在中国石油走向国际的20多年时间里,一批批的有志者、开拓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怀揣梦想,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率先跨出国门的先行者、亲历者。作为中国石油报记者,我有幸采访过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旗下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CNLC),记录下他们如何挣脱传统观念束缚走出国门、脱胎换骨打入国际市场,创新管理获得持久成长的全过程。可以说,他们展现了一个典型国企向优秀国际化企业的转变,并在世界测井史上烙上了中国石油的印记。
往事并不如烟,只要肯驻足停留,拂去岁月的尘埃,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足迹清晰可见。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重新整理当年采访CNLC时任总经理李越强以及他的兄弟们的笔记,我仿佛又看到了CNLC人无怨无悔的奋斗姿态,也希望这些故事可以变成更多石油人、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 题 记
“打造中国的斯伦贝谢,使中国石油工业在油藏评价的高技术服务领域不再依赖西方大公司,不再受制于人”是几代中国测井人的未竟心愿。
上世纪90年代,走出去”逐步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战略诉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国石油的国际化战略为测井人的梦想变成现实提供了难得机遇。
组建中国测井“国家队”
上个世纪后20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地通过技术、资金等多种合作模式进行国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开放的国际石油经济体系。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石油工业,对石油工业走出国门寄予厚望。
担负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重任于一肩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则审时度势,把“扩大对外合作,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作为此后10年石油工业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当时的王涛总经理提出:要按照国际标准组织力量、培训队伍,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打到国外去。
这个时期,石油部与西方13个国家48家石油公司签订了地球物理勘探协议,我国在国内石油勘探领域引入外国资金,有限度地向国外石油公司开放塔里木、辽河、吐哈、洞庭湖等地区,邀请国际上的油公司参与国内的油气风险勘探,英荷壳牌石油公司、阿莫科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埃索石油公司纷纷进入中国。这使包括测井在内的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初步见识了国际市场的运作方式与标准,为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在“与狼共舞”中提升水平带来了市场基础。
1994年,当时的石油部审时度势,决定组建一个专门的测井公司,作为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的“国家队”,在总公司的直接指挥下,主要担当反承包市场的测井服务任务,但最终目标直指国际市场。
1994年7月,全国各油田的测井公司经理们聚集华北油田,参加中国石油测井界的一次盛会。在当时的勘探局局长丁桂明主持下,共识很快在兴奋中达成:由总公司负责投资买设备,16个油田出人出钱入股,各油田筹措的640万元钱摆上桌面。就此,一个崭新的国家级测井公司——中油测井有限责任公司(CNLC)成立了。
新公司的定位很让人期待:在国有企业中探索实行公司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中国的斯伦贝谢!先在国内反承包市场练兵,再研究并掌握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和标准,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
中国测井的机会来了!“这个新公司是要有大作为的”憧憬吸引着一大批对测井事业痴心不改的有志之士。勘探局从四川测井调来经验丰富的吴铭德担任当时新公司的总经理,来自江苏油田的杨贻稿、來自华北油田的李越强担任副总经理。各油田推荐的50名专业工程师通过考核,优选出18名英语好、专业强的员工组成了寄托着中国测井希望的第一批人马。
出于同样的目的,那一年,金华龙油气测试公司、北京地质录井技术公司先后成立,当时三家公司的直接主管单位就是总公司勘探局。
反承包市场见识国际化
1995年1月18日,CNLC正式注册成立,中国测井人梦想开始起飞。看着崭新的5700测井设备,大伙儿都迫不急待地要在国内反承包市场上一试身手。
12月23日,在总公司国际合作局负责的合作区块上,员工们冒雪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辽河油田开始第一口商业井作业。毕竟是从各油田抽调的精兵强将和高技术装备的强强组合,第一口井就赢得了甲方的表扬。
但是,反承包市场的大门并没有因这个顺利的第一炮为这个新公司顺利打开。因为,CNLC虽然有5700的最新设备,从各油田抽来的18员大将有上百口井的作业经验,技术水平在全国也算得上出类拔萃,可公司成立伊始,没有成功的业绩;5700在中国也只干过几口试验井,这不足以说服那些反承包市场上的甲方——外国公司。
在塔里木,市场部人员找到埃索公司,要求为一口风险勘探井提供测井服务时,人家婉言拒绝:测井工作很重要,不能随便拿去试的。
员工们不甘心:“请给我们一个机会,哪怕与别的公司一起对比测量都行!”可埃索搁下一句让员工们至今难以忘记的话:“我们可以白给你们10万美元,也不能冒险用你们的测井服务。”
第一次,CNLC人明白了光有一腔热血没有用,市场是需要用业绩证明的。
再与西方公司打交道,竟然是全球石油界赫赫有名的壳牌。作业区块是中国地矿部在平湖的一个海上项目。
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标书拿到手一看,仅HSE一项就让人目瞪口呆:厚厚一本儿的资料,全部要求填空回答……等别的区块再有项目发来标书时,大家开始犹豫要不要接。不接,不作业就没有业绩和效益;接吧,又不知道该如何硬着头皮上。
攻克甲方的招标书成了公司面对的一大挑战。因为国内、国外的技术差别非常之大,有的技术术语、设备名称或者配件的叫法也不尽相同,加上半生不熟的外语,标书拿在手中就像看天书,常常看半天、查了字典也不知道那单词什么意思。
不懂,也不敢跟甲方明说,怕失去机会。
当面儿给甲方开了空头支票后,转过身来就是跟自己较劲儿,疯了一样地想招儿:悄悄地找到在斯伦贝谢、阿特拉斯工作的同学朋友打听,上网查资料,找熟人咨询,急三火四地弄明白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然后在最短时间内,或买或借,能租就租,能造就造。
有一次,人家一个要求叫“bundlebucket”,从单词的意思来看,前面是“一捆”,后面是一个“抓手”,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几个人面面相嘘,个个摇头,谁也不知道该翻译成什么。
请教中国人,摇头。再问老外,双手一摊,肩一耸:没用过。终于找到一个知道答案的外国高级工程师,描述了半天,原来这就是西方公司对“碎屑打捞仪”的习惯叫法。问人家能不能看看实物,人家一脸正气:“不行啊,别说我们这儿没有,就是有,也是保密的,不能随便看。”
几个急着头上冒火、嘴上起泡的技术人员自己想办法,根据人家的描述,琢磨那打捞仪的形状、结构、原理,到底如何发挥作用?从一个油公司找到了斯伦贝谢过去的一份投标书,上面有打捞仪的技术说明和图纸。
实际上,固井作业时水泥屑难免掉到井中,这打捞仪就是上面一个铁桶、下面焊一些抓手可以把碎屑抓起来,提起来有倒钩锁上的装置。
欣喜若狂的CNLC人复印了一份标书,找到自己的高级工程师一起研究:“这东西能做一个吗?”
“有图,应该没问题。”
“走,做去!”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自己制造。
就这样,公司的第一个碎屑打捞仪“研制”成功。
像这样的事,在CNLC初上反承包市场与外国公司打交道时不胜枚举。
在与国际大油公司打了一年多交道的反承包市场上,按国内规则干了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中油测井人初识“国际化”。原本对国际上通行的管理体系,习惯性作法一无所知的CNLC人慢慢积累着作业经验,攻克着语言难关,学习着管理,锻炼着队伍,也了解了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设备水平和人员素质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为走出国门打下了基础。
目光投向海外市场
从1995年开始,随着国内反承包市场的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变小,闲置装备增加。CNLC人再也不愿意守在国内有限的市场小圈子里打转转了,他们开始尝试着到广阔的国际市场上拓展空间了。
应该说,国际测井市场上同样英雄云集、竞争激烈,多少年来一直是斯伦贝谢、哈里伯顿、阿特拉斯三大西方服务公司担纲主演的舞台。CNLC要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在已经被垄断了90%以上市场份额的国际市场上与他们较量,无疑于虎口夺食。
但每年1000亿美元的勘探投资,相比于国内市场来说,市场之大,机会之多,都对中国测井人形成了难以抵挡的诱惑。
1997年,CNLC的两支测井队伍来到苏丹,拉开了征战国际市场的序幕,这在今天被视为中国测井人进入国际市场的真正开始。
当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国外的勘探开发项目启动,给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到苏丹去,在海外为中国石油提供最好的井筒技术服务,让CNLC人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
穆格莱德敲开苏丹市场大门
靠着5700装备的牌子,CNLC人劲头十足地准备参加苏丹1/2/4区有中国石油参与投资的合资项目投标。
苏丹1/2/4区位于穆格莱德盆地,甲方股东有四个。其中,中国石油拥有40%的股份,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拥有30%的股份,加拿大STATE石油公司(后转让给加拿大TALISMAN能源公司)拥有25%的股份,苏丹国家石油公司拥有5%的股份。1997年6月,四家股东组成的大尼罗石油作业有限公司(GNOPC)开始招标服务公司。代表中国石油运作项目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CNODC)当然也想帮自家兄弟,但由于只是相对控股,还有那三个股东的意见左右着,用谁不用谁,并不是CNODC说一句话就管事儿。
因此,CNLC要拿下这个测井项目,需要完全按市场要求投标,并让所有股东相信自己的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
站在甲方的立场上,苏丹政府不置可否,加拿大人横竖不同意中国公司来做。马来西亚人在多次沟通后,答应给中油测井一个机会,但只能先测一口井看水平如何再说。CNODC和其他三家股东一样心存怀疑:和行业的No.1斯伦贝谢相比,CNLC行吗?
对于甲方来说,别的专业都可以商量,但测井是石油勘探开发中最高端的一个服务项目,直接关乎着甲方找油拿气的结果,一定得可靠才行。
稳妥的办法正如大多数人心里所想:CNLC上一支隊伍,原来一直在这个市场上的老牌服务公司斯伦贝谢上一支。一旦CNLC拿不下来,斯伦贝谢当场替换。
作为这个市场的垄断服务商,斯伦贝谢当然也想长期继续独霸苏丹测井市场,当仁不让地把设备摆在甲方的眼皮子底下,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式。
面对这种局面,初出茅庐的CNLC人也急红了眼睛,拍着胸脯保证一举拿下。
终于,在多次沟通、技术澄清中,1/2/4区的股东们终于达成了让CNLC的两支测井队进入作业的决议。斯伦贝谢虽然不再作业,但就待在旁边待命,费用照收、设备不动,合同延续三个月。这后面的潜台词是:一旦初出茅庐的CNLC拿不下来时,这市场的主角依然是炉火纯青的斯仑贝谢。
一边是甲方的不信任,一边是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面对这样的局面,CNLC人没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否则对不起的就不仅是自家兄弟,还有背后站着的中国和中国石油人。
第一次测井作业成功了
1998年刚过春节,公司的两支测井队踏上了苏丹的土地。
第一次出国门对别人来说很兴奋,但对CNLC人来说更多的是压力:一方面太渴望一炮打响,急切地要给中国人争气,让所有甲方——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对自己刮目相看。凭着在国内作业多年、见识过各种各样复杂井况的丰富经验,他们有必胜的信心,也愿意做出一举成功的承诺。另一方面,这毕竟是平生第一次踏上苏丹的地盘,第一次闯荡国际市场,与国内反承包市场又大不相同,太多的不可知因素对作业施工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干扰,让他们在怯生生中又带着掩饰不住的紧张。
眼看开工的日期就要到了,可设备还在海上漂着呢。合同里白纸黑字写得清楚:如果设备不能按期到达,合同就要延到6月份。不仅先前给甲方做出的承诺都变成了“空头支票”,已经出来的员工也得在苏丹闲呆两个月,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机会也可能因此不翼而飞。
因此,苏丹项目一天几个电话,急三火四地催促,可家里也控制不了海上漂着的船啊。这种有劲使不上的情况让项目经理赵其辉急得眼睛流泪、手心冒汗,在电话里说着说着就当着弟兄们的面儿提高了嗓门,甚至放声大哭。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海上漂了近两个月的设备,清关过卡到井场,总算按期到达。最考验人耐心的设备就是和放射性有关的物资,因为手续麻烦,直到4月12日才空运到井场的。
4月15日开始施工第一口井。
不知是凑巧,还是有意考验。按甲方的要求,第一口井要作业的,是CNLC人在国内从没尝试过的组合仪器测井。
甲方通知上井了,可现场没有像样的仪修条件,经过千万里运输的设备仪器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故障。这时候,连单支仪器下井,都没人敢拍着胸脯打保票,何况一上井就要组合呢?
面对如此多的不确定因素,却要凭一口井上的这一次作业来决定公司在这个国家的进退成败,CNLC人该有多大的压力?
经过极其紧张又忘乎所以的9个小时,仪器一个接一个地提出井筒,一张张的数据图纸送给甲方……
成功了!第一次作业成功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