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中国海油的崖城13- 1气田与香港中华电力公司迎来合作20周年纪念。
就今天高度开放、活跃的对外合作环境而言,这样的纪念显得普通,但在20年前计划经济时代,一家内地国企与一家外资企业握手犹如一枚棋子,落地间,给中国对外合作带来了一声清鸣。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初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率先乘东风,与国际先进公司管理规程接轨,将艰苦奋斗的传统内涵与尊重经济规律、讲究经济效益相结合,让中国海洋石油工业逐步走上现代企业管理发展之路。
一波三折的莺歌海千亿方
对中国来说,197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
对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来说,1978年在北京也发生了一件值得纪念的事。6月初,北京城已进入夏季,气温节节攀升。此时,美国大西洋富田公司(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下称阿科公司)董事长安德森正随美国人文学会在中国访问。7日,安德森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的接见,并从他那儿得到一条重要信息:中国将利用外资开发海洋石油。
安德森对这一消息吃惊不已,一个“谈资色变”的国家竟然要对外资敞开怀抱?冷静之余,他敏锐地从中嗅到了商机。
回国后,性急的安德森立即给李先念发电报,希望邀请中方代表团去美国参观他们的油气田。作为海外资本的“急先锋”,此时的安德森迫切地想要用主动和友好率先敲开中国投资的大门。
1979年,时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张文彬率团访问美国,并同阿科公司签署了在中国南海的莺歌海区域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的备忘录。
在美丽富饶的莺歌海海域,渔业资源和海盐工业滋养着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阿科公司同中方人员一样,希望在这片海域得到大自然的馈赠。
从1979年5月开始,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艘物探地震船“大西洋海豹”号和“爪洼海豹”号像篦子一样在莺歌海海域来回穿梭,寻找油气构造。在对获得的大量地震资料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中外双方一致认为在崖城13- 1、崖城8- 2等一批构造上存在油气远景。
虽然中国的莺歌海上响起了外国船舶的马达轰鸣声,但大量国际资本却仍在观望。中国国有企业会不会存在政治风险?他们尊重法律和合同吗?此时,一则条例的出台给国际观望资本吃了一颗“定心丸”。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同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挂牌成立。
至此,北京的开放诚意和南海的作业氛围都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如果一切顺利,阿科公司与中国海油接下来便着手打探井。然而,双方在选择探井的位置上产生了分歧:阿科公司代表认为崖城8- 2- 1井成功率高,而中方代表则认为崖城13- 1- 1井可能是“头彩”。
根据国际合作惯例,身为作业者的阿科公司拥有最终的决断权。崖城13- 1气田开发的见证者、中国海油崖城作业公司现任总经理沈宏回忆说,在对外合作的最初阶段,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技术水平基本上是不信任的。1983年初,阿科公司主张的崖城8- 2- 1井开钻,然而经过近2个月的作业,该井钻至井下4000多米仍没有发现油气。
莺歌海中外联合首秀就这样结束了,没有谢幕,更没有掌声。来不及气馁,大家随即转向了崖城13-1- 1井。第二口探井的原井位处在构造的最高点,但双方随后的研究发现,构造顶部已被大量剥蚀,坚持打下去很可能又是一口空井。这时,包括何汉漪在内的中方专家组向阿科公司总地球物理师T?Y?张建议,将井位向构造翼端东移500米。
在得到阿科公司总部的同意后,1983年4月5日,崖城13- 1- 1井在新井位上正式开钻。6月12日,在钻至井下3822米完钻后,探井气测结果显示该构造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在相继钻完几口评价井后,中国海上第一个千亿方级大气田就此被证实发现。
多方合作找“婆家”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间,莺歌海在油气勘探领域均没有重大发现,如今却一下子挖出个储量达千亿立方米的“金娃娃”,这让各方欢喜不已。然而,这毕竟是一次商业合作,崖城13- 1天然气的用户在哪儿?在接下来近十年的时间里,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广东省、海南省,包括中国海油、阿科公司都踏上了为崖城13- 1找“婆家”的漫長之路。
第一个天然气利用方案是阿科公司提出的。1983年12月,安德森带着空运过来的化肥厂设备模型拜见了邓小平,并向他阐述了天然气造化肥、发电的设想。邓小平对安德森的提议很感兴趣,指示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唐克要“坚决干,赶快干”。
在此之前,气田所在地广东省也向国务院上交了一份天然气一揽子利用方案,主要用途有三方面——发电、化工和生产液化天然气。
经过多方考量,1985年,中国海油与阿科公司签订了崖城13- 1气田开发的补充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建设一条100公里长的海底管线,将天然气送到海南岛登陆,主要在广东市场销售。
然而,这一方案却夭折了。阿科公司坚持自己的那一份收益需要中方以外汇支付,这对当时外汇紧张的中国政府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上游只有一个崖城13- 1气源,下游再大建管线以及工业设施后面临的风险较大。
既然外汇是阿科公司坚持的一项条件,何不将天然气出口创汇?按照这个思路,双方又合作拿出了第二个方案——向日本出口液化天然气。时任中国海油副总经理的唐振华带队在日本走访了多家销售商,其中,日本东京瓦斯公司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1990年初,中国海油和阿科公司形成的意向方案是每年向日本出口150万吨液化天然气。
然而,东京瓦斯公司在实质性谈判时却表现出了诸多不确定性。他们先是担心崖城13- 1的储量,后又觉得液化天然气项目最早要到1996年才投产,届时,国际市场的液化天然气供应量将大幅增加,崖城13- 1天然气的市场竞争力将减弱。
买方和卖方原本就是一个相互选择的关系,需要“两情相悦”才行。中国海油和阿科公司又同香港中华电力公司接触。相比较而言,中华电力公司更适合作为崖城天然气的“婆家”。当时,中华电力公司承担香港70%的供电量,市场前景看好,同时,它的发电机组既可用天然气也可用柴油,因此不必担心上游供气中断而影响下游用户,更为重要的是,中华电力公司可以支付外汇。
就这样,经过近十年的寻找,1992年12月22日,中国海油、阿科公司与中华电力公司签订了销售协议。庆功会上,本已到退休年龄的时任中国海油总经理的钟一鸣感慨萬分,他告诉现场嘉宾,中国政府特批他延迟退休。“我向大家报告个情况,明天我就退下来了。但我今天签的字是有效的。”他说。
一项权利和一条管线
上世纪80年代,中华大地到处都在演绎“春天的故事”,海洋石油工业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领域之一,故事何其多。在那个思想还没有跟上时代脚步的年代,“涉外领域是非多”是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即使背负了许多误解和怀疑,海洋石油工业的先辈们始终心系国家,时刻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
2004年1月1日,在崖城13- 1气田作业权交接现场,中方代表、时任中国海油副总经理的周守为谈笑风生,喜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国际顶尖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手中接过油气田作业权,意义重大而深远。
然而,作业权这个油气田的“生杀大权”岂能拱手相让?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后走上了快车道。而此时,中国海油与阿科公司关于崖城的合作协议却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停了下来。双方在两件事情上僵持不下,作业权便是其中一件。
中国海油向阿科公司提出,气田投产后,前8年阿科公司为作业者,从第9年开始作业权必须移交中方。阿科公司则坚持要做终身作业者。
作业权是权力和能力的象征,在中国海域开发天然气,中国人拿不到作业权,国家石油公司的尊严何在?此时,代表双方直接交锋的是时任中国海油副总经理唐振华和阿科公司高级副总裁特辛斯基(Tusinski)。
最终,双方在北京的谈判不欢而散。北京没谈成,谈判地点又改在了湛江,时任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总经理卫留成被任命为中方首席谈判代表。阿科公司非常希望在湛江拿下谈判,因此派出了强大的谈判阵容,除了副总裁特辛斯基外,还有候任总裁卡拉韦(Gallaway)、北京办公室主任黄连胜。然而,阿科公司低估了中方的坚持,谈判还是无果而终。
5月,燥热的湛江气温如同双方心中的不愉快一般不断升级。为了表示出合作诚意,也为了化解尴尬的气氛,卫留成提议邀请阿科公司谈判代表去桂林消暑。也许是考虑到了中方的感受,又或许是为了维护更长久的合作关系,桂林一行后,阿科公司终于让步。
后来,阿科公司被英国石油公司收购。谈及此事,英国石油公司代表对中方人员说:“如果当时是我们做主,一定不会让你们这么顺利拿到作业权。”
如果说作业权关乎的多是“面子”问题,那么近千公里的海底管线直径尺寸究竟为28英寸还是24英寸则属于“里子”问题了。这是双方争论的第二个焦点。
阿科公司在商言商,认为直径24英寸、年最大输送能力30亿立方米的管线足以满足崖城13- 1的管输需求,而中方人员想得更长远,他们在为未来南海大气区的建设预留空间。
虽然阿科公司最终答应了中方的要求,但自始至终没有人直接问过唐振华、卫留成等人为什么要坚持这些看似“不合理、不合时”的要求。其中原因唐振华等人自然心中有数,广袤的南海也以无言的浪花与他们共鸣。在建设南海大气区时,中国必然需要更大的管输能力和更强的自主决定权,中国需要这些条件和权利。
在南海汹涌波涛间耕耘
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富集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海油就提出建设南海大气区的美好愿景,二十多年来,海洋石油人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能源报国的承诺。
说来也怪,自从发现崖城13- 1大气田后,莺-琼盆地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都没有重大油气发现。海洋石油人知道,只靠崖城13- 1一个气田尚且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下游用户需求,更别谈建设南海大气区了。莺-琼盆地迫切需要有重大发现来证明自己!
为此,中国海油将建设莺-琼盆地作为“八五”期间的五大战略之一,莺-琼盆地的地质研究也被列为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此时,加快这一海域的油气发现已经不仅仅是企业行为了,而是被提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上。
1984年,莺浅2井没有发现;1985年,乐东30区域也没有发现,直到1990年,“南海502”地震船终于在莺歌海海域发现了东方1- 1大背斜。东方1- 1储量约600亿立方米,埋藏浅、产量高、气层厚、规模大,它的发现为实现南海大气区整体规划奠定了基础。
在海洋石油人的不懈努力下,接下来的几年中南海大气区的勘探发现时有惊喜,荔湾3- 1、陵水17- 2等一批千亿方级气田相继被发现。
然而,大气区应当是一体的、相连的、综合的,如何将这些相距数百公里的“珍珠”串起来呢?此时,崖城13- 1发挥着中枢的作用,40亿立方米的年管输能力是它的“撒手锏”。
沈宏说,有了强大的管输能力,一些原本没有经济效益的边际气田搭上了顺风车,省下了昂贵的管道建设费用,且只需接一条管道与崖城13- 1相连,商业价值即可显现,已接入的崖城13- 4气田便是实例。而对于开发像陵水17- 2这样的深水气田来说,现成的管输能力可以有效降低开发成本。
“当初苦苦争取来的权力和条件在此刻显示出了巨大的现实价值。”说到此,沈宏感慨颇多。
当前,放眼整个中国南海,唯一联通南海西部、南海东部、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的管道网正是崖城 13- 1气田的管道网,这一778公里长的管线把南海产出的天然气与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珠江三角洲连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产销体,成为南海大气区建设向前推进的一大主要动因。
20年,中国海油坚持产业报国的梦想,在南海精耕家园,南海大气区雏形初现;20年,从改革开放中走来,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中国海油将崖城13- 1气田与中华电力公司之间的合作打造成为对外合作典范;20年,南海风云变幻,暗潮涌动,中国海油用坚守诠释一家央企应该担负起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