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烟云石油沟

时间:2023/11/9 作者: 地火 热度: 24520
陈启兵

  因为有了油气,人们把这条沟状地带统称为石油沟。石油沟,见证了现代中国石油人一段找油的历史。这段历史,艰难、坎坷,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的一个缩影。

  巴1井

  石油沟巴1井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安栏乡,是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史上第一口正规开采的天然气井,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川东地区油气工业勘探开发的一个见证。谒见石油沟巴1井,是多年来在我头脑中萦绕的夙愿。

  绵延起伏的山峦,绿荫苍苍,不见杂色。底部形成没有尽头的沟槽,乱石在沟中遍布,溪水漫流,于乱石间窜荡跳跃,泛起玻璃片样的白光。沟槽越发向里,两边的山越发相向靠拢,夹峙成的沟槽被挤成溜溜的窄道,水势激冲,发出山石相撞的叮当之音。树木更加密集、愈加浓绿了,犹似川西高原上海子样的颜色。明显陈旧的片片房屋,顺山势散布在坡面上,绿树掩映中露出衰色的屋脊和斑驳的白灰墙。同行的永贵兄告之说:“莫小看了它们,那就是石油沟早年的建筑物。”

  车在一座加油站停下,司机刘志清下车去,推开生锈的铁门,叫喊了几声,脸面黑红的加油人出来,蹲在条石垒成的值班房门槛上,扫视了我们几眼,然后不紧不慢地回答:“巴1井就在里面,开进去就是了。”

  黄泥、碎石铺成的简易乡间机耕道,像一条被揉皱了的黄色裹脚布,仍贴在地面上。风刮起,黄尘扬撒。我恍惚觉得,迷迷蒙蒙的黄色尘埃在搅动着石油沟的往昔。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变法维新人士和早期民族资产阶级分子,为挽救中华民族,掀起实业救国热潮,石油沟是那些人士关注的热点地域。1900年,巴县士绅李耀庭等人,率先在石油沟钻井,得少量石油。后因油井内渗出大量盐水,无力制止,被迫停止开采。尽管李耀庭等人只开采出少量石油,但仍引来外籍人士贪婪的目光。1902年,英国人古德诺与清政府签订了《巴万油矿章程》,计划开采巴县、万县地区的石油资源。古德诺参加过华尔的洋枪队,镇压过洪秀全的太平军,作为清庭的有功之臣,从长江下游驾驶一条火轮进入巴渝。但他的《巴万油矿章程》胃口太大,庞大的资金和设备一时无法解决,最终未能达到目的,《巴万油矿章程》成為一张废纸。

  再过若干年,重庆市首任市长潘文华,邀约并偕同国民革命军21军军长王治易和唐式遵,全国矿业学者熊介藩、傅友同、黄秉璋、王先志,一起进入石油沟实地踏勘。著名地质学博士丁文江、德国石油专家蒋应福,也到达石油沟。经过调查,中外专家认为:“巴县石油沟乃是最有希望之矿区”,“产量尚在,确有开采价值”。政界、军界信心大振,积极动作。1932年8月18日,国民革命军50军军长刘湘等45人,正式发起组建了“中华光明石油股份公司”。由于资金到位缓慢,钻探人员缺乏,加上所需钻探设备没买回,这个公司只存在了4年便宣告停办。刘湘仍不气馁,与德国雅利洋行合作,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石油沟以及自流井、蓬莱镇、五通桥等地普查,并绘制了图纸。德方人员认为:“石油沟的石油量不大,没有钻探价值,但天然气资源丰富。”

  剧烈抖动的车将我从坐垫抛到车顶,接着又重重地跌落到坐垫上,头皮麻胀,疼痛随之袭来。我从石油沟的历史中走出,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来。黄褐色的机耕道愈发糟糕,坑洼凸凹,几乎没有多少平坦的路面,车身不停地扭扭摆摆,如同喝了过量酒液的醉汉,趔趔趄趄,一步几摇,车身咔咔作响。我于心不忍,提出将车停下,我步行前往。永贵兄和刘志清师傅几乎是同时开口,叫我莫管,只管坐着,既然来了,那就要把事情办好,我心底里着实感激。

  两边的山,挨靠得更加近了,如同冥冥中神功魔力,要把两山推靠一起,在两山快要紧紧合成一体的刹那,又使劲向两边一拉,留出一道窄窄的沟,从两边夹峙的山中穿过。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又让这条沟与它处不同,从断裂的岩缝裂隙间,渗流出油。当地人认为这是神灵赐给他们的福祉,用竹筒、瓦罐等物盛回家中,燃灯照明或煮熬食物,石油沟由此得名。

  这道狭窄的沟,不仅因流出石油而闻名于世,满山遍沟的树、竹、灌、草、棘,也有异于它处,貌似没有你争我夺,内里都在发疯样地生长,将地面遮掩得密密匝匝,相互挽织成宽大无边的厚重绿毯。将石油沟严严实实地包裹,只从包裹的折叠、皱缝处,在继续无言地诉说这条曾流淌石油的沟。

  石油沟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引起国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两方必有更大恶战已成定势。出于国家能源战略需要,1935年,国民政府将国防设计委员会改名为资源委员会,参谋本部改直属军事委员会,以加大对西北甘肃老君庙石油和川东石油沟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同年5月,国民政府派要员潘仲祥赶赴四川开展油气地质调查。不久,南京政府又召见王敬,命王敬组建四川油矿勘探处,并任王敬为处长。王敬,浙江慈溪人,北京大学探矿系毕业并留学美国伊利诺大学,曾任东北大学教授。解放后,任职国家石油工业部,后调北京石油学院任教授,十年动乱被迫害致死。

  王敬将油矿勘探处设在石油沟,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建设厅长卢作孚,以省府“建字14117号”训令巴县政府:“协助、保护四川油矿勘探处工作。”现代战争离不开油气能源,国民政府把对西北老君庙、川东石油沟的油气勘探列为国防要务,军事委员会以蒋介石名义向巴县罗国均县长发去快电,命令该地驻军负责油气勘探安保。此外,还由军事委员会直接派兵一个连到达石油沟安栏乡警戒护卫。并由第5师30旅2团第3营营部致函跳石乡联保处,聚集木材1000根,建碉楼5座,保护巴1井钻井。国民政府对石油沟油气勘探重视之程度令人咋舌。国民政府如此为之,明白无误地彰显了对石油沟期望之程度。四川油矿勘探处所需的钻井器具,是由资源委员会向德国哈十罗公司订购的钻探1200米的旋转式钻机,一共4部。但在运往途中,遭到日机轰炸,2部被炸毁,劫后余生2部钻机,一部运抵达县税家槽,后转至玉门。另一部运抵巴县石油沟。

  前面的机耕道出现了之字拐,坡陡路烂,车辆颠颠抖抖,只有人行速度。在坡路上行走的农人,瞪大眼睛,流露出惊奇的神情,如此偏僻劣地,咋个还有车辆进来?望着神情高度紧张的刘志清师傅,我再度于心不忍,哪知他反过来安慰我:“路太烂了,让你吃苦受累了,很快就要到了,我保证把你平安送拢。”我心头感动得发热。车辆虎啸般低吼,冲过了最后一道拐,眼前出现较为开阔地带,四周山峦不甚规则地团团环围,树木也比外面较为稀疏。山坡半腰坝子上,三根铁柱架成三角形,坝子头,是一家农舍。车辆一个冲刺,直端端开拢。迈步下车,眼前景物叫人嗟叹不已。那三根铁柱黄锈累累,相互支撑着才没有倒下去,铁架下长满半人高的杂草。黄锈糊糊,斑驳脱落的金属物,在杂草、苇竹中顽强地耸伸。永贵又介绍“那就是巴1井井口所在地”,我怀着半是崇敬半是沉重的心境,走上前去。躲在杂草、苇竹中的蚱蜢,立时四散飞窜。我恍惚觉得,那些飞窜的蚱蜢,就是从井口下释溢出巴1井的秘密。endprint

  1937年11月16日,也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后4个月余,川东地区石油沟的第一口现代天然气探井巴1井正式开钻了。军政要员,地方官吏,石油地质专家,汇聚于此地。时局的诡谲莫测,令聚集者们深感责任重大,但同时又心怀兴奋。历经苦苦追寻,艰难磨折,这口巴蜀之地乃至全国的第一口天然气探井,终于付诸钻动了。驻防井场的那连国军士兵和立于井场边碉楼顶的值岗哨兵,更比往日倍加警惕,严密防范汉奸与日谍的混入。

  1939年11月25日,石油沟巴1井正式完钻,总计钻井进尺1402.2米,全井17个井段有油、气显示。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揭开中国现代天然气工业神秘面纱的日子,竟然是日机对国家战时首都重庆城滥炸最为疯狂时期,重庆城被炸得一派废墟,支离破碎。据知情者讲述,那天四川油矿勘探处处长王敬的现场演讲,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有鼓动性:“在国家抗战,日机残忍轰炸重庆之期,巴1井的成功完钻,强烈体现了越炸越坚的重庆精神,为支持国家抗战、重庆坚挺,献上了一份厚礼。巴1井不仅是川东区域,更是全国第一口天然气探井,意义特别重大,国家抗战与国家油气工业史,都将会载记巴1井。支援巴1井的各级政府、人士以及从事勘探的工程技术人员、钻井工人,均是国家抗战、国家油气工业的有功之臣。”

  那天巴县县长罗国均带着政府官员前来庆贺、慰问,组织前来的学生,在井场坝子边缘载歌载舞。安栏乡与当地保甲,送来了猪、羊、鸡、鸭与时鲜蔬菜、水果。1939年年底,巴1井正式投产,初期日产气1.5万立方米,井口压力达106个大气压。

  继巴1井之后,石油沟构造带上的第二口探井巴2井开钻,该井位于巴县水口庙。巴2井工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管理人员作风霸道,工作稍不顺心就以抗战之期要严加管理为由对工人拳脚相加,并以严防日谍汉奸之名随意开除工人,引起工人无法忍受举行罢工。工人罢工得到王显文工程师等技术人员的支持,最终取得了胜利。四川油矿勘探处被迫给每个工人发7尺棉布制作工作服,发一团棉纱擦机器。巴2井钻至嘉一层完钻,获钻井进尺1478.27米,后加深至1725米,飞四层完钻。该井虽然最终没有钻出天然气,但仍值得后世纪念。其意义在于,它扩大了石油沟构造带的勘探领域。同时,在川东石油工人运动史上举行了第一次罢工,显示了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的团结力量。

  我伸出手掌,抚摸着巴1井井口上黄锈遍体的金属物,自觉此井虽是衰败落魄得不忍目睹,但仍不失有纪念的价值,于是请永贵帮忙拍了张照片,同时亦招呼永贵也拍了照片。忙乎了一阵,便从井口处退了出来,向那间农舍走过去。被绳索系住的狗,后腿直立,前爪抓扑,气势汹汹地冲着我们狂吠。一位老眼昏花耳朵聋背的老妇人,蹒跚着走了出来。永贵大着嗓门边说边比划了一阵,才弄清巴1井老早就停产了,但井场仍属于石油企业。她们一家是上个世纪60年代搬到这个地方来的。巴1井井场由她家照看,井场上的土地由她家耕种,作为照看的酬报。老妇人盯望着我胸前挂着的相机,露出从未见过不识为何物的表情,然后不由自主地点点头,转身进屋去了,再也没有出来。我与永贵踱到房侧的黄桷树下,想等这家出来个头脑清醒的青壮之人。很遗憾,一直无我们所希冀的出现。只好自行打量巴1井的周边环境。

  巴1井侧背后,是一座衰败的土窑,窑顶与窑内,堆码了一些干枯的玉米秆和柴火。井口对面的一棵柚树,挂着一些成人拳头样大干涩的柚果。坝之头,高粱穗子吐着火焰样的颜色。苍青色的山脊,在天边凹下一个口子,早年石油沟流淌的油,就是从那处凹口向下流淌的。如今油早已干涸,再无油可流了,沟内流淌的是清冽透明的溪水。倘若不了解它的过去,叫人怎么也不会相信这个封闭狭窄地域,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曾经牵动国民政府的各路要员、精英纷至沓来,为它奔波、操劳、淌汗、流血。这个狭窄的地域,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功绩。

  石油沟巴1井产出天然气,无疑给抗战尤需能源的国民政府输送了一份振奋剂。国民政府指示建立天然气制品厂,由资源委员会任命沈乃菁为四川油矿勘探处秘书兼天然气制品厂主任。这个沈乃菁不负政府期望,与化工工程师王善政等人共同研究用天然气作燃料行驶卡车,并制造炭黑,代替乙炔焊接。试验时,采用高压钢瓶贮存天然气,钢瓶内大气压在85个大气压以上。每瓶气相当于约1.5加仑汽油,载重2.5吨汽车可行驶15公里。試验成功后,重庆城海棠溪、九龙坡轮渡、南岸、南温泉、土桥等地公共汽车即行使用。从外地赴重庆来的名流以及国外政要,见处于日机不停轰炸的重庆城,居然出现了以天然气为动力的公共汽车,感叹重庆的坚韧与不懈的进取追求。

  曲折迂回的路道,风吹、雨淋、日晒、霜蚀的缘故,裸露出麻线样曲曲折折的纹路,漫漫荡荡的铺散延伸,犹似印拓,记载着巴1井和上世纪50年代前石油沟天然气工业的曲折历程,失败与成功,辛酸与逆流,错错乱乱地相互交织,构成一幅扑朔迷离的网图。

  抗战胜利后,国外石油涌入中国,天然气无人使用,天然气制品厂被迫停产,处于起跑线上的川东天然气工业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四川油矿勘探处的一名技术员化名王贞,于1948年1月20日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对四川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开呼吁》,再后,王贞又在《大公报》发表《再论四川天然气》。两篇文章是在重庆最早用科普方式介绍天然气成分、性质和用途的文稿,引起人们的关注。巴1井到1951年年底,日产量降至3200立方米,仅及投产初期日产量的1/5,到1961年,巴1井完全停产。

  尽管到达巴1井已有多时了,我仍在井场上流连忘返,这个中国现代第一口天然气井所在地,透溢着无形的力量,将我拉粘住一时不愿离去。

  川东地区从1900年李耀庭率先在重庆巴县石油沟钻第一口油井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溃台湾,先后49年也就是说在半个世纪内,总共生产了177.5万立方米天然气。而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川东气田一年的产量,就相当于这半个世纪总产量的1.3万倍。随着川东气田的持续发展,其年产气量曾经达全国年产气总量的1/4。《中国的能源政策》中,列举了全国三大气区:重庆气区、陕甘宁气区、塔里木气区,三大气区排列顺序重庆气区为第一。重庆未直辖前,地理位置处于四川东部,重庆气区即通常所说的川东气田,它是我国目前已探明了的储量和产量最大的陆上天然气田之一。如此登顶煌煌业绩,追根溯源,竟是于日机狂轰滥炸重庆期间之巴1井开源成流。若无源,也就无后来的长河奔流。endprint

  石油沟,青山不老,长绿不衰。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史上,将会浓墨重彩地把石油沟永世铭刻。

  巴9井

  川东气田上的数百口天然气井,没有哪一口井像石油沟构造带上的巴9井这样曾经惊动中外人士,让人铭心刻骨,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历史上那场长达数十天的腾腾烈焰,强烈地诱惑与推拉着我,风尘仆仆,辗转颠簸地赶赴而来。

  赤日似火,酷热灼人,田畴里的禾苗,山坡上的草丛,周围的树木,如同被烧沸的开水浇淋过,软软地吊垂着干涩的叶片。狗爬伏在屋檐下,有气无力地吠叫了几声,然后吐着猩红的舌头,微缩微伸地散发体内的热气。

  山冈在烈日烧烤、热浪侵袭下,无声无息。它耸伸的顶,形成宽长的阴影,遮掩住巴9井。我踏着碎石、泥土铺成的简易路道,一步一步地走过去。巴9井没有喧哗,没有嘈杂,没有音响,默默无言地袒露着它的一切。但我觉得,这表面的空灵静寂,却在喷涌着它内里的悲壮激情。

  1957年新春佳节临近之际,西南重镇重庆市处在乐融无比的气氛中。突然,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传来——巴9井起火!

  火辣辣的赤日,泼火撒热,巴9井井场灼烤得散出袅袅热气,躲在不知何处的蝉虫,拼力地鸣叫,仿佛给本来就燥热难当的气候,又增添更多的热量。

  巴9井是在苏联专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用当时国际先进的钻井技术涡轮钻井法作示范的重点井,四川各探区抽调了116名较好的技术员、正副司钻、钻工,随苏联专家学习。2月2日0时至8时,钻探巴9井的3217钻井队,由吕仲卿班接班。吕仲卿是司钻,时逢他孩子生病,就托其他人转告副司钻李延才接班。李延才起钻检查钻头,有人发现钻标内有微气显示,并闻到天然气味,但没引起注意。钻完后,又进行强钻,钻井液一直返不出来。钻工将此情况向正在睡觉的钻井技术员反映,技术员在被窝里下令继续强钻。当又钻进0.92米的时候,钻井液罐里的钻井液已放不出来,李延才决定起钻。按防喷措施,应一边起钻,一边往井内灌钻井液。但李延才见钻井液池内储存的钻井液不多,又以为灌进去也会漏掉,因此就在未灌钻井液情况下起钻。起到36个立柱时,因井内钻井液逐渐下降,液柱压力不足。骤然间,地下的天然气山呼海啸般地喷出井口高达30米左右。赶去开放气闸门与防喷器的人员吓得惊慌失措,未能关住。井场上人心惶惶,乱成一团。有人惊叫一声:“快跑呀!”井场人员全部逃散。

  强大的气流,撕心裂肺般地嘶吼,地皮震动,浩劫降临。井内钻具被气流抛出,同井架猛烈相撞,产生的火花点燃了不断喷出的天然气,火焰高达100多米,如同千百条扭转着身躯的火龙。井场周围50米内全是腾腾烈焰,100多米不能近人,200余米热浪灼人。不到15分钟,井架烧塌,轰轰隆隆,哗啦啦地扑倒在火焰中,不久,烧融成铁汁。巴9井起火之时,已钻至1099.4米……

  地上的气温越发暴热了,天际无一丝一缕的云彩,空空荡荡,烈日犹似一个巨大的火球,抬眼望,千千萬万的白亮针芒,立时刺得人头昏目花,眼眶晕乎乎的一团迷糊,赶紧闭上,过了片刻,视线才恢复正常。红砖垒成的一圈围墙,烈日下,泛着赤红。墙根下的泥土,显现着红褐的颜色,如同是被当年那一场通天大火爆烧爆燎过,虽然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似乎仍在无言地向当今世人诉说。

  从重庆城赶回到巴9井的苏联专家,痛心疾首,犹如刀剜。相继赶到的成都军区、四川省、重庆市、四川石油勘探局、江津地委、綦江县委等各级领导,看到川东地区第一口高产天然气井,化成了冲天大火,禁不住流下痛楚的泪。经苏联专家和各方合议,决定在离井口200米外的地方钻口800米斜井,从斜井内装入炸药将巴9井井壁炸垮,注入钻井液堵塞气源,并立即实施,但灭火未能成功。烈焰更炽,百里之外的重庆城,竟能看到红晃晃的半边天。国内震动,苏联石油部震动。制服这场通天大火,摆上了中、苏两国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相互派出了高级别的官员与团体。4月下旬,中国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康世恩,同苏联石油工业部代表团来到巴9井。苏联代表团提出用空中爆炸的方法灭火,以200多公斤TNT炸药爆炸随即用大量水和钻井液喷射井口,压制火头再起,将井口上空的空气隔离而使火头停止燃烧。到4月21日灭火成功,巴9井罕见大火,全部熄灭……

  巴9井袒露在赤日之下,烈焰将地表灼烤得微微地响,偌大的井场,如同一个巨大的铁炉,将巴9井置于铁炉中冶炼。宽高的铁门,泛着逼人的热气,涂刷在门面上的浅绿油漆,被热量融化成稀稠的汁液,形成无数粗粗细细的蚯蚓状,从上到下地蠕滑。我伸出右手,推掀铁门,手掌立时灼烫黏手,但我咬住腮帮牙根,忍耐着继续推掀,要窥见那一场大火的最终结局。

  巴9井起火之日到灭火之时,历时78天,井场设备、器材、值班房等全部烧得荡然不存。同时烧毁附近农民的草房9间、瓦房11间,及4户农家的全部农具、粮食、家具、衣服和日用品。还烧毁所在农业社的2间瓦房与万多斤粮食。井场周围的300多亩庄稼也全部烧毁,30多户农家受到影响而搬家。造成的损失,折合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人民币200万元以上。大火之后,苏联涡轮钻井队的全部专家被召回国。四川石油勘探局局长、石油沟区队领导、3217钻井队党政领导、技术员、正副司钻均受到石油部的通报批评及行政处分乃至刑事惩处……

  巴9井周围的植物几乎全是奄奄一息的,而井场路边的藤萝,蓬勃地显示着生命的灵气。心里好奇,迈步凑拢,方才明白,藤萝之所以能在如火的天光下浩浩葱翠地生存,是因藤萝纵横曲折地紧紧盘结在一起,用各自的生命之源相互支撑,抵挡着炎炎天光。感谢曲折盘结的藤萝,让我从中感悟:巴9井的那场劫难,折射出了整个川东气田艰难开发的曲折历程。毋庸置疑,那场通天大火,为川东气田后来的勘探开发,积累、提供了引以为戒和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