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赵钧海写人散文刍议

时间:2023/11/9 作者: 地火 热度: 24633
■ 张展华

  赵钧海写人散文刍议

  ■ 张展华

  人是生活的主体,也是各种文学作品主要的反映对象。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写人是散文的重要任务。人在散文园里徜徉,留下各自的脚印。赵钧海先生在“人”的最美风景里,在所描绘的人物中,有勤苦慈善的母亲,有年高德劭的父亲,有功勋卓著的科学家,有农场知青,有身边同事,有儿时玩伴,家国事,儿女情,无巨无细,尽揽笔下,皆成丽章。熟读赵钧海写人散文会产生许多联想。

  一

  顾恺之 《魏晋胜流画赞》中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散文同样,写人是作家最难、最为困惑的活儿。然而,难点和困惑克服之后,就自然显露出作者的特点。所以,有经验的作家,正如谢榛所言:“凡构思当于难处用功,艰涩一通,新意迭出。”赵钧海写人散文就是 “于难处用功”的。

  以 《陪母亲逛街》为例。作者的“初衷”是“儿子陪母亲逛街”,而其后的“结果”反倒成了“母亲陪儿子买书”。这样的大“反转”,尽显“新奇”,其难点也正在这里。质言之,这样的“大反转”,是很难做到的,作者必须巧做构想,既散得开,又收得拢,遂使“新意迭出”,没有功力是不行的。

  斗胆认为,文学作品的特点是从难点来的,唯其有难点才有特点,难点在哪里特点就在哪里。对各种文学样式来说,难点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散文写作尤其是一种“设难”与“破难”的斗争过程。

  大批评家王国维说:“散文易学而难工。”难工何在?著名学者林非先生这样作答:一是真实和真诚,因为是留给后代看的,不能说假话;二是难在驾驭一手好的文字。这里所说的“文字”,是指语法修辞和文采,乃至于章法之构思。赵钧海具有代表性的力作 《陪母亲逛街》,之所以广受赞誉、屡屡获奖,正由于上述两点。

  这篇散文所记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一些真实的细节,作者慈母的一个侧面——

  在书店里,儿子专注地选书找书,竟忘了母亲的存在,而母亲却目不转睛地关注着眼前的儿子。作为作家的儿子,聚精会神地浏览,仅识一个 “王”字的母亲却小心翼翼地为儿子拿书、往家里带书。儿子眼中的余光发现母亲无言的欣慰,母亲的欣慰却引起儿子心中无限的酸楚……

  另有,在《享受回家》中又一次写到母亲:做过军人家属队队长并参加过全师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母亲,随父转业回乡后就再也没有工作了,等他回家探望时,老人家已跟着火车卖了5年冰棍。但,一个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工作过20多年的老先进工作者 “却没有任何埋怨”。

  两文互读,就依稀可知母亲的概况。

  《陪母亲逛街》一文在选材、构思、表达、行文上的特点,像是“易学”,不就是通过记叙有关的一些事情来表达对所记人物的情感吗?实则 “难工”,难在材料要真实,而且选哪些材料,如何有特质地进行构思,还有选择何种色彩的语言来表述。细想起来,作者把握好了一个 “度”:记事不求全、杂,就是写了一个买书的简短场景,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选择。反过来看,如果初看这篇文章题目,很可能以为把陪母亲逛街的全过程一并写了出来,结果则芜杂无主,不能成佳文。作者正是凭着这种精到的选材,巧妙的构思,疏放灵动的笔致,给读者留白出足够宽阔的想象空间,深刻地记住了母亲的形象。

  再就是,其为文也,不事雕琢,平实自然,真心诚情,笔下的文字正符合儿子说给母亲的口吻,这是又一个成功的关键。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认为:文学作品,语言最重要。林非教授更认为:作为一个散文家,文字要超过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的文字应是最好的。他还说过,散文是适于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来看的,不同于通俗小说。

  二

  散文大家李广田说:“我常想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记述一个人。但是每当我提起笔时,就觉得这是一件难事。起初,我认为我可以用一个故事作中心,来说明这人的性格和行为,但计划了很久,却依然构不出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物。”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李广田一方面用散文写人,一方面用散文讲散文写作的 “理论”。人在社会中生活,和周围的事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最渺小的人,却很难说是 “一个没有故事的人”。不能这么说却要这么说,唯一的原因是李广田要用散文写人。散文写人,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文学作品如小说,写人,当然可以 “用一个故事作中心,来说明这人的性格和行为”,但真这样做了,人也许被写好了,可是却完成的是小说,断送了散文。作为散文作家的李广田,他要用散文写人,不屑于罗织故事,并不是因为 “这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散文因了受其特质和篇幅之限,决定了不可能彻底地展开一个人。散文中可以直抒胸臆,批评,赞扬,甚至于诅咒,却无须完整地集中地讲述作品中人物的故事,因而在他的散文文本中,所载之事,毫无曲里拐弯、絮絮叨叨之嫌,都是那么简练和单纯。这一特点,在赵钧海的写人散文中同样得以充分体现,可以说篇篇皆是,无须一一列举。

  散文写人,必然要写到事。事是具体的,作者对人物的感受是抽象的,有赖于事的证明和补充。因此,散文写人的艺术,集中到一点,就是写事如何从属于作者的感受的艺术。赵钧海娴熟于这种艺术的运用。表现在运用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上,最大的特点是灵活分散,不以人物生平事迹的客观顺序为顺序,而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中心。不受时空限制,凡可用之事,可前置,可后移,可冬来,可夏往。其间的穿插变化,过渡衔接,灵活自然,变化多端。读赵钧海的散文,使读者感到人在他经营的散文园地里徜徉,真是闲散自如到了极点!

  由此我想到,散文和小说这两种不同的写人文学样式,各有自身的特点和难点。小说写人越是曲折复杂越好,而散文写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作者的感受直接写所要写的人,不像小说那样作者必须躲在幕后,把自己对人物的感受隐藏起来。这是散文的通则,写过小说和散文的赵钧海深谙其理,于是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好散文。

  三

  亲情无疑是最贴心彻骨的感情。如,《蛰伏在旧片上的父亲》等篇章中他写自己的父亲: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负过伤,立过功,继而带兵戍边的老军人。转业后,突发脑血栓,“英雄迟暮”,步履蹒跚,却始终不渝地坚守着心中的“主旋律”。作者写道,“多少年我一直试图写出一点关于我的父亲作为一个革命者革命历程或者生存经历的得与失。但每每问及父亲时,我都觉得我的设想过于幼稚,过于浅薄,过于苍白无力。父亲抑扬顿挫的讲述,常常会蕴含着精深的哲理,总是一次次击碎我天真烂漫的梦想。”

  这种自我解剖,也是侧笔的运用,读后,使人倍感父亲的崇高。叙述,是写人记事散文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对于亲情的表述,在写人散文中占据着重要部分。谁都热爱自己的父母,常言道,“叫一声妈妈,我就泪流满面。”赵钧海写了母亲写父亲,写得都很精彩,简直可称为妙笔,读之使人热泪盈眶。

  说到亲情,应是最特殊的抒写。一般初学写作的人写自己的父母亲总是带有褒奖的味道,而赵钧海写的亲情,不是一味地褒扬自己的亲人。他写父母亲则是从一个中年人对双亲的理解这一手法下笔,重在揭示他们的性格特点,发觉双亲那种性格在生命中的存在,而不是刻意评定这种性格的褒贬。他是侧重于写特定时代背景下亲人的性格和亲人的命运。如写母亲的勤劳、善良、坚韧,不因环境和身份的改变而改变,当年是军中劳模,回乡后跟火车卖冰棍。作者的母亲十分善良,在 《陪母亲逛街》中,对母亲的性格以及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叙述,极其感人。如写军人父亲,即用“我”对父亲旧片的印象来铺展自己的父亲情结。在 《父亲》一文中,赵钧海散文艺术的侧笔调用很到位,写得很从容,很细腻,也很动人,把父亲不平凡的人生表现得淋漓尽致。——侧笔抒写,可谓其文字语言叙述的一大优势。

  还有白描的运用。赵钧海的白描语言总能完成对一个个笔下人物的鲜活刻画。《飞翔在白垩纪的翼龙》是一篇记 “魏氏准噶尔翼龙”的发现者魏景明先生的纪实文字。魏先生有 “中国翼龙之父”的称号。事业成就之大,是举世有名的。但大概如老子所倡导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缘故吧,作者写道:“魏景明始终过着低调淡泊的普通人的生活。年复一年,魏景明更像一个落魄的旧时秀才,眼镜上泛着那种寒酸的颤颤巍巍的幽光,身上浮动着的那种内敛矜持的柔和之气。”还有,“进入市场愈发通畅的21世纪之后,翼龙风筝、翼龙食品、翼龙沥青、翼龙酒店、翼龙租赁公司、翼龙集团等等,拨弄着那些鲜为人知的锈迹斑斑又扑朔迷离的化石。那化石锈红锈红,颇像一堆被遗忘的荒野的排泄物。”——其实,经过作者这样描写和对比,科学家魏景明的人格魅力就一下子凸显出来了。

  写人自然要涉及一个人的优缺点。赵钧海重友情。发小“刘白毛”和他一起长大,是个淳朴的工人,个人生活中也有一点儿小“不检点”。在叙写与刘白毛的友谊的散文中,对其缺点并不正面数说,而是从捎带的委婉的稍似批判的叙述中得以体现。这种和风细雨的心态并由此而产生的语言风格,只要细细琢磨,类似的地方并不鲜见。

  用器物写意或人体的一部分来借代和寄托对人物的表情达意,是赵钧海散文的另一特点。写同事情,如《走路:嫣红的帽子》中的妻子女友的“帽子”,《凄婉中,一抹玫红》中小琴凄婉的“玫红”,作为借代,直接叙述。还有间接叙述的,如,《彼得大帝的手》,借一张魔“手”来记叙和揭发一位殖民者的历史罪恶。等等。

  叙述沉稳,颇具个性,在反映外在事物或内心情感方面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显示了赵钧海扎实的表现功力。

  四

  明代哲人王阳明说:“作文需大开心目”,若能“放胆下笔,始能纵横出没,词气条畅”。有经验的作家说,要使散文空灵与松动,作者必须要处于精神放松的写作状态。太紧了,写不出好散文。读赵钧海的写人散文,我总觉得有一种无意为之,妙手偶得的感觉。我曾就 《陪母亲逛街》和作者谈过创作经过。他说,和母亲发生的事情是完全真实的,从老家归来,在宾馆里只用了两个钟头就基本写成了。当时只是为了记下那难忘的一瞬,就 “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对于普通人,小人物,也许由于心无顾忌,更无需拔高,无需“贴金”,于是本着真诚,放开去写,倒造成了一种十分真实而又轻松自然的艺术效果。

  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写最熟悉的,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些在自己心中挥之不去而且不与别人雷同的东西。

  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都有崇拜 “大人物”的心理定势。但孰不知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最为熟悉的 “小人物”,他们不伟大,很平凡,却都是真人、好人。在他们的身上能发现许多闪光的 “景点”。

  说人是最美的风景,倒不如说,身边的好人,才是最美的风景。然而,怎么样的人才是好人?这对一些人来说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雷锋是好人,但他离开我们太久了,郭明义是好人,但他离我们太远了。好人在哪里?读了赵钧海的文章,就会发现好人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是外表平平、职业普通、生活平凡的一群人,但他们却都有一颗金子般真善美的心。见贤思齐,向他们学习,就可以成为好人。赵钧海写人散文的社会意义就在于,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凝聚正能量,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群人,就能长成一派郁郁葱葱的向善、向上的道德生态。请看以下几个普通人物——

  “玫红”的小琴,是一个失去右手的残疾人。她乐观上进,精明能干,善良清纯,漂亮得人见人爱。然而命运一辈子都和她作对。职业不好且不说,克拉玛依那场灾难中失去了9岁的爱子,后来不幸又得了白血病。但她坚韧的秉性却美丽依旧,就如那“玫红的手套”,“凄婉”中透着鲜亮。

  金梅是“我的”妻子的“闺中好友”。一个公私分明、兢兢业业、坚定硬朗的女职工。是癌症催她早走了,“她一步一步地走着,嫣红的帽子在夜灯下反射着熠亮的光,如一盏嫣红的灯。”她带着人生的遗憾,带着她的抗争,走了。读后热泪潸然。

  刘白毛是作者幼年好伙伴儿,在油田当运输工人,当炊事员。后来竟因 “没结婚就发生关系”而“下放了”,“去遥远的沙漠输油泵站了”,“与周边一个农村女青年结了婚”。他单纯善良,忠诚厚道,比那些“心比比干多一窍”的人不知好到哪里去了!他平凡得像一粒沙,却不卑微;温暖得如一堆幽火,实在得令人感动,而他本人就是一道风景。

  《敦煌》中那个叫敦煌的油田美工,四川苗人,身怀才艺,为油田各种展览,殚精竭虑,做出贡献,也走了,是肝病夺走了他42岁的生命,令人扼腕。

  还有《寻常人物》之一的《同学吴老二》是“我的”发小、同学。从小一起长大,后又各奔东西,忙着各自的工作,邂逅一逢,俶尔远去,长相思念。然,突发绝症,已是晚期。一次“终极会面”,使自己“懊悔莫及”。之二的《朋友欧阳》,是一位写过《大巴山的孩子——致杨牧》等诗歌的诗人,是自己知根知底的大哥。积劳成疾,顽固失眠。对于病中的欧阳,“我”给与无比的关怀和慰藉。作者写道,“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我虽然不能天天看你,但我会把你装到心窝窝里——有人想到你,你就成功了。你看,这个世界多么美好啊!”

  在作者的写人散文中,父母、同学、朋友、爱人以及许多和他相识的人,无一例外地都显露着各自的优点和价值。亲情、友情、爱情、同志情、石油情,情溢于海,情满于山。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只有用劳动创造过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高尚。”不同方式的劳动,陶冶着情操,创造了和谐,更创造了美丽。人,才是风景中之最美丽者。须知,美化人,赞美人,是极其有益的事。它有助于发展人的创造力,也可以增强自尊心。

  赞美人是因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好人创造出来的。

  五

  赵钧海的写人散文有着不亚于一般小说写人的特殊效果。在题材的处理与境界的开拓方面都展示了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人性的深度。

  刘再复谈文学的人性深度时指出:“我们所说的人性深处包括两层意思:一、写出人性深处形而上和形而下双重欲求的拼搏和由此引起的 ‘人情’的波澜和各种心理图景。二、写出人性世界中非意识层次的情感内容。非意识的东西潜伏在人性的深层,它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会流露出来。”赵钧海正是通过人的生物层次和社会层次两个方面来表现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在 《隐现的疤痕》之 《同学迷华力》中的华力,是作者少时同学。同学间的友情是最纯真的,发自内心最深处,无任何功利色彩和利用关系,一起学习一起玩,真的亲如兄弟。这里包含了人类最原始最纯洁的情谊。“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这种情谊可以保持终生。华力就是一个最重友情的 “同学迷”。所谓形而上者,简言之,就是内心的不流露于外的思维活动;形而下者,简言之,就是外在的具体的言谈举止。“非意识的东西”,就是人的本质中原本存在的东西。我们看作者是如何在作品中展现人性深度的——

  作品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 “华力热衷于搜集同学信息”。几十年了,谁这样,谁那样,他都了然于心,津津乐道。为筹办同学聚会亲力亲为,精诚之至。同学会上,“少年时的光景复现了,温馨中带着眼泪,回溯中飘着纯真亢奋,余音袅袅,数年不散。没有参加的同学都悔断了肠子。”——这就是发自内心的人的本性。那次聚会,华力被推选为同学会副主席,“但由于这样那样的事务,同学会没有弄成。”后来由于单位改制,取缔,华力成了“边缘人”,“如一个游手好闲的浪子”。然而,如此人生打击并未使华力消沉,“从未听说过在写书”的 “他”,竟编写了一本关于奥林匹克的资料汇集,而且嘱我推销。——这是他后天经过学习得来的为信仰而奋斗并付诸行动的人生信念,也是发自内心之举。已出版了一本小说集的“我”,“毫不客气地说,这类书谁买?”于是堆在办公室的墙角,任灰尘压了一层。接着写我 “……骨子里是不洁的嫉妒”。可是,半年后,那些被我遗忘了的书竟然卖完了,华力还托人给“我”留了一本。“我很内疚,觉得无颜面对华力。”至此,作者调动起自己最擅长的侧笔手法,通过描写、议论、抒情,对比着、反衬着,叙写华力独有的高尚人格——

  “那大约是1995年。那一年距北京奥运会还有十三年。那时,我根本没有什么奥运意识或奥运知识,我只是隐隐约约知道,中国已经加入申奥行列。我想,奥运会肯定离我还十分遥远——我是一个狭隘而低级趣味的人。这就是我一个奥林匹克盲的真实内心,龌龊的内心。其实华力是一个超前的人,一个有着博大爱心的人。华力的奥运意识和奥运梦想要比我早二十年。渺小而卑琐的我,没法理解当年的华力……”

  华力说话结巴,不善辞令,英年早逝,却在弥留之际还念叨着同窗好友,不忘初心。我觉得,只有深入通读全篇,才能感觉到作者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从外在美到内在美,把华力这个 “普通人”刻画得十分光彩而可爱,为读者奉献出一连串“人性的波澜”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图景”。

  赵钧海的写人散文,都是对真人真事的记忆和抒情。由此我又想到,形象记忆和感情积累对写人散文的创作是多么之重要。散文创作,没有诗情观念,没有艺术思想,没有形象和情感,便没有艺术灵魂,艺术生命。

  散文创作,是在作家的情感支配下惊醒的。情感支配着作家的整个写作过程,决定着作品的成败优劣。如果在生活中只注意事件的前后始末,忽视感情体验,感情积累,到头来只能是离奇曲折的故事。纵然是情节真真实实,人物有名有姓,但无人物的思想感情,没有与人物同欢乐,共悲愁,没有用“心”理解、评价人和事,这样的作者,充其量只是一个旁观者、记录者,因此他也无法在感情的支配下表现生活。感情可以赋予作品以生命,以灵魂,有生命有灵魂有感情的作品才能算作艺术。——我的这段感想是源于熟读了赵钧海的写人散文后而生发的。

  我感佩于赵钧海对人物的形象记忆和感情的投入。

  六

  陆游八十四岁时给他的儿子陆遹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自古流传:“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也可视为放翁先生留给后世的一份文学遗嘱。

  对于 “诗外功夫”,人们一般的理解是,一个作家作品的优劣高下,其决定因素有三:其一是经验或曰阅历;其二是学养、操守、才智等等形而上的东西;其三是身体力行的写作实践,彻心透骨的感应以及砥砺淬磨的历练。关于“其二”,学养可以积累,操守可以浸染,才智可以增进,当然这里并不排除禀赋的与生俱来。但唯物主义者则更强调真知出于实践。作家能力的获得,或可简而言之曰:阅历、阅读和磨练。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作家都是如此,不胜枚举,概莫例外。

  先说阅历。赵钧海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家庭。虽生长在遥远的边关,但兵营是无围墙的大学校,儿时的他,视野并不狭窄。上中学期间他亲历了 “文化大革命”中的形形色色。他下过乡,当过知青,进过农场,当过工人,很早就转干提职。摄影、绘画、写字、歌唱、写诗、作文,从当报刊通讯员到有影响力的作家,从出版小说集到专攻散文创作,尤以写人见长——可见其经历之丰富。不久前因年龄到限,从克拉玛依市文联主席位置退下,在文化宣传领域里一路走来。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因工作紧需,他失去了进高校进修的机会,履历表上的文化程度一栏迄今赫然填着 “高中”二字。他是我们亲眼见到的“自学成才”的鲜活典范。他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陆游的“功夫诗外”说。

  再说读书。说赵钧海是 “书痴”毫不为过。通读过他的文章的人所感到的,除了扑面而来的书香之外,再就是他的令人景慕的阅读海量。在伊犁,他潜研过清代史料,写成了《古尔图,那个熄灭的驿站》;面对阿尔泰山,他怀古情幽,写下了 《唐朝渠:随风远去的拓印》;在俄罗斯彼得堡,在冬宫,他目睹了彼得大帝——“青铜骑士”的雕像,写成了《彼得大帝的手》等等历史文化散文。在《潜藏在收存的旧书中》,他读过古诗词,读过文史考据,他还读过国学大师黎锦熙先生的 《新著国语文法》《国语运动史纲》《国语辞典》《汉字新部首》等书,这都是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必读书,但又是许多学习写作的人或忽略,或望而却步,甚至不屑一顾的书。殊不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载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至于眼下的文学书刊,他更是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然之理也。

  古人说:“读书,为明理也;明理,为做人也。”看来,明理、做人,这才是阅读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目的。明理做人之后,才能谈到作文,才能把文章做好。明理、做人而不作文,并不要紧。但要作文或将文章做好,却必须明理,必须做人。正因为赵钧海好读书、读好书,所以既会做人,又能识人,才造就了他的写人散文的新特点,新高度。

  后说磨砺。作为作家,只读不写不行,只写不读也不行。通过阅读、观察和体悟,将别人精彩的内容化为己有。“化”,就是消化;消化,就要咀嚼和蠕磨。这说的还是阅读吸收阶段。进入创作阶段,就更需要贾岛和孟郊的 “苦吟”精神了。贾岛作诗曾自叙甘苦:“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孟郊有一首《老恨》:“无子抄文字,老吟多飘零。有时吐向床,枕席不解听。”这句话是他自己说的,其可靠性自然很大。所以说,一篇好作品的产生谈何容易。据我所知,赵钧海的“苦吟”精神大着呢!一篇作品写好后置于案头反复推敲琢磨,有时长达数月,未达圆满绝不示人。有一次,他告诉我又写成一篇文章,我要试着看,他连说“还不行,还要改”,几个月过去了,他还在琢磨。艰苦卓绝,玉汝于成。所以正如董立勃所说的,近些年赵钧海所发表的作品,“篇篇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和关注,克拉玛依好像目前也只有他了。”

  七

  写人,是为了给更多的人看,感染人,教育人。考察赵钧海的散文,触目的几乎全是回忆人,叙述人,抒写人,研究人,欣赏人,“看人”,这几乎涵盖了他的全部作品。

  在他眼里,每个 “人”都是风景,他不是餐菊的隐士、吐霞的诗人,对人文的兴趣大过自然。他关注人的差异与雷同,人的外貌与内心,人的适应与抗争,熔铸完美的人格,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使生命的意义得到充分发挥。这是一种多么积极健康的态度呀!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传诵面很广,仅以 《陪母亲逛街》为例,曾被 《中国实力派美文金典·感恩卷》《中国散文大系·抒情卷》《中外书摘》《散文选刊》《文学译丛》等48种书刊及媒体转载和入选,获中国散文学会 “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等奖项。

  赵钧海的写人散文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构思精妙,还因为它显示了作者的审美个性和丰富的美学素养。作者有着对于人的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赵钧海文章中的勤劳善良的人们为社会酿造着最甜美的生活,诠释着传统的美德,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生动形象的、有血有肉的“风景”。而这些,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很值得读者认识和欣赏。

  赵钧海的许多散文颇具诗味,这不是几句话能说完的,需仔细体味。在此,我想引用著名散文家、陕西师大侯雁北教授的一段话:“散文,你是怎样的女神呢?你被诗的姊妹赶出家门,抛弃了她们的外衣,只跳动着一颗诗心;你和诗永远结缘,不愿离开这个家族。你把人和事藏在幕后,让作者站出来,随心随意地说他们的话。”

  近年来,赵钧海接连出版了包括 《隐现的疤痕》在内的5本散文集。董立勃为《隐现的疤痕》作序,题为《厚积厚发》——文中这样写道:“不了解赵钧海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可能会多少有点搞不明白,想不通怎么突然冒出来的他,怎么这么厉害。不过,在我看来,他一下子能写出这么多,并不会觉得奇怪。每个人一辈子能写多少东西,是命中注定的。钧海十几年没有写,不是没有东西写,是没有时间写。现在有了机会,那些多年积累的生活素材,那些一直不能忘记的事情,不用再压着了,藏着了,憋着了。想写的东西,像水一样全蓄到了水库里,现在提起来闸门,水就马上像大河一样奔涌了出来。”——对此,我们热切地期待着。

  期待中,我们最想看到作者今后多创作一些更令读者喜闻乐见的短小精悍的散文。作者的中、短篇散文写得很好,如代表作《陪母亲逛街》等。固然当前一些刊物,对长篇散文情有独钟,但忙碌的上班族还是爱看能在报上发表的1500字以内的短散文和3000字左右的中篇散文中的较短者。如,鲁迅的《一件小事》、贾平凹的《丑石》《我的小桃树》等不太长的、不太张扬的一些文字,深深地刻在读者心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