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哲理思想的光辉
——读庞伟华散文集《梦里人生》
■高福顺
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偏重于记述的散文和偏重于论说的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先秦散文与哲学的和谐共生,便已然有诸多的哲理散文。
《论语》能够鲜明地反映出孔子说理的特色;《孟子》《庄子》中大量使用比喻和寓言,来揭示其中的真谛;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中也有不少以小见大,阐述一个很深刻的道理的。
庞伟华自然深得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精髓,将讲哲理、论道理融入他的散文之中,启迪人生,感悟来者。庞伟华的哲理散文的起由描述是旁征博引,可以是大自然中的一切动物、植物,也可以是社会现象及万物之灵长的人类。
从对各种的动物叙述描写中,去发现发掘人们习以为常并未认知的道理和思想,是庞伟华哲理散文的一大特点。
现代的哲理散文是从古代中外寓言故事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学体裁,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在庞伟华的散文中,很多都体现了这种寓意,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在细致的描写中,展现了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如 《放飞的尴尬》,作者在自然保护区看到人工饲养的丹顶鹤,“他感觉这样的情景,无论对人对鹤都是一种悲哀的闹剧呢!说不清是人类呵护的手掌抚去了丹顶鹤的仙气,还是仙鹤落伍后安于呵护丢失了秉性和灵动。但是有一点可以断言:无论哪一种仙鸟一旦脱离了自然家园的呵护眷顾,一旦丧失了大自然关照的灵光,那么,它必定会在漂泊的时空里迷失自己。当然,这种迷失的哲学绝不仅仅限于可爱的鸟类。”通过这画龙点睛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一种深深的关切。在《像猪一样幸福生活》中,作者在连篇累牍地叙说了人和猪后,笔锋一转作了精辟的阐述:“猪就是猪,人就是人;猪不可能是人,人不可能是猪。二者的幸福生活内涵和形式,当然也绝对不可同日而语。猪自有猪的向往,人自有人的追求,混淆了两种截然不同追求,无论于个人于国家,都会有变种败家亡国的危险。”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作者从微小之事入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生命的奔跑》《会表演的海豹》《死亡之舞》等,都从动物的不同方面不同特点,阐发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思想。
植物是自然界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并包含了如乔木、灌木、青草、蕨类及绿藻等熟悉的生物。这如此众多的绿色植物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造福人类,而且还成为作家笔下抒发哲思的载体。在《目睹树的死亡过程》这篇散文中,说道路杜鹃花树在绽开了最后一粒花蕾之后,终于在冬之边缘悲壮地死去了!然而,作者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哀怜忧伤,而是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在生命这架天平上,恐惧死亡的死亡与平和微笑着死亡的死亡,对于死亡结果的本身来说永远是平衡的。一种死的坦然,一种存在的执著,一种抗争的顽强,一种生命的伟力,一种精神的永恒!”这是一个智者对大千世界中生与死的辩证考量。在《我与草原有个约定》中,作者在描述人类去醉心亲近野草的绿色,走进茫茫无际的草原后写道:“当我们细细咂摸着这段描写的味道的时候,从中获取的不仅仅是野花绚烂盛开的美景,还有一种从野花生存状态中获得的人生启示,这就是不管如何平凡,都有适宜自己生活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依附、不退缩、不自卑,竭尽全力努力向上,就能开出自己人生绚丽的花朵,就能成就一道绚丽的人生风景!”从这里激发出了令人昂然向上的奋斗精神。还有在 《一棵树的守望》等篇章中也体现了这种思想。
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大都是忧国忧民的,像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迁的 “秉笔直书,仗义执言”等。在庞伟华的哲理散文中,也透发出这种精神。在 《马相伯乐》中,作家在阐述了现实社会里的人才观后说道:“我们有理由坚信:‘马相伯乐’的逆理逻辑必然拨乱反正,如此,韩婴、韩愈二位贤哲的思想,仍会于华夏天空熠熠生辉,前贤若在天有灵,也或可含笑九泉之下了!”在《大宴无味》中,作者指出当下的诸多宴席已失其本真,展现了酒桌之上的众生百态,交际应酬中的种种陋习,形象非常鲜活。文中更以切身痛感,发出了对亲人不亲、挚友不真的无奈慨叹。而散文《转念》,在不长的篇幅中,却道出了生活的哲理,适时地转个念头,你会蓦然发现生活的无限精彩在对你微笑。“转念,适度转个念头,有时就那么短短几秒钟,你的人生轨迹和境界,从此便大不相同。”在《人生就打了那么几个结》中,作家对人生的客观现实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指出:“我们何不学学这位老者,态度轻松,超然物外,打开眼界,试着放松身心,尝试不受不相干事情烦扰,让它们随来随去。”作者在这里所阐述的恰恰是人生习以为常却又难以做到的真谛。
当然在这部散文集中,还有很多在 “慎独”环境下思考的作品。如在 《生命的敬畏》中,作家经过独自的思考,得出了心中的定义:“人们希望永生固然有心灵上对‘毁灭和痛苦的惧怕’,但更主要的则仍是‘渴望更广阔的生存和快乐’,而生存和快乐的本质说穿了,即对生活丰富的贪婪和精神愉悦的享有!亦即对财富的占有,权势的争夺,情爱的沉溺等,这才是俗世俗人秉性自私最隐秘的根部!然而,财富也好,权势也罢,以及情爱都是一种寄存,财富多少也死不带去,权力再大也必然交替,情爱再深也自行消亡。即便生命自身也不过是寄存尘世的匆匆过客,连这个星球充其量也就是造物主为人类建造的一个小小驿站。”作品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博大而深沉,振聋发聩。最为使人心灵震颤的当属 《生命的原点》,作家从自身几十年的经历中,感悟到当人们的衣食住行,一旦抵达节点时总会自然转身。作家写道:“因此人生足迹也是一个圆,每个人从母体出发之后,都沿着这个圆弧行走,无论他走得再远,飞得再高,见到外面世界有多精彩,绕了多大的一个圈子,最终必然重新踏上那条回家的路。——从始点再走回始点,因为始点就是必然抵达的终点,从而给生命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天有天性,人有人性,天性依天‘性’而行,人‘性’寓于天性之中,人性在天性之中,犹如鱼儿在水中循游。所以,无论人生在浮世间作怎样的演绎,它最终都必然要重新回归,——回归自然,回归原点。”老庄的哲学在这里又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在《梦里人生》中,作者深刻地探究了人生之梦,“醒是现实的梦幻,睡是梦幻的现实,而梦与现实最大的不同,就是好梦可以体验人生美好,噩梦也向来不担心产生恶果。那么,希望所有好梦持续,让甜蜜的梦境成真。一切噩梦能及时地觉醒,让惊恐的梦境幻化,仅为一个醒示的梦幻。”作者对人性美好的一面得到了进一步的诠释。
一部真正好的作品不仅在于它的视觉冲击力和语言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对人心灵的感召力。在庞伟华的散文创作中,他时刻不忘把深层次的思索揉进作品中,使深刻的哲理成为文章的灵魂。处处体现着他追求生命本体的感受和体验,不断地寻觅精神的家园,感悟着人生真谛的特色。正如著名学者、作家林非先生所说:“我觉得在伟华的所有文章中,这些思索人生感悟和哲理的部分,可以说取得了最大的成功,也显示了他多年来的思考,正在不断地结出丰硕的果实。这种形态的散文,对于启发读者思考生存的含义、人类的命运、祖国的前途和历史的趋势这些问题,都极有参考价值。”
深谙源远流长古代哲理散文的精髓,而又在现实生活中勤于思索感悟人生的庞伟华,必将在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结出累累硕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