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末,我在 《地火》第3期上读了荆淑英的头题中篇小说 《宿将袁浩东》,感觉作品气势磅礴而不乏婉转柔丽、创新超越而又内敛着纵向传承,尤其是在石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突破了某种思维定势,使主人公袁浩东集创业者、改革者、建设者气质于一身,充盈丰满,清新传神,填补了长时间以来大型国企领导干部形象的缺位现象,具有文学与精神上的引领价值。还有它的文本,将小说、新闻、议论等语种汇于一体,这在当前石油文学创作中还是比较少见的。加上以前对荆淑英的某些印象,我认为这是一位比较优秀的小说家,于是欣然提笔,针对这部作品写了一篇题为 《创建和谐与发展的智慧博弈》的读后感,不到2000字,发给了 《中国石油报》周末版,想快点向读者推荐一下。后来想,最好还是与作者通个气吧,但苦于不知道荆淑英的联络方式,便将短文发到 《地火》编辑安琪老师的邮箱里,拜托转给荆淑英。而 《地火》却在第4期将它发了出来。几个月后,突然接到荆淑英的电话,感谢我对其作品的关注,我们就这样算是认识了。2012年春节刚过,我欣喜地收到了荆淑英新出版的散文集 《心灵风景》,洋洋洒洒34万余字,以 “感悟的心得” “领略的风情” “目睹的景象” “品茗的亲情” “流过的岁月” “亲历的征程”六个部分呈现,版式大气,装帧精美,内容厚重。趁着节日的喜气,闻着飘浮的书香,我分享了她这份收获与愉悦,心灵好似受到一次美好风光的浸染与陶醉。
荆淑英对文学创作很执著,自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先后在 《地火》 《中国作家》《中华散文》 《长城》 《报告文学》 《河北文学》《海燕》等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有多篇作品入选 《作家文摘》 《读者》等知名报刊及各种选本,并多次获省部级以上文学奖,是石油界为数不多的具有成就且坚持创作的女作家之一。我能为结识这样一位不仅能写小说而且擅长散文的文友而高兴。
读点精美的散文,往往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宁静,这是我的人生经验。因为让人喜欢的散文,书写的总会是俗常的生活,其阅历是真实的、思想是真诚的、情感是真挚的,就像朋友间的倾诉,是从心底流出来的。荆淑英的散文,让人感到贴心、清爽、温暖、靓丽,恰如 《心灵风景》封面所示, “人生起伏,命运跌宕,岁月留痕,唯心灵的风景独好”;字里行间,无论是朴实无华的心灵宣响,还是生命 “绿意”的执著 “寻拾”,或者友情亲情的真诚 “品茗”,抑或是 “凡夫俗见”的智性表达,均是荆淑英 “流过的岁月”中 “目睹的景象”或 “亲历的征程”累积起来的所感、所悟、所思,推心置腹地向人们进行细语般的坦露与交流。无形之中,使你潜移默化于她那些对俗常生活的发掘与随想之中,而引发心灵阵阵萌动,与她一同感受生活中那种普通的、细小的各种甜蜜与幸福,或许还有丝丝缕缕的感伤与思索,咀嚼出生活的味道,体会出人生的意义。可以说,荆淑英是以小说家的敏锐捕捉与散文家的情感抒发,从俗常生活中来发现发掘普通人的幸福人生、靓丽人生、宝贵人生的,激发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勇敢前行,创造人生。这样,就使这部书拥有了非同一般的价值与意义。
下面,从几个侧面谈谈对 《心灵风景》散文集的点滴印象。
站在俗常视角感悟人生。书中60余篇文章,不说自己事业如何成功、文学创作怎样甘辛,即使偶尔涉及,也只是一笔带过,绝大多数文字,都是以平常人的眼光观察人生,以平常人的口吻叙述生活,好像作者所有的耳闻目睹与亲身经历,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面对的或可能经历过的,都是些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生活图景,如家庭琐事、骨肉亲情、女人心事、生活境况、人际关系、社会景象……等等。或一鳞半爪、零零碎碎,却点滴圆润,清新悦目;或一件小事、一个片断,却蕴藏厚实,很有分量。 《绿意寻拾》中上班族早上的匆忙紧张,家庭主妇的面面俱到,丈夫儿子的衣来伸手,通勤车上七嘴八舌,工作中各色人等的各种 “累”,事业之外的个人追求,生命真如 “一片青翠的绿叶”,在不知不觉中变淡了发黄了,着实让人惶恐,到底怎样存留生命的绿意呢? 《不一样的感觉》写人们从平房迁居楼房后,不知不觉变得冷漠了,不仅 “各走各的路,各入各家门”,即使邻居吵架,同楼同单元同楼层的人大都不管不问, “坐岸观火”,哪家有了喜事, “关起门来自己庆祝”,有了“悲伤难过事,也是闭门锁户自个叹气”,大家习惯于 “老死不相往来”,平房时代人与人互相信任、亲如一家的情景不复存在了。这是怎样的失落、 “割裂”与摒弃呢,怎不叫人扪心自问、扼腕叹息? 《追随是福》却是另一番景象,生命旅途中,父亲追随爷爷,母亲追随丈夫,儿辈追随父辈,一代人又一代人你追我随,这又是怎样的和谐与幸福呢?而 《怎样才能不做孤单寂寞的云》中,一个衣食无忧、职业不愁的女人行走在人流如蚁的大街上,心灵却感到 “寂寥” “空旷”,满腹惆怅。现代社会,人到底怎么了?而同学、同邻、同事……这是怎样的缘分,该如何珍惜与延续 (《关于缘分》)?一个人的心情 “在灰色的天际中,在阴霾的尘雾中”竟 “像是沐浴着最温暖的阳光”,这是怎样的淡定,能做到吗(《对阴霾天气的窃喜与痴迷》)?等等这些,既是生活中的常态,也是人们心中难以排解的纠结。然而荆淑英在书中通过一番叙说,一番 “感悟”,巧妙地启迪读者心智,引发人们思考。 “只要家人永远相亲相爱,相依相傍,不离不弃,又何惧那枚生命叶片的泛黄斑蚀”呢?人要积极地面对人生, “有一份职业很重要,有一个温馨的家很重要,有几个知心朋友很重要”,即使再忙碌,“每天接打几个电话是必要的,每月接待几个朋友是必要的……每天发几个邮件在网上聊聊是必要的”。拥有这种 “重要” “必要”的凡俗生活,“这样你才是生动丰盈的人,而不是天上寂寞孤单的云”。人与人相处,一切都是缘, “你珍惜它,它就成全、维护你,你轻视它,它就无情地遗弃你……驻足在缘分的树荫下,幸福和快乐要多久长有多久长”,自然流出,娓娓道来,不虚套、不做作,明亮,柔和,给人淡定平和、安静温暖的感觉,能从中省悟出许多道理。原来,平平凡凡的人生也能如此 “生动”,如此 “丰盈”,这样有味道,有意义。而且还不难做到,只要想做,人人都能做得到。这就是荆淑英的散文,善于从俗常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生活情趣与快乐,这就是人生风景。一切都在源头:心灵。
从俗常事物发掘新意。荆淑英的散文写作,不玄妄,不虚幻,不艰涩,比如我在前面说过的那样,大都选取俗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或是往往被人忽视的现实场景或是世事常态来发掘藏在深处的东西,上升成新的意义。许多事物在一般人眼里,那么普通,那么广泛,也就司空见惯、视而不见,而对于敏锐的荆淑英来说,却像发现新大陆般触动她的神经,震颤她的心灵,撩拨她的 “脆弱”,奔涌她的情感,引发她的思索。西北人谁没见过,而荆淑英一篇 《说西北》,却从那些普普通通的西北男人和女人身上发现可贵的特质。西北男人在家里 “谱儿”太大又不那么“勤快”而在外又特别护媳妇儿,西北女人在家生性胆小、不敢主事而又绝顶聪明手巧勤快行事爽利,西北无论男人女人都喜欢吃辣吃醋还特别热心肠等等,荆淑英就是从这些俗常的生活样态中发掘西北人与其他地域人群身上不同的特点气质,使西北人憨厚、淳朴、实诚、热情的形象跃然纸上。可以想象,外地人读了一定会特别想去感受一下西北风情,结交几个西北朋友;西北人读了一定会觉得做一个西北人非常自豪,多有福分,自觉维护坚守西北人的品格无疑会化为一种集体意识。文章不长,一经在 《中华散文》发表, 《作家文摘》 《读者》等名刊便及时转载,得到了不少赞誉。廊坊是中国一座普通的小城,也是作者的栖居地、第二故乡,用作者的话说,《你在我眼里》,却 “曾是偏远荒蛮的,沙石飞扬的,纤小无名的,陈旧灰败的,干涸缺水的……没有名胜古迹,没有值得炫耀的厚重历史,甚至连房子都是老式的、贫贱的”穷僻之地,出于自尊心, “让人羞于提及”,对它 “不感冒、不爱戴、不自信”。 然而,作者抓住城市几十年缓慢发展到近几年的巨大变化,引发自己对这座城市的认识转折与情感变化,用发自内心的大情大爱及诗意澎湃的话语对其倾情赞美。四通八达的大道、大路两旁阔大的绿化带、大学城、时代广场、新世纪商业步行街、文化艺术中心,开放式的公园、情人路、街心花园、风格奇特的住宅楼等,在作者眼中,不仅视为国家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也代表绿色环保的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更是人的精神解放与道德提升。 “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人人向善,充满情意”才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一座城市应该具备的品格。作为一个外地人,读了此篇,肯定也想去廊坊走一走,看一看,领略 “北京后花园”的风土人情。出游、旅行,对今天的许多中国人已是常事。而荆淑英从一次普通的出游中,结识了一位特殊的导游——一个只有八九岁的小姑娘,让她心弦颤动,难以忘怀。因为父亲早逝,这个小姑娘随母亲与继父生活,为了挣学费,利用星期六的时间,步行三十多里来到旅游景点,自我推荐,要给叔叔阿姨们当导游。作者用纯美的笔调栩栩刻画小姑娘的聪明、勤劳、热情、专业以及导游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明、善良与勇敢,给游客们带来的欢笑与愉悦,使小姑娘的形象真像一朵 《早开的花》,在我们面前鲜艳夺目,灿烂芬芳。通过交谈,女孩的身世乃至命运的磨难、生活的艰辛,眼下的压力,作者大致是清楚了的。但对小姑娘的境况作者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太花笔墨进行苦难渲染与情感宣泄,煽动负面情绪,避免了常见的写作毛病,相反花了较多文字反映同游者们对小姑娘的爱护、帮助与信任,使整篇作品呈现唯美向上的温馨氛围。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她相信读者在阅读中,会对事件本身产生思考,激发某些意识,她也相信 “有骨气、有闯劲”的小辣妹 “不屈的性情”, “必将铸就她不同凡响的大写未来”。这是作者对一起普通旅游事件的发现,也是下一代成长的预言,让人认同与感动。就这样,俗常生活与事件在荆淑英的笔下出现了新的味道与意义。还有许多篇章如 《醉在湘西不思归》,以普通游客的目光,对祖国地域文化风情的寻探与赞美; 《圣水一方》 《那人那树那塔》从俗见的一口水潭、一丛枣林、一座钻塔写到石油工人与农民兄弟的情谊,赞美石油及石油人的品格与情怀,让人 “豁然感到,精神这东西真是不朽,可以悄悄植入人的心灵,并且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弘扬下去”。即使写一条《旧街风景》,作者也能从俗常的商业气息、俗常的买卖交往、俗常的生活样态中,展现既非同一般又随众入流的人生态度。对不当欲望进行轻微批判之后,平和地进行心灵表达: “我尚无这种忧虑和烦恼,这使我庆幸。沐浴着夜色,我的心宁静如水,不荡不漾,极度柔和。渐渐地,家离我近了。” 这应该是人的最终踱留与归宿。这种揭示,应该很有意义。
从俗常关系守护道德、纯洁心灵。眼下时代,在金钱、物欲的强大作用下,整个社会呈现道德失守,心灵污化的趋势,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愈发当下、短视与实用主义。 《心灵风景》逆流而动,反道而行,从开篇直至收官,不惜笔墨,倾情书写俗常关系中的亲情友情,赞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进行默默无闻的道德守护、不事声张的心灵反击。一篇篇美文犹如一股股清泉注入混沌世风、不古人心,让人心清肺爽,周身温暖。这类文章,荆淑英同样写得十分朴实、十分亲切。亲朋好友、父女母女、兄弟姐妹、同事师长中一点一滴的小事,经过作者回忆、梳理、品味,却让读者从中体会出甜美幸福的味道,精神上接受洗刷与提升。老战士、老石油出身的父亲,心灵手巧,心地仁厚,一辈子忠诚事业,艰苦奋斗,甘愿奉献,不计得失,这种精神一直滋养着作者的成长, 《皮箱情结》 《亲人》 《家人与茶》 《父亲活着》 《橘林的气势》 《岁月留痕》等一批忆念文字,通过一些细小的事情,将父亲爱子女、爱妻子、爱亲友、爱同事、爱事业,甚至爱一棵橘树、爱一丛花草、爱一件旧物的思想情怀传递给我们; 《亲人》系列中的 《母亲》以及 《鞋垫》 《母亲与厨房》等,又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将中华传统美德集于一身的母亲,一点也不感到过去式,拥有这样母亲的儿女们是多么幸运,多么有福气。而作者对老一辈的情感也让我们特别缅怀一个时代的品质与精神。 《再回首》中李工、孟师傅的纯洁善良, 《永远的何妈》中不是亲人胜似亲的何妈, 《新嫂》中甘当后妈的新嫂,《翠竹窗帘》中指引 “我”走上 “投稿”之路的郑君等等,通过对朋友情、同事情、师傅情的追忆与记述,也让人眼前一亮,心中熨帖, “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共生,才会这样美好。即使对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人,荆淑英也用温暖的笔调书写他们。 《客居者》对一位残疾裁缝的牵挂, 《城市永远的过客》对民工群体的关注、尊重与肯定, 《关于狗的话题》对忠诚品格的极尽赞美,等等,均表现出作者对弘扬道德、对坚守道义的本真愿望。但荆淑英不喜欢强占制高点,不喜欢高调喧哗,不喜欢锋芒毕露,而是沉潜内敛地让事物的本质说话,让读者从阅读中自我明白,净化心灵。让朴素的文字产生吸纳与凝思,这就是荆淑英散文魅力之一。
《心灵风景》也有不 “俗常”的地方,有的书写不仅跳出了 “俗常”关系,而且充分展现幽闭空间,抒发个人情怀,披露隐秘世界,其文字诗意,思想知性,显示了作者写作才华的多面与多能。《迷离的画》中的 《月光会永久吗》 《私语》 《鸽子带着我的心飞翔》 《夜晚,我与星星窃窃私语》《那块土地》等,展示了女作家 “放飞心灵”过程中显露出来的真挚与真诚,读了令人印象深刻。
还有,荆淑英在注重散文的思想性时,也比较注重散文的可读性,有的篇章强化了叙事性,展开了充满 “烟火”味儿的细节描写。这应该是可贵的。如 《绿意寻拾》中清洁工 “扫帚扫地的沙沙声”,通勤车上教授、讲师、院领导、后勤机关人员的众生相,一家三口为家庭琐事的斗嘴与嬉闹,众多的细节凸显平淡生活中的奇丽与诗意。 “早晨手机的鸣叫声将儿子丈夫唤醒了,他们一边揉搓着眼角,一边伸着懒腰。儿子跳下床,奔向卫生间,哗啦哗啦地痛快放水。老公欠起身,点着一支烟,没有言语地抽着……尽管你曾无数次地规劝他,抽烟对身体有害,戒了吧!戒了你吃什么我都给你买。他却呲眯一笑,你说什么,戒烟?戒烟干啥?戒饭得了呗。给我根绳儿把我吊起来吧?然后依然故我。”母亲对儿子不高兴了,“老公嘿嘿一笑,警告儿子: ‘老实点,不然母老虎要发威了!’”等等,精准的细节设置与细腻描写,避免了空泛的抒情写意,让人感到真实生动,增加了感染力。这些,在荆淑英的散文中多处可见。写到此处,我就想,散文写作,要避免玄神、艰涩,能否移植点小说笔法来 “通俗”一下、多接接地气呢。这,或许属于另外的话题了。
我虽与荆淑英未曾谋面,但文如其人,从《心灵风景》所展现的大众视野、底层情怀、率真个性、朴实品格,深信作者是一个真诚的人,是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如谈期望,盼她在散文创作这条崎岖而宽广的路上勇于探索,写出更多表现手法新颖、独特,思想更具深度的佳作,筑构 “心灵”更美的 “风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