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冒险都有自己的原因。
冒险也许是为了保护心中的“星斗”。《保卫马閩》中,马闽是那样优秀的一个榜样,他有理想有目标,还有坚定的意志。但他为什么要悄悄地把学校图书馆的书搬到自己的床下?而“我”把马闽视为星斗,所以要全力保护他,为此,马闽偷书,我“断后”;县长要来慰问马闽,我就要去帮他还书,我想尽了办法,甚至差点闷死在地道里;我获救之后,依然要保守秘密,不吐露真相。
冒险也许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阿贝的荒岛》中,阿贝这样一只小鼠,为了抓回新婚妻子的纱巾,阴差阳错地流落荒岛。一年的荒岛生活让阿贝逐渐强壮,在经历了惊涛骇浪、猫口逃生之后,他终于回到温暖的家中,面对激动的爱人,那一句“你的纱巾,我取回来了”说得却如此轻松。
冒险也许是为了挽救珍贵的生命。《鼠疫》中,里厄医生面对被鼠疫病毒折磨的孩子,为他使用新研制的血清,只希望能救他一命。病人肉体的痛苦,更是医生内心的痛苦,面对神父的提问,“他克制住情绪,将目光再次转回到患儿身上”。
冒险也许是为了成就未来的自由。《野妹子》中,野妹子要护送我去找游击队,面对复杂的环境、狡猾的汉奸、凶残的土匪,她依然坚定而沉稳,在紧要关头,她“一脚把我的手踢开了……一道白亮的弧形的光……向长根一勾刀劈过去了……”。
每一次冒险并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有些是如此温和却难熬。
《阿贝的荒岛》中阿贝的回家之路如此惊险,稍有疏忽可能就会失败乃至送命。但让我们看看阿曼达,“她和平时一样,优雅地坐在一个石凳上”,“只有她自己”。阿贝不在的这一年,阿曼达经历了什么,这样的等待又算不算是一种冒险呢?《野妹子》中的“我”,一个“城里来的学堂生”,一个被保护的对象,却是要去“吃共产饭”的,这样的决定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是多么让人佩服。《保卫马闽》则是把马闽的冒险和“我”的冒险交织在一起,有明有暗,马闽还书的情节更是化作“我”“从字里行间勾勒出一段影像”,还有“温和地挥着手”的校长是不是也在默默保守秘密?
《鼠疫》中,里厄医生在经历一次次无法挽救生命的内心折磨,而帕纳卢神父更是在经历着现实与信仰的双重撕扯。这样的情节在整本书中还有很多体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原著,应该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每一次冒险都是一段人生的旅程,在其中,自己的形象渐渐明晰。
《野妹子》中的“我”被汉奸发现,“吃了一枪,反而感到镇静了一点”,“决不能喊出声来”;但当我意识到野妹子可能被子弹打中时,“心里一阵焦急,不知从哪儿来的一股力量,竟使我猛然挺身站了起来”,“高声喊道:‘不许开抢”。这以后的“我”会不会更加坚定了革命的意志?我想原著中一定有自己的答案!
马闽是“我”的星斗,“我”又成为马闽的星斗,两个孩子就像两颗闪烁的星星,彼此照亮,彼此映衬,彼此相望相守。“我”保卫的是马闽,更是心中最美好的自己啊!
阿贝的冒险回家路上,除了外在的危险,内在的心理纠缠也在不断呈现。阿贝越接近家,越是不想露面,只想躲在阴影中,忽然有了些“近乡情更怯”的意味。这长达一年的分别和冒险之路,让阿贝和阿曼达更加看清了自己和爱人的心心相印吧。
当面对一个无辜的孩子的生命即将逝去时,里厄医生和帕纳卢神父都是痛苦的,在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心灵冒险后,帕纳卢神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宽容”,里厄医生更坚定了自己确保人们健康的信念,两个不同信仰的人握手达成共识,“合作就是为了与疾病和死亡做斗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后来被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认识自己也许是困难的,但只要我们不断地求索,就会有自己的答案。其实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认识自己的一条路径,当我们在阅读中和主人公们一起体验冒险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感同身受,也会去看看自己的内心。冒险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心底最渴望的东西,也发现自己最美好的特性。
亲爱的小读者们,你还读过其他冒险主题的作品吗?你有怎样的感受呢?在生活中,你们经历过什么样的冒险呢?请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在心底问问自己看到了什么,也许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吧。
田丽娟,任教于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国际部,着力于探索语文学科在国际教育中的使命和实践,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心”的未来公民,被评为北京市东城区骨干教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