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冰波先生在开篇的文字中所写的,《选刊》是窗口,是摇篮,独具特色,与读者形成了美好的默契,坚定、纯真;给予小读者的,更多的是一种明亮、温暖的色调。
在全球被疫情席卷的当下,我们是多么需要一些温暖的感受啊。
温暖,是一声轻轻的叮咛,一句充满期待的鼓励,是逆行医护人员坚毅的背影,是外卖小哥楼下静静的等待,是一声“谢谢”和“辛苦了”……
本期的专题推荐,说的就是温暖的话题。
五篇风格迥异的作品,每一篇都在述说着不一样的温暖。《雪的国》里,两位老人的友谊,用一张张明信片和一袋袋的干货互相传送着,一年又一年,并延续到了下一代;《孤独的时候》,班里唯一愿意陪着“我”的男生姜生福,给了“我”很多温暖,可后来,“我”却羞于承认姜生福曾经那样地对我好过;《稻场笛声》中,“我”(小黑子)与小桃儿在草垛中的笛声,帮我找到了大家的友情;还有,温暖是喀布尔人与小女孩间那份无拘无束的开怀大笑,以及《红梅》中看似平常的唠叨中流露出的那一份相濡以沫……温暖,被不同的人诠释出不同的滋味,漫长的属于温暖的故事,会悄悄沁入内心吧,在这里,温暖,不仅仅指大自然照耀下的午后阳光,那种暖意直射人心;它还指向生活中一些小小的举动和细节,一声关切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为他人着想的相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温暖他人的那一缕“阳光”,成为照亮黑暗的那一束光。
也正如姚苏平女士在《当时只道是寻常》最后写下的,愿意守望、懂得珍惜,舍得付出,人生才有滋味,有温度。
这样的温度,是《瘸婆》里她缝补的那条漂亮的裙子,是《小骑士》的一往无前,瘸婆以她的方式,化解矛盾;小骑士也渐渐融化了我心中的那块冰疙瘩;他们,让我们知道,即便面对残破和无奈,乌云背后仍有“万道金光”。
本期“大奖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作家对儿童小说更深层的思考和追求,那些超越温暖、抵达美善的丰富表达。在《大山里来的孩子》中,是那种对待生活的热情,是东北老林中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以一种生命的脉动,与心灵形成了共振,不仅消融了苦难,也达成了与现实的某种和解。
我们都知道,在童年经验中,阅读无可比拟的作用之一,就是它可以形塑一个人的未来。那些温情脉脉的故事,那种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当它以文学的形式缓缓道来时,更容易被记得,被信任,被感染,而那些因阅读而留下的童年記忆,会潜藏在记忆深处,久久不散。
喜欢蒋勋的一段话:“在这世上,如果有一个人是你关心的,那你就为他做一点事,给他一点温暖。当他忧伤时,让他靠着你的肩膀,这绝对是最重要的幸福感来源。”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