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商学院,贵阳 550014)
一、贵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目前,贵州的各大公立本科高校,除了个别专业类院校外,均开设了与艺术或者设计相关的专业。据调查,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就有十四所以上,涵盖的专业主要以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为主,也有少部分高校开设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省内除了部分在外省有招生名额的综合性院校外,贵州省大部分高校都主要招收省内生源。从师资结构来看,综合性大学(如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办学历史相对较长,具备了一支比较完整的,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多半来自于省外专业院校和重点大学,教学经验相对丰富,同时在社会上承担了一定的设计项目。省内的其他院校或地方院校,虽然近几年发展迅猛,但是还是存在办学时间相对较短、办学学科相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现阶段贵州高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仍然是以传统的三个大类为主,即:造型基础类课程、设计基础类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三类课程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断层的情况,部分高校造型基础类(如素描、色彩类)仍是注重对物象造型的刻画,强调对客观对象的再现,没有注重设计思维的转变和引导。有的高校设计基础类(如构成类)课程,强调构成理论和技法,忽视创造思维的培养;专业基础类课程注重纯理论以及计算机软件工具和技术操作,缺少与设计专业实践相结合。
大数据背景下,贵州的艺术设计教学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今年的新冠疫情,所有的高校教师都开展了线上信息化教学,这加快了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教学的步伐,让省内高校的课堂尝试了混合式教学带来的改变。
二、大数据环境对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产生影响
(一)数据分析引导教学内容的调整
大数据是一种数据分析的技术,它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分析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点。比如对于教师在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大数据可帮助分析学生的专注度集中在哪些内容上,这有利于教师分析、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又如在线上教学平台中,教师提前准备好的授课视频,大数据可以分析出学生都反复观看了哪些部分的内容,对于难点问题,教师在回到传统教室的时候可以和学生多讨论。(二)信息化引领教学方式的转变
大数据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变了在传统教室里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变得多样化、互动化和数字化。如混合式课堂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把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活动。在课前,学生可以在云端课堂内进行预习,带着问题或预习后的作业到实体课堂,与教师交流讨论,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讲授并解决问题,强调互动式教学;在课后,学生可以在云端平台上传作业和发表评论,同时在虚拟社区与教师互动。新的交互平台、新的教学手段、新的信息技术的操作,都对教师和学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内容的转变与前后衔接
关于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探索,不同高校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方式,贵州地区的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根据本地区的社会经济背景、学校软硬件条件、生源情况、地域文化特征等进行设置,根据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设置不同的侧重点,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融入一定的贵州民族文化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一)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主要以立体空间化的方式呈现,对于基础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在设计基础课程训练阶段,应从“形态—形体—空间—空间的组合”这样一个总的思路来展开。在课程的设置上,减去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大的纯美术基础课,保留与专业课程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加大“构成”类课程的比重,注重训练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素描”一般作为第一门基础课程开展。素描是大学新生很容易接受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但是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注意与考前的素描训练有本质的区别,让学生尽快摆脱艺考模式。其主要内容,可以从“形与形态”开始,让学生主动去探寻和表现自然界中的形态。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或人工形态的关系,从“形态”逐渐延伸到“形体与形体的关系”,再进入到“空间形体的构想”阶段,快速的建立起学生对空间的基本认识。在接下来的“设计色彩”课程中,加强学生对色彩本质的认识,注重训练学生归纳和分析色彩的能力、色彩搭配能力,课题的设置上可以有“空间限色”“主要色系配色”“空间元素配色”、贵州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艺术品配色等练习环节。
环境设计专业的构成类课程,除了三大构成外,应该再加一门“空间设计构成”。在“平面构成”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点线面等基础理论外,应该延续“设计素描”中“形与形态”训练的内容,完成“点线面构成、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等课题,将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形态融入平面构成的课题练习中,这有利于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学生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色彩构成”课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教师课堂答疑和在线学习等),学习CorelDRAW的一些基本命令,将软件的简单功能用于绘制构成色块,达到快速训练色彩构成与搭配运用的目的。“空间构成”课程,由于实物模型客观条件的限制(模型体量较大、花费时间较长),有些课题在用实物做空间构成模型的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SketchUp的一些基本操作,使用电脑进行空间构成与构想的多方案快速绘制。
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注重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因此在授课内容的设置上强化实际案例的引入,以便后期的专业课程学生能快速进行方案的推敲。比如“AutoCAD”,对于软件的工具学习可以从一个实际的空间设计案例开始,在学习软件操作的同时,掌握一整套设计方案的设计思路和流程。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是以图像化、视觉化的方式来呈现信息并影响观者的一个艺术专业。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像和图形主要是以“视觉假象”的艺术手法创造出立体效果,相对于环境设计创造实体三维空间而言,它是平面化和虚拟的。因此,图形、图像、色彩、字符等元素,以及它们组合起来所产生的和谐性、共同传递出的创意性就变得非常重要。基础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是以“基本形—多样形态—形态元素组合—图像”以及它们产生的和谐与创意来展开,主观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是重点。“设计素描”的重点仍然是以观察自然界的“形态因素”开始,探索和表现各种形态之间的万千变化,在大脑中积累多样化的形态和对众多形态之间的联系的认识,为专业课程积累感性化的认识奠定基础。同时素描课还应注重“精细素描”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训练在“二维”的基础上建立“虚拟三维”的平面空间思考能力。“平面构成”课程,同样应该延续素描课中对“形态”的探索,在此基础上,严格以构成类课程的要求,探究这些“形态”的点线面关系、“形态”与设计作品的联系等,注重学生前期对自然的主观发现,而不是普遍形态千篇一律的复制描摹。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在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作为训练重点。除了传统的色彩构成练习课题外,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色系练习、主题搭配色练习等。在课题的设置上,积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具有探索性的练习,切忌年复一年千篇一律的图形描摹。
构成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融入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符号(具有代表性的染织和刺绣的图案),可作为课程案例,利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不同学科原理进行分析归纳,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起到传承和创新的作用。
四、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融入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课堂的方法
(一)构建信息化校园环境
首先,学校要构建一个信息化环境,形成数字化校园。校园内要全网络覆盖,为学生和教师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条件。其次,高校可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平台,或者利用已有的云平台(如超星学习通等)建设自己的课程体系。云平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仓库,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建设自己的教学课程空间,空间内老师可以上传所有相关的教学资料(知识资源、视频资源、课程基本要求、作业考试要求等),学生可以进入课程自主、自由地学习。在教学空间内教师可以建立起与学生互动的虚拟社区,讨论问题与交流。第三,学校需要将传统教室改造成多媒体智慧教室,在智慧教室里,根据不同的需求,实现小组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形成生动的、互动的、多样的教学局面。(二)提升教师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能力与数字资源制作能力
定期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培训和研讨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制作PPT或者视频,它应该是一种理念与多方面的有关信息技术和高校教学融合的综合能力组成的整体。这包括基础教学能力与信息化教学基本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三)提升学生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开展一些研讨课程,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体验学习。(四)引进校外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
引进其他院校优质课程,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学生能接受到更多的教师授课内容,很大程度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实现高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和信息化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在当前的教学条件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仍占有主导地位,但是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创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和方式的倡导下,混合式教学具有更强的活力和竞争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