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外当代艺术的新材料运用与跨学科趋势表达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21537
徐腾飞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外美术交流的不断深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梳理和理论研究变得越来越迫切,通过历史梳理、个案研究、理论探讨来展开研究工作,为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范式和中国特色艺术话语体系提供思考和借鉴。中国当代艺术在此期间也经历了多元的发展与变迁,新的媒介运用与新材料的开拓无疑将艺术创作的跨学科趋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传统文化与材料在当代艺术中愈演愈烈,现成物与特种材料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当代艺术的创作,而跨界综合的新媒介与跨界趋势则愈发明显。

一、传统文化与材料的全新突围

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作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层出不穷,中国文化符号在世界当代艺术舞台上也逐渐占据一席之地。与此同时,中国文化符号在艺术语言中的再开发同样不容小觑。传统五行、周易及文化遗产等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与创作语言。

  新材料的开发与运用一直是国内外大中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关注的热门课题。2019年上半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景德镇联合打造的“陶溪川艺术与科技实验室”是对新材料、新技术研发的典型案例。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清华大学教授张敢作为学术委员会主席召集了世界各地知名学者举办了探讨如何将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新材料相结合等“材料转化”相关研究议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表示“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功能,对城市的伟大复兴感到无比荣幸”。而国家层面李克强总理更是对景德镇相关项目寄予厚望并多次考察。

  对于传统文化与材料的开发,蔡国强的作品充分运用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元素,而徐冰的《天书》则将印刷术发挥到了极致。传统文化中的剪纸与皮影可以在吕胜中和邬建安的作品中找到影子。金、木、水、火、土等五行文化在众多中外当代艺术家中均能找到很好的体现。多种材料的运用在尚扬和安塞姆·基弗等作品中能够一窥究竟。林天苗早期作品《缠的扩散》的丝线,近几年作品中对金箔等的运用也可看作是对五行的理解与解读。

  邱志杰的《寰宇全图》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舆图”方式从内容与媒介的运用上综合地将传统文化中的《舆地图》的表现形式精准地表现了出来。相似的,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举办的“新产业、新实践”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中,众多案例也表达了传统文化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产业中的应用与表达,诸如“汝瓷”“苏绣”“历史文化融入艺术创作”等关键词反复应用其中。结项压轴的“艺术介入商业的海外文化输出项目”的代表发言中,表达出了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中国文化自信,小组成员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舆图”进行IP化提炼,将其与文化版图相联系,并将之融入创作和设计实践,是传统文化介入艺术创作的又一典型案例。

  徐冰作为个案,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解释使其一直处于被大众关注的风口浪尖。徐冰出生于中国重庆,曾于1966年至1976年到农村上山下乡。后来,徐冰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版画。1990年,徐冰接受了两年前曾举办过大型装置艺术《天书》的威斯康星大学的邀请作为荣誉艺术家而移居美国。在中国展览之前,这件作品曾在埃尔维耶姆艺术博物馆展出。这件作品通过木版印刷的方式在巨大幅面纸张上呈现了艺术家自己所发明的“汉字”。它们的生产过程需要创作者对于汉字有真正的了解并且接受了专业的雕刻训练。然而,徐冰的作品,并不是传统文化的赞美诗。评论家们将他的作品解释为一种现代无意义的语言,是对当代政治语言和不公过去的尖锐批判。

  徐冰将自己的作品解读为一种模糊的语言:“人们对于《天书》的解读有多重视角,因为作品本身是无意义的。作品不传达任何明确的信息……我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强迫人们去相信这件作品的合法性,同时完全提取所有的内容。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因为它在模仿文化的同时,也把文化置于一个非常严肃的角度。《天书》邀请你过来试着去读懂它,同时,它又把你推开。它把每个人都看成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或者未经过教育的中国人或非中国人,因为没有人能‘读懂’它”。

  传统文化与众多新材料在当代艺术的衍生无疑证实了文化元素之于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艺术家们有意无意之间将文化强国、梳理民族文化自信的自觉性通过艺术作品和全新多维艺术语言进行了完美表达。

二、现成物与特种材料融入艺术创作

生活现成品、身边现成物在当代艺术中运用的案例同样不胜枚举。较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们通过将生活中的常见物与现成品赋予生命和文化内涵而托物言志。

  中国艺术家宋冬将水、牛奶、木门等生活现成品融入了其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尹秀珍、李磊、安塞姆·基弗等人将废弃布料、衣物在艺术中进行了全新的表达。张大力将肉皮冻第一次融入了艺术创作,表达了民工与日常生活等活动。徐冰的《文化动物》和黄永砯的《专列》将活体动物或标本融入了语言符号进行艺术创作表达了跨文化交流。徐冰和沈远将生活垃圾、缝纫机、板凳、鞭炮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符号运用到了装置作品等创作中来。而张洹进行的浮雕架上的创作更是体现了对现成物的多样化应用。

  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年—)的作品将衣物、稻草等多种现成品置入了当代艺术创作。1945年3月出生于德国多瑙埃兴根的基弗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艺术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安塞姆·基弗曾师从德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描绘前卫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而后自1992年开始便一直在法国的巴尔雅克生活和工作。他的作品尺幅巨大,比如《黑暗》等作品,常常运用粗糙的表面,结合了诸如麦秆、混合着铅的颜料等非传统材料进行创作。然而,不仅仅他的绘画如此,他的图像在神话或隐喻层面上,是历史时代中所特定的环节。基弗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到了对德国历史的重新审视,特别是1933年至1945年间纳粹时代所带来的摧残,召唤起一种痛苦与绝望的感受。基弗认为,德国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大屠杀,这给德国人民的灵魂以及全人类的心灵留下了永久难以愈合的伤痕。而其作品《黑暗》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原理将观众拉到一个广阔的景观描绘世界当中。这是风景,然而,却远远不是田园或精耕细作的稻田,而是暗淡的甚至烧焦的形象。虽然没有具体地提到大屠杀,但这焚烧景观简洁地暗示了悲剧事件的恐怖性。普遍意义上来说,景观中的黑色形象可以指代炼金术的概念,这是基弗特别感兴趣的一个概念。黑色是四种象征颜色,通过焚烧等产生化学变化而导致死亡与消融后的结果,物质被火熔融成一种混沌的状态。因为炼金术士们研究物质的转化,而这黑暗的重点也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其可以视作一种更新与救赎的标准。当诸多物质焚烧、焦干与冷凝后混合凝结到作品表面时,形成了具有持久力量的画作。由此,使基弗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象征意义。而当代印度著名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同样将庞大体量的生活中的现成物与材料融入艺术创作,甚至将作品融入到现实场景中,比如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巨大公共雕塑作品。

  现成品融入当代艺术创作的众多案例充分体现了艺术的跨学科发展与艺术边界的消融。当代艺术家除了将古代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向新的方向发展之外,还在不断地探索战后时代产生的各种新媒体表现的可能性,特别是数字摄影、计算机图形和视频技术。

三、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繁荣表象

近年来关于艺术与科学互动的话题与研究讨论愈发热烈,诸多博物馆、艺术机构及高校纷纷成立了艺术与科学教育中心、艺术与科学实验室等相应的部门。近年来关于艺术与科学的讨论愈发频繁,学院、研究中心、高校也纷纷开设了艺术与科学课程,设计了相关专业甚至专业学院。据不完全统计仅印度就有21家之多,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9月在北京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召开,与此呼应的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的美术馆陆续展出。这些现象无不证实了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的热度与频度。

  当维奥拉、派普以及其他艺术家们都在忙于录像和数码图像时,托尼·奥斯勒(Tony Oursler,1957年—)重新对这种大家常用的图像处理方式进行了改造,他巧妙地处理自己创作的图像,并将它们投射到了雕塑上,使这些图像成功地脱离了数码世界,进入“真实”世界。奥斯勒的装置作品,比如《男人·她·他》都是带有声音伴奏的作品,它们不仅邀请观众参与进来,同时也对观众提出了挑战。在这个作品中,会说话的头像被投影到蛋形雕塑上。这些头像直视观众,并做出了关于宗教信仰、性别认同和人际关系的相关陈述——由于艺术家独特的呈现方式,他们的这些陈述是很难被观众拒绝的。而马修·巴尼的作品同样表达了当今艺术世界的主要趋势。似乎是艺术媒介传统边界的消融与放宽——不仅仅限于绘画、摄影、雕塑以及纺织艺术的融合。

  录像艺术在中国起步较晚,张培力从1988年开始把录像当做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其曾一度被誉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水》表达了张培力的创作思想。录像艺术第二位早期的重要先驱是王功新,他 1994 年从纽约回国,定居北京,带来了纽约艺术界的丰富经验,王功新同样将新科技手段运用在作品中。录像艺术无疑展现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一个侧面,同时也方便了艺术家们探索新的视觉材料的可能性。

  生活中的现成品与素材和元素的运用在当代艺术,2008年奥运期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主办的《囧——表达与姿态·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中,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将生活中的现成品、母题、元素及社会热点结合创作出了大量的贴近生活并且具有大胆突破的作品。比如,王郁洋的《会呼吸的空调》将身边现成物与人性结合,托物言志将空调赋予生命,科学在一书中融化生根固有观念得以打破,而该展中徐腾飞的《百囧图》,通过影像和多媒体互动装置,以动画和声光电结合的方式表达了社会上众多的诸如“范跑跑”“运动明星”“周老虎”等囧化后的形象,展示了自己对“囧”“orz”和“KUSO”文化的独特解读。

  声光电多门类艺术跨界融合趋势愈演愈烈。人工智能与AI介入与跨界结合的趋势愈发频繁。机械、人工智能、AI介入艺术创作同样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这种趋势无疑掀起了当代艺术创作领域的新浪潮。徐冰的《地书》与《天书》相对则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它的新奇之处在于所有作品中的符号都是可读的,无论观看者基于何种语言背景,都能很轻松地解读符号背后的内涵。这种自动化的书写通过人机交互过程将敲打在电脑内的单词或词语转换成相应的符号。这是一种基于符号学的解读,徐冰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飞机上的安全说明,即通过最简单的识图方式为手段来解读复杂的事物。看上去,似乎艺术被解构了。Python编程软件能够自如地进行自动化艺术创作。邱志杰团队开发的小冰已经具备初步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根据关键词创作出指定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作品。上述案例将多领域跨学科的当代艺术对材料的多维度、多侧面的跨界创作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

中国符号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强化了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自信与全球化视野,这种全新突围也增强了中外美术的交流与联系。新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维度表达让公众对科学和艺术界限模糊的认知提供了近距离的范本。材料科学的极大发展破解了我们对艺术家和科学家认知的惯性思维,即:科学家缺乏创新意识,追求理性和逻辑;艺术家缺乏分析能力,但富有独创性和创新能力,这种思想主导的思维方式使我们误以为艺术即是“建构”,科学即为“解构”,艺术家从物质材料建构出艺术作品,科学家从普遍规律中解构出科学常理。艺术家们对于新材料的多维度运用与新尝试使我们能够更加明显地发觉其对艺术创作多样化发展的影响。

  科学和艺术从来都不是二元对立的,科学和艺术其实可看作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形态,都是人类为了表达对宇宙和周围世界认知的尝试。科学更倾向于整个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认知,而艺术则表达艺术家个体的个人体验和渴望,两者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艺术与科学”从未曾分开,随着各自的发展两者的融合越来越明显。正如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所言:“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却在顶峰重逢”,这种相遇和重逢则是在新材料背景下对当代艺术跨学科发展新趋势的有力诠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