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苏州园林命名中的文化精神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21339
任文欣,韩波

  (1.济南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济南 250022;2.曲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园林是于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古典园林,为古代文人提供了一个可游、可居、可赏的文化空间。对于士人阶层来说,园林,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园林中包含山石、水体、植物与建筑诸多造园要素,通过巧思排布,构造出模拟天然形态的人工景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①成为造园的最高审美追求。文人们参与园林的设计营造,将自身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品格融入园林之内,在再造的自然之中,找到了身心的安放之道。

一、苏州园林命名归类

与其他景点相比,古典园林在命名上更为含蓄隽永。无论是侧重于表现园林之景还是传达观景之情,抑或将情景相交融,园林的名称都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体现出士人阶层独特的审美旨趣。“城里半园亭”的苏州,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秀美园林,被誉为“百园之城”。本文以苏州园林为例,试分析其命名规律,探究其文化内涵。

  许多园林的最初名称业已在岁月中磨灭更迭,不能溯其本源。笔者以2018年发布的苏州园林名录为材料,以其中收录的108座园林为研究对象,发现园林的命名规则,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以园林主人姓氏、园林所处地名来给园林命名。这一类所占比例最大,占到108座之中的43座。这一类命名方式较为常规,故不多做论述。

  2.以园林景色命名:如环秀山庄、拥翠山庄、听枫园、塔影园、倚晴园、拂水园、惠荫园等23座。这类命名方式将观赏者的主观情感融入园林美景之中,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3.以园林带给人的感受来命名:如留园、畅园、可园、遂园、怡园等9座。强调园林带来的愉悦感,侧重于审美主体的感受,体现出士人由关注外物到向内探求的心态。

  4.以园林主人高洁隐逸的志趣命名:如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耕乐堂、师俭园等25座。园林主人将园林作为庙堂与林野之间的缓冲地带,在隐居生活中,达到人格的完善,完成自身的精神建构。园林以精神净土的形态存在。

  通过对苏州园林名称的归类整理,笔者试分析园林命名规则背后体现的文化心理与美学理念,从而助益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园林名称中的文化价值。

二、融情于物,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多数景点的命名往往取诸景致,凸现其特色。而园林的命名,并不仅仅以景入名,而多是将主体的审美感受与园林景观相结合,把主观情感跟客观景色都糅合在园林的名称中,体现出融情于物、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如苏州名园“环秀山庄”和“拥翠山庄”,山庄之景固然秀丽葱茏,而景色环抱之下,是园主得以环奇山秀水、拥蓊郁入怀的园林之乐。审美主体(园林主人)将主观情感倾注于审美客体(园林风光),在与自然的相处中,积累感性的审美体验,从而获得美学层面上的享受与心灵的愉悦。这种体验再返归自身,引起与外物的共鸣共感。在与园林交融的直觉体悟中,审美主体的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

  再以苏州园林“听枫园”为例,“听”,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是园林的主人,如果没有“人”作为主体,“听枫”的行为也便不复存在。正是主体和客体同处于“此在”,主客合一的审美行为才得以进行。雨打枫叶簌簌,环以嶙峋湖石,园林主人在此听风观月,与山水融为一体,恣意悠游之间,晏然俯仰自得,完成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观照。在传统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理想境界,是以自身生命通贯宇宙全体,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园林命名中,就贯穿着这一基本文化精神。从“倚晴园”“揖秀园”“问泉亭”等园林的命名之中,都能看到一个隐含的审美主体。

  又例如“拂水山庄”,此处是名士钱谦益与爱妾柳如是的隐居别业,这对神仙眷侣在苏州临水而居,有文为记:“山翠湿衣,泉流聒枕,相与顾而乐之,遂有栖隐之约”②,拂水,既是园主的动作,也寓意着主人隐逸园林,与山水相乐的愿望。王国维曾提出“有我”③与“无我”③之境,园林就是典型的“有我”之境。在整体性的天人观念之下,园林主人把自身的情感贯注于再造山水之内,达到主客的浑然合一。

  有别于西方“天人相胜”的人本主义,中国造园与命名,都追求天地的融合一体,《易经》中提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④反映出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特征。人在山水天地之中,体悟自身,在自然中,完成精神层面的超越。因此,在园林修建中,造园家力求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观赏空间。园林的命名上,也将人与景色的贯通体悟作为确定名称的重点。除了造园设计,绘画艺术山水田园诗等传统的艺术形式,都追求人融于物而与物相得的境界。

  儒释道三家的哲学中,都有对于天人关系的阐释,其中对传统美学影响最深的,无疑是道家思想。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⑤84,在园林这一再造自然的空间中,得到了和谐而直观的体现。在拥翠环秀、听风拂水、倚晴揖秀、惠荫静思的沉浸体验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⑤66的境地跃然而出。

三、闲居田园,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

另一类园林的命名,是为了表达园林主人闲居田园、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作为人工修建的第二自然,园林介于庙堂与林野之间,是“中隐”⑥的理想场所,也是士人隐居思想的重要载体。园林的存在,为传统中国士人找到了一条身心的安放之道。

  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之下,士人阶层往往有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⑦的理想抱负。但是在仕途中,其高洁德行往往不为官场污浊所容,或被贬黜,或主动退隐,儒家入世致仕的政治理想遭遇挫折,于是士人们往往退居山野,从道家思想当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他们将愁情寄予山水,将不得志的悒郁,化为对天地自然的观照。在园林之中参悟自然,怡养性情,寻求心灵的平和安适。

  如苏州名园“拙政园”,其名出自潘岳的《闲居赋》:“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⑧拙政园的主人王献臣在仕途失意后,退隐姑苏城东,藉由“拙政”二字,表明其远离朝堂、安于山水之意。

  “网师园”,始称“渔隐”,几易其主后,被清代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置,定名为网师园。网师,为渔夫之意,与“渔隐”一脉相承,体现出园林主人自得于渔樵耕读,寄情田园的悠然心境。

  “耦园”:“耦”,意为耕种。原名涉园,出自陶渊明的“园日涉以成趣”;而“退思园”“耕乐堂”等,都借园林命名,抒发远离宦海,闲居田园的归隐之志。

  一方面,文人通过与自然的交流,纾解来自人伦世间的苦闷,寻求理想破灭后的疗愈;另一方面,他们又在自然中怡养性情,冶炼心神,使人格臻于完善。苏舜钦在《沧浪亭记》中自述,他退隐园林的原因是“罪废无所归”⑨;因此修建沧浪亭“以舒所怀”⑨。而在游冶园林之中,感受到了归隐的真趣:“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⑨这段文字正是文人们摆脱案牍劳形的桎梏,于园林之中悠然自得的真实写照。通过园林隐居,士人群体完成了更高层次的精神建构,脱离了功利境界的得失所困,最终到达超然物外,忘怀得失的天地境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⑩进为庙堂,退为林野,清则匡济天下,浊则归隐园林。园林,在钟鼎与山水间取得了平衡,士人进退从容有度,隐于园林,藉由闲居归隐,实现了精神的自由。园林成为古代士人阶层退隐避世的精神家园,也是他们心灵的栖息之所。从命名中,就可管窥一二。

四、以器载道,高洁自况的道德理想

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山水比德的概念。《易传》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1园林规划需随势赋形,通过改造地形,营造景致,排布园境和种植草木等途径,完成园林内部规划。柳宗元提出的“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12,就是这一造园思想的理论阐述。有形的园林,是主人观念的具像化呈现,修建者往往以园林比德自况,表现自身的价值向度与审美追求。园林命名中,体现着“以器载道”的艺术观。

  如苏州的师俭园,“师俭”二字,出自《史记》中的《萧相国世家》一篇:“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13师俭园原为晚清住宅,是带有苏州园林风格的民居建筑,园林主人为其取名“师俭”,告诫儿孙崇尚节俭,将高风亮节代代相传;同里镇退思园,为清代任兰生营造,园名出自《史记》,取其“退思补过”之意,勉励自身常观己过,省察言行;阳澄湖畔的后乐园,取自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借园名表达出主人心系家国的志向;苏州乐圃,取“乐知天命故不忧”之意,自勉顺应天道,修养自我。这些园林的命名,都是“以器载道”这一理念的直观呈现。

  如《长物志》中所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14,园林本身即是承载观念,抒发性情的场所。园林主人通过命名,表达他们的道德理想和人格追求。借助园林这一外物,在与山水草木的沟通中,使人格臻于完善,最终达到“道”的理想境界,于山嵌水抱中,完成自身的人格建构。

五、结语

士人们将内心的价值取向投诸园林,园林的修建、游赏、命名与居住中,无不承载着士人自身的心灵追求。景观作为载体,表现园林主人的价值向度与审美追求。审美维度上,园林命名体现出天人合一、融情于物的审美追求;价值层面上,借园林命名,抒发远离宦海、闲居田园的归隐之志;在道德层面,士人们以园林比德自况,抒发高洁志趣与人格理想。

  园林的营造与命名,体现着士人阶层的文化内涵,个体与园林在交融观照中,实现着士人自身的精神超越。■

  注释:

  ①〔明〕计成.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园说,37页

  ②〔清〕钱谦益.牧齋初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卷四十五

  ③〔清〕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页

  ④ 杨天才,张善文.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乾·文言》,28页

  ⑤ 庄子.庄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庄子·齐物论》

  ⑥〔唐〕白居易《中隐》

  ⑦ 万丽华,蓝旭.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卷十三·尽心上》39页

  ⑧〔南梁〕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卷十六》122页

  ⑨ 王水照.唐宋散文精选[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46页

  ⑩ 万丽华,蓝旭.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卷七·离娄上》29页

  11 杨天才,张善文.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周易·系辞上》,77页

  12〔唐〕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13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14〔明〕文震亨.长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2;长物志卷三·水石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