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 创业学院,呼和浩特 010070)
一、多元文化与自我情境的营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知程度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新的时代里网络信息已经全面覆盖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网络这种快速传递信息的特性使得卡通动漫简洁、轻松的文化形式很快蔓延。卡通简洁、直接的造型和富有幽默趣味性的图像成为了广告媒体的新宠。与此同时,各式“新潮”艺术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70后、80后艺术家所成长的时代背景,伴随网络传播的迅捷、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艺术市场出现了新的面貌,这种面貌尤为体现在艺术家作品中卡通元素的运用。当代艺术家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新的角度感知社会的变化,以新的创作视角和理念表达新的感受。“艺术等于生活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流行于艺术界已经超过半个世纪,艺术的不美,艺术的平凡普通,艺术的怪模怪样,艺术的莫名其妙,已经是人人接受的现实。”①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与发展,都与社会因素不可分割。社会发展与教育体制下的“70后、80后”艺术家在创作上与“50后、60后”的艺术家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一方面,自小看动画片、读漫画书、接受肯德基、电玩等快餐文化的他们在艺术创作的表达上与个体经历或经验有着直接关联。另一方面,卡通题材绘画多以虚拟世界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理解以及对卡通文化的认识。艺术家在表达现实世界的同时也在抒发个人情感意识。使一些情绪幻化为自我娱乐。通过这样的途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建构一种平衡。
20世纪90年代,卡通一代的领军人物广州美术学院教师黄一瀚提出了卡通一代这一概念,对7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艺术家命名为卡通一代。由此,在珠江三角洲出现了卡通一代,掀起卡通风潮。卡通一代画家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没有像五六十年代的前辈画家那样表达重大历史题材,而是虚拟一个世界,以轻松、娱乐的创作理念,找寻一种能够恰如其分表达自身真情实感的方式进行创作。其创作的素材,多是从网络文化、电子游戏的虚拟空间、卡通故事片、动漫形象中获得。卡通一代艺术家作品中所呈现的内容尽管与漫画存在相似之处,但并非是对漫画的复制或描摹。卡通绘画的形式语言更多的是对艺术的再创造。卡通动漫化、游戏情绪成为年轻艺术家创作的集体文化背景,是创作的资源共享、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并形成新一代文化体系。
二、卡通一代绘画的创作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卡通形象的影子,大到城市建筑,小到日常生活用品,足以证明卡通文化的传入。然而,影响最深、接受最直接的还属“70后、80后”一代人,看卡通片、漫画书、被快餐文化包裹的成长经历,使得卡通与他们的生活相依相伴,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
图1 周慧《爱之舟?2008系列之一》布面油画 50x141cm 2008年

图2 周慧《爱之舟?2008系列之二》 布面油画 53x156cm 2008年
以黄一瀚为首的青年艺术家对动漫、电玩、物质与精神、消费与被消费等新的生活态度进行探讨,并创作一系列卡通绘画作品。其作品多以动漫人物、大眼、夸张的动作表情为主,主题表达以生活为由。中国当代油画进入到21世纪,“70后、80后”艺术家将卡通这一符号运用到作品中,成为了一种必然。卡通一代的出现,造就了一个新的时代。每一次社会环境的改变,都会有艺术家敏感而及时反映且促成新文化的产生。“当一个社会状况发生重大改变时,一般人需要的是像艺术家那样的典范,而更理想的状况就是,每一个人都成为像艺术家那样具有创造的能力。”②当我们提及“卡通”一词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熟知的卡通图像,如国产、欧美、日本的经典动画影片和漫画书,《铁臂阿童木》《米老鼠和唐老鸭》《机器猫》,这些都成为了艺术家创作借鉴的元素。他们吸收漫画的造型特点和构图形式,将其运用到自己作品中,通过简化、提炼、推敲以及再创造,与作品有效地结合。在色彩处理上、视觉效果上都在发挥艺术家绘画语言的个性特征。“绘画不只是一个技巧问题,一个人的气质、性格、个性也很重要。没有这些就没有生命,画中的世界就没法显出生气。”③共同的卡通文化背景,造就了一代人的集体创作意识。艺术界称此类画家为卡通一代。经过十年间的卡通绘画与探索,大量关于卡通、电玩、虚拟的艺术家作品实践与实验,影响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并促成了“新卡通一代”的产生。如果说以黄一瀚为首的“卡通一代”艺术家们引领了卡通风潮,那么李继开、熊宇、高瑀、熊莉钧这些“新卡通一代”艺术家在作品上有了新的突破,为卡通一代绘画开创了新局面,一个艺术的新时代由此产生。新卡通一代艺术家的绘画作品较卡通一代个性更加鲜明。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画家李继开,可以说他是一位追逐“幸福的白日梦”的卡通绘画实践者,其绘画实践多是自我审视和绘画语言探索的过程。作品中有着“自我化身”的小人物,经常处于沉思、幻想状态,是与白日梦有关的表达。作品中主要借鉴漫画的形、色、线,除了将其处理得当惟妙惟肖外,即兴涂鸦的语言表达使他的作品焕然一新。
作品中的人物无论在花草中、垃圾堆旁,还是在桌面上、在高处几乎全部都是紧闭双眼,虚拟化的场景被置于白日梦中。作者将没有内在联系的元素统一在画面中,这不得不被看作是白日梦。
代表作品《大蘑菇》,画中的人物坐在蘑菇旁,微低着头,做冥想状态,不受外界影响。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是极为强烈的,他注重绘画的过程性,通常是偶然性的效果使得画面上的意象逐个“成形”。在此过程里画家与画面相互激发,经过无数次偶然性的肯定与否定,画面效果得以确立。作品《道路》是从列维坦的名作《通向弗拉基米尔之路》中提炼灵感而作。作者笔下,阴云密布天空下的道路更加深沉,静静地通往主人想要到达的深处,走在旷野里的孩子更像是走往通向自己内心向往的路。
画中人物的头部被主动缩小,夸大了手和脚的比例,强化其在画面中的重要意义。他作品中的人物,手的比例一律被放大,其中隐喻了劳动者的美好状态,因为劳动者在这个世界上占大多数,劳动也是最为光荣的。此外,他作品一律充满诗性,在创作时会以文字记录创作感悟,以诗意性指引自己回归创作时的实践状态。这种创作方法使他的作品中建构了卡通化的虚幻空间,且蕴涵着诗性的意象。艺术家在绘画上的精湛技艺不仅仅体现在对画面中造型、线条、色彩等语言上的把握,更多的要求画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处理好个人生存经验与作品本身内在的关系。
如果说李继开是一位卡通绘画的实践者。那么画家熊宇则是对个体生命感悟的表达。在熊宇的油画作品中,人物有着夸张的大头、细长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纤细的身体和手指,身穿黑色反光似塑料的紧身皮衣。这一人物形象特点成为了他作品中的典型符号。画面里的人物形象恰好迎合年轻人的审美特点。他将作品中的人物虚拟到符合作品风格特点的场景中,如大海、天空、丛林。
作品《穿越丛林的光》《掠过海面的鸟》《静默的天空》,画面中的人物沉溺于自己的虚拟世界里,他们清澈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忧郁和安静。对于人物眼神的刻画与处理,也成为了他作品中最打动观者之处。人物的眼神总是在注视、凝望,我们在读他作品时,自然与作品中人物眼神产生交流。在绘画表现手法上,艺术家没有用艳丽的色彩,仅以蓝、黑、白、灰为主要色调,画面营造出唯美、诗意,透明且纯净的背景给人安静思考的空间。
对画面场景氛围的营造,熊宇汲取了中国水墨画的精神和意境。在创作过程中,熊宇不仅仅局限于画室内创作,而是通过到大自然中写生的方式,观察景致的变化,把记忆中的自然景物进行再创造。他作品中出现的丛林、云、水不会因单一的颜色失去层次感。即使是画面中忧郁的蓝色调,在他的笔下也被赋予了神秘且深邃的美。
用熊宇自己的话来讲:“我只是借用了漫画的手段,内在则是在描绘一个虚幻和现实并列的世界。而我自己认为,这正是绘画中非常有魅力的部分,一个艺术家在面对画布的时候可以为所欲为,他本来就是在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在借用漫画的表达方式下,他试图通过这种接近内心状态的方式表达他对生活的反思,在作品中诉说年轻人的精神与情感,以美好虚拟的超现实世界来反映他对于生存状态的思考,有“致青春”般的含义。
与前几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理念和绘画语言上有所不同的是卡通绘画的代表画家熊莉钧,她以一种轻松而简化过去绘画模式和游戏般的态度来创作她的绘画作品,且构成与众不同的风格特点。在她的作品中简化了传统的绘画语言,夸张的人物动态与表情、美艳的色彩、平涂的背景、造型上的大透视,人物虚拟于水花中。“美”是她在绘画中一直追求的视觉效果。而“美”这一词今天出现于绘画中让人们感到既亲切又合情合理。熊莉钧更多地在找寻艺术对于现实生活带来的深刻意义,实践她对于生活的种种想象。画面中四处散发出充满灿烂阳光的、个性、活力的气息,给人全新的视觉感受。作品中的现代年轻人既张扬又不失内敛,画家感受到现代年轻人的心理特征,从现实社会中的点滴来描绘他们内心丰富的世界,并抓住人物的精神状态,是对生活体验后情感的宣泄、画中虚拟后的理想空间,折射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表达了当年轻人享受生活的态度以及健康向上的、乐观愉悦的世界观。画面中运用了大量的红色、绿色、橘色等纯度极高的颜色,色彩感受既强烈又不失和谐。这些看似艳丽的色彩、简化的空间背后是艺术家以一种游戏化的情绪与状态诠释作品的涵义,甚至以通俗化的艺术语言呈现作品的内容,这使得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拉近,特别是深受年轻人的青睐。她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美”的画面效果并非心灵空虚的外化,反而使观者更易理解她作品的真实情感。

图3 周慧《爱之舟?2008系列之三》布面油画 46x130cm 2008年
作品《白日梦七十二小时》《生活是假想敌,我们都是幻想狂·系列之五》中,画面鲜亮的颜色,人物被设置在特定的超现实场景下,更加赋予其社会身份与生存状态。熊莉钧作品里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甚至是物件的呈现,都是她想要从女性的视角传达对于“美”以及美好生活的理解的载体。
关注当下人们的心理变化与生存状态是艺术家创作必不可少的,卡通一代画家习惯于在自己作品中找寻理想与现实间的平衡,既矛盾也是剖析自我的方式。就像画家刘婷婷的作品主要关注独生一代的成长历程。她的作品呈现出的平面化语言,色彩上亮丽柔美,构图上始终以女孩形象为主体。作品《美丽新世界》里,以女孩和两小羊为伴,房间内被打造成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静谧而安详。
画中那个抱着玩偶的、憧憬理想的、穿着大码高跟鞋渴望长大的小女孩,始终调动着观者的注意力。事实上,刘婷婷为她的作品构建了一道围城——一道无关于婚姻的童年围城。画中的小女孩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摆脱内心孤独,想要冲出这道围城。虽然在成长道路上理想之路布满荆棘,但她始终坚守初心。艺术家刘婷婷却是扮演着一个极力想要冲回童年这座“围城”的角色。她既是童话故事的主人亦是旁观者,来创造与解读与她一样的独生一代在成长中的种种现实写照。然而,从“围城”的走出到回归在当下具有矛盾的现实意义。刘婷婷所创造的童话故事不仅仅是展现孩子的世界,更是为大人们讲述的童话故事,其中的童话世界装载着大人们的梦想与现实。
从卡通一代艺术家作品中能够明显体会到他们创作的共同特征:直面社会生活并用各自不同方式体验、共同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问题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忻海州曾写道:“人们在文明的游戏中被雕塑得卡通化了,我发现,我们都是城市卡通人。”到21世纪,动漫、游戏、虚拟、卡通以及“新新人类”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词汇,当成为了人们抑或是青年人个体经验中的现实时,“城市卡通人”以新的面貌——绘画语言的形式出现,卡通一代绘画也就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道绚丽景观。
三、结语
从卡通一代艺术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来看,艺术家作品中呈现出的卡通化特点,存在两方面因素。其一,当现实生活未能达到理想的状态时,自我迷茫和失落需要找寻一个情感发泄的出口,艺术家通过追忆童年的方式释放现实生活的压力。其二,他们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场景,都是艺术家通过卡通化、虚拟化的手法进行诠释作品的意义。这些主体形象以一种轻松、简化的符号表达,并非是作者通过卡通形象自娱自乐,或填充空虚的内心,更多地折射出卡通一代画家的社会责任感,一种自我审视的方式。他们在艺术风格上更多倾向于多元化的探索趋势,尝试以不同创作媒介完善艺术语言,探究个人情感与现实间的关系是他们创作的主题与初衷。中国当代艺术中,因有卡通一代绘画作品的注入,艺术形式与内容也更加多样化。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是与“70后、80后”艺术家卡通绘画创作状态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作品内容与风格的确立必然取决于共同的动漫文化背景、成长环境,体现了艺术家的集体记忆。在卡通绘画探索的过程中,同时对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家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美术功底、扎实的造型能力、敏锐的艺术观察力之外,需要关注对当代人的自身生存状态与社会进程的思考,并将其纳入创作时的精神与思想。
注释:
①徐亮.陆蓉之.世界艺术[M].香港:世界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② 何政广.罗丹[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③〔美〕房龙.伦勃朗的人生苦旅[M].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