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电学院,南京 210016)
数字遗产是人类所积攒的财富以数字形式保存下来的宝贵遗产,具体包括以下三类:首先是个人在网络上拥有的用户账号信息,例如:电子邮箱、论坛账号;其次是个人在网络上拥有的可以转换为金钱的虚拟物品,例如微信红包、QQ币、游戏装备等;最后,个人在网络上创造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个人财产,例如微信、数码照片、音频视频文件。由于互联网使用的普及,个人数字财产不断积累,但由于相关法律和管理措施没能及时跟上以及个人意识不够等,使得个人数字财产在网络用户离世后如何妥善处理成为各国普遍的难题。
一、需求研究及结论
(一)调研结果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个人数字遗产继承的法律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调研得知,到目前中国数字遗产继承在法律方面还处于空白期,但数字遗产同样受到遗嘱法保护。具有人格性质的数字遗产不在可以继承范围内,只有具有财产权益的数字遗产才能被继承。数字遗产相关问题在当前还未受到普遍的重视,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矛盾与争端已经在日渐增加,相信面向个人数字遗产继承的专业法律制度、专业服务在未来一定是更体系化、更完备的。为了深入了解当前互联网用户对个人数字遗产继承问题的态度、看法与行为习惯,挖掘真实潜在需求,我们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典型用户访谈等第一手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1.个人数字遗产服务的潜在客户众多,通过网站、移动端等开展业务很有必要;需要托管的主体数字遗产信息包括主流个人社交媒体、网上支付平台、电子邮件三大类。
2.“遗产”一词容易引发较大争议,因此要推出形式更容易让人们接受的产品。
3.从本次调研情况来看,女性对数字遗产托管业务更有兴趣,更容易接受数字遗产这个话题,且需求更大;接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接受数字遗产相关新产品、新业务。
4.大部分人表示,托管业务如果发展较为完善,能够代为妥善处理个人信息,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会考虑费用的问题。部分受访者有对安全保障问题的担忧。
(二)需求归纳

图1 服务系统架构图

图2 网站主页
基于前期调研,我们将网络用户对于个人数字遗产的需求概括为如下几类:
1.保护。留存于网络上的个人隐私类信息,如账号、密码,个人不愿公开的,以及只想指定留给某些人的信息,需要合适、可靠、方便的处理方法。相关法律问题如继承的遗嘱等需要提前签订。
2.延续。个人希望在自己身后继续公开的信息,是一个自己想要留存的“人设”,因此,需要提前设计并整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令自己满意的展示方式等。
3.转化。类似“传家宝”这样的概念,很多人会想到留给继承人某些值得纪念的物品,网络信息时代,科技令这样的需求有了更多样化的实现可能。数字遗产可以借助于概念创意,转化为一件有意义的实体物品,例如与信息存储结合等。但由于这样的形式尚不普及,网民目前并没有特别明确的需求想法,属于设计师可以创意开拓的领域。
4.发展。一些在某领域有特别贡献的人,会有让自己的成果继续存在并得到继承发展的愿望,例如捐献个人财产创立一项基金用于支持后人的研究、创业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令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取得联系成为可能,且更加便捷,因此利用网络为特定用户进行专项设计,吸引更多的人来继续做有意义的事,将个人价值延伸为社会价值,是一种值得尝试和推广的可能。
二、服务系统架构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了解和思考,我们构思出这样一个第三方个人数字遗产托管、设计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产生关联与交互的人物角色有:注册用户、继承人、服务方在线客服、线下法律人员、设计师/制作方、普通网民、遗产访问者。他们之间的联系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的关联和互动为:1.用户指定继承人。2.用户联系服务平台,述明个人意愿,开启双方服务关系。3.网络服务部门定期联系用户,以确保用户状态,若未收到及时回复,将开启调查模式。4.调查属实后,服务平台将联系用户指定继承人,并按照用户意愿将整理过后的内容交给继承人。5.若继承者发现问题,可在线下及时与服务人员取得联系。6.用户有法律疑问或其他问题,可在线下与服务人员联系。7.想要私人定制服务,可与设计师或制作方取得联系,双方沟通协调,最后达成统一意见。8.设计师与制作方拟定好实际可操作方案后,联系用户。9.继承人接受相关服务后,受到吸引,自己也成为用户。10.服务人员内部沟通,及时提供服务。11.服务人员宣传网站体系过程中,吸引普通网民参观网站。
三、服务网站设计
现有的数字遗产网站多是亡者的缅怀网站,且其中多数界面容易让访问者感觉不适。所以本网站的设计着重于实现多层次的服务功能和提高交互体验。网站功能分为两大部分,分别面向注册用户和非注册用户,其中以个人中心、开放档案馆以及服务定制等几大版块来实现数字遗产的保护、延续、发展和转化。让人们的数字遗产有一个好的归宿,避免处理数字遗产的矛盾,给逝者亲友一个数字化的缅怀方式,并给虚拟物质财产、精神财富一个更好的、个性化的继承思路。(图2)(一)主要版块及功能
正常情况下用户进入网站之后,有两种选择——注册登录使用或直接使用,在未登录状态下主页有“每日动态”“新闻资讯”等相关信息推送,也可以访客身份查看开放的数字档案馆,登录后可以进入“个人中心”进行个人信息备份服务,并可进入“个人定制”进行初步沟通。网站主页有“名人馆”“法律事务”“个人定制”“网站简介”“在线预约”“个人中心”“服务查询”“在线客服”的链接,可以直接进入。在“名人馆”版块中存放的是最近离开我们的名人的纪念内容,用户进入首页浏览时就可以看到最下端几个名人纪念标题,我们将其视觉风格统一化,点击可以直接进入该名人纪念主页了解其生平和成就。
“档案馆”用于存放和展示已经开放的离世用户的个人数字信息,提供一个方便快捷地找到目标人士的途径,用户可以搜索或者浏览档案馆中的逝者同意公开的信息。这也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信息多数设有评论和纪念功能来与其他用户交流,动态显示浏览次数,也让逝者家人体会到关怀与温暖。
首页加入“法律事务”和“在线预约”“客服”“网站简介”等内容链接,以便于对“数字遗产”的概念、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网站的相关服务不清楚的用户有所了解。用户登录后可以通过“在线预约”进入预约个人法律及定制服务的流程等。进入客服界面可搜索关键字寻找解答,也可在常见问题中寻找相应问题,也能点击人工服务选项进入人工客服。
(二)“注册”“登录”与“个人中心”
访客经由注册而成为正式用户,然后可以进入“个人中心”以实现个人数字档案整理备份及个人定制功能等。因此必须保护好用户的隐私,登录时需要用户的身份证号、真实姓名和电话号码等重要信息。
图3 “个人中心”信息架构

图4 调查与继承的流程
“个人中心”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块,可以让用户自行选择有价值的个人数字资源,通过系统提供的存储功能来分类、备份,包括用户的照片、视频、音频、链接、账号信息等多种类型。个人中心设置了自述、全部、照片、视频、音频、分享链接、云盘等链接用来分类存储相应数据,当要存储进一项内容时点击新建,权限设置方面可以选择“公开”“指定继承人”或“仅自己可见”等级别。涉及到隐私的,甚至一些有商业价值的文件等,用户可以设置决定自己数字遗产的继承人,未来继承人就可以登录网站继承这些数字财产。设定过程中,用户可以在系统中先撰写法律意向书,再通过线下法律程序签订正式遗嘱文件。
个人中心还有加密空间内容,在其中可以进行个人多种网络账户密码的备份,有选择性地交给继承人,未来以便继承人登入相应账号,解决身后问题。
另外,在视觉设计上,提供多种可选的视觉风格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以及在“资金管理”模块中可以进行个人中心和私人定制的付款程序的处理。(图3)
(三)调查与继承
系统为了明确用户是否还在世,从用户登录协议生成开始,网站便定期向用户指定邮箱发送确认邮件,若收到回复则表示用户使用正常,若三次没有回复,则网站启动调查,如果确定用户已死亡就开始联系用户指定的继承人,以继承网站里的限定继承的内容。(图4)(四)个人定制服务
在需求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除了通常的个人社交媒体信息等资料的收录整理功能,少数人也会想到限定权限的内容如何以更有纪念意义的方式移交给指定继承人,这就衍生出本服务体系中的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内容,即根据委托人的具体个人情况及要求,为其提出有意义的创意方案,与委托人沟通并确定方案之后,由协作厂商制作实物产品,或者其他载体。根据委托人与服务方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委托协议,在委托人离世后将由服务方联系指定继承人,并转交相关物品和资料。目前可以实现的产品定制方式有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类就是以委托人的生平事迹、个人风格、本人意向等以及委托人提供的有关资料为基础而设计的相关实物产品,如个人自传、自传体插画专辑、个人影片和实物纪念品等。
第二类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设计的智能化技术产品,如人工智能的个人微博更新及应答系统,它是基于委托人所有社交媒体中发表过的文本信息,通过文本挖掘技术提取个人语言特征,在委托人离世后由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微博的自动发表,对留言人进行应答等。个人档案的虚拟现实呈现,继承人通过虚拟现实设备来阅读委托人资料。
第三类则是其他载体形式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创意方式可以由委托人自己提出,与服务方沟通,商讨有无实现的可行性,并聘请专业人员协助。
实体化的产品是具体存在、可以触碰的载体,不同于数字信息“虚无缥缈”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将物质及精神财富予以转化、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第三方服务体系设计方案以托管网站为中心,衍生出线下法律、设计、制作等多种服务,主旨是为了满足网络用户对个人数字遗产的日常管理、日后继承的多层次、个性化需求。随着法律、互联网企业管理等各方面的日臻进步,契合人们期待的、合理高效的数字遗产服务系统必将能够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做出贡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