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江南水乡古镇公共空间设计研究初探——以孟河镇万绥庙前街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21364
朱晓慧,汪瑞霞

  (常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16)

  公共空间,在狭义层面上指的是街道、广场类供人们日常生活的区域以及室外场所。作为江南水乡古镇的构成部分,是维持整个古镇活力的核心区域,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因此对其设计研究也尤为重要。孟河镇作为江南水乡古镇,本文所指的公共空间特指以孟河镇万绥庙为核心的室外及室内公共空间,包括庙前、广场、戏台等。通过对古镇的资料收集、现场考察来分析孟河镇万绥庙前街目前所出现的公共空间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保护传承为主的可实施的设计方法。

一、江南水乡古镇的公共空间研究

关于什么是江南?其含义有个变迁的过程,最早记载于隋代,在秦汉时期主要指的是长江中游往南的区域;两汉时期则指长江以南至岭南地区。在唐宋元时期,江南的含义较为明确是作为地理位置,到了明清指太湖核心区域,再到了当代,所定义的是指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包括了苏锡常、上海、浙江、湖州地区。江南水乡古镇本质是商业贸易聚落;市镇的兴起与乡村、大城市、对外贸易港口组成了紧密的生产、加工与贸易链。

(一)江南水乡古镇公共空间的特征及分类

2.街道。是构成江南水乡古镇公共空间的重要结构之一,满足出行、散步等基本需求,是具有多功能的复合型空间。通常与其两侧的建筑相连接,种类多样,通过街道可以促进空间的延伸,街道上的活动可以延伸到室内空间。同时对于江南水乡古镇来说,街道也可以使旅游者更好地观察和认识古镇,是最能体现城镇活力的一个窗口。

  

  >图1 现存明清建筑群(自摄)

  

  >图2 街道两侧住宅区(自摄)

  

  >图3 万绥庙前街东侧立面图(自摄图片改绘)

  3.广场。具有过渡作用,一般是古镇居民汇集的场所,面积较大,空间较为流通,类别丰富,包括:交通广场,主要是指桥头间的广场和古镇交叉口的位置,主要是为了规划整个古镇的交通来使用;集市游行广场,属于古镇的中心广场,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是古镇赶集市、贸易的地方;入口广场,属于古镇的窗口,不仅具有防御、出入的功能,因为空间较为流通,人流汇聚,所以还是古镇内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常用小品建筑作为标志。

  4.寺庙。寺庙作为历史文化和艺术中心,是江南水乡古镇居民生活日常和活动的公共区域。它将古镇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慢慢延续下来。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承载着地方神圣的传统文化力量,二是将古镇传统的历史文化与宗教文化相结合的桥梁,同时通过寺庙也可向外延伸出更多的公共空间与活动,比如赶庙会等民俗活动。

  5.桥。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中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符号,在通常的印象中,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正是形容的江南水乡地区,也证明了桥在此属于标志性的公共建筑之一。桥的作用主要就是起着连接河道与街道、水与陆地之间的联系,也是古镇居民白天用来贸易,晚上用来纳凉的地方,方便了人们的沟通。桥头区域属于水陆空系统的交叉点,将宽敞的街道与陆地形成联系,属于江南古镇中较为活跃的公共区域。

(二)江南水乡古镇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江南水乡古镇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整体格局呈网状分布;古镇建筑的样式也很丰富,有民居住宅、商贸门店、庙宇楼阁、戏台以及园林等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多集中在桥头、河埠头、古镇内大型宗教建筑或公共建筑前等,地方空间相对开阔,人流汇聚。随着旅游热潮的兴起,原有的公共空间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许多具有传统特色的公共空间和自然环境都逐渐被各种文化特色的新公共空间所代替。但是,从江南水乡古镇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共性问题。

  1.公共空间被侵占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江南水乡地区有很多古镇公共空间,比如广场、街巷空间、滨水空间等被大面积挤占,导致人们连续性的活动空间被割裂开来,人们可以用来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少,因此公共空间也没有了往日的精神内涵与活力的存在。

  2.场所缺乏地域感和归属感。随着古镇的快速发展,广场、街道都焕然一新,江南水乡古镇以前最朴质最典型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画面如岸边洗衣、老人结伴下棋、孩子街巷嬉戏如今都很难再看见,公共空间缺乏了地域感和归属感。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3MS、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降低,3MS、BI评分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3MS、BI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空间格局的不适应。随着江南水乡古镇建设与发展,公共空间格局发生着变化,建筑的乱拆新建、形式不统一,以及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的商业旅游空间的新建,会导致空间被切断开来,失去了原有的连续性,整个活力也会因此下降。新建的建筑空间必然使原始公共空间的属性与功能受到削弱,同时也会对周围环境有着必然的影响。

  4.文化难以延续。江南水乡古镇有着丰富的大运河文化、河流、街道、古桥、建筑物等,都已构成人们对江南水乡的整体印象,随着城镇发展,居民的日常行为转变为游客的旅游行为,历史文化遗产如赶庙会、听戏曲、赶集市等公共文化活动都很难再见到,取而代之的是新型商业街区的兴起,历史文化风貌和民俗活动逐渐消失。

  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江南水乡古镇公共空间的建设迫在眉睫。公共空间作为一座城市历史文脉的一部分,如何延续传统的城镇风貌,弘扬传承古镇当地的文化风俗,在古镇公共空间保护为主的前提下,探索实际可行的设计方案是江南水乡古镇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孟河镇万绥庙前街为例,针对江南水乡古镇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调查,以理论研究结合实际,去研究探索可行的设计方法,重申其对历史的延续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孟河镇万绥庙前街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孟河镇地理位置坐落于历史名城江苏常州,历史悠久。我国南方第一条大运河的出江口凿在这里,从此带动了孟河镇的兴起、发展与兴旺。要叙说孟河的变迁历史,也要从运河开始说起。它决定了孟河的基本属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万绥老街是一条与老孟河并行的古街,历史上遭遇叛乱被毁之后,一直未能恢复昔日的繁荣,街上尚存的东岳庙是道教寺院,是全国唯一的一座以“万岁”命名的寺院宫观。该宫观历经多次修建,现保存有戏楼等公共建筑。

(一)孟河镇万绥庙前街公共空间发展概况

1.特征风貌丧失。孟河镇万绥庙前街的历史建筑目前大多已被损坏得差不多了,街道东侧尚存有一些明、清时代的街店建筑群(图1),街西古建已拆,仅存道教宫观东岳庙,街道现长250米左右,宽为12米左右,整个街道大约有六十几户人家,比较集中。居民点生活区建筑目前主要以传统砖瓦房及平顶砖房为主。(图2)

  2.公共空间数量缺乏。孟河镇万绥庙前街公共空间类型主要由街道空间、庙前广场、戏台构成。从现场考察来看,主要是:①历史文化型的公共空间被破坏严重。如现遗留下的唯一的明清建筑群就在历史和古镇的变迁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与其一同留存下来的“万绥东岳庙”以及戏台等公共建筑保存得也相对完整。②交往型公共空间缺乏。整个街道路边场所大多被停车占据,步行空间逐渐减少。③绿地缺乏。整个区域绿化环境较少,建筑单一没有变化,较为乏造无味。

  3.公共空间质量下降。包括①两侧街道原有的房屋样貌在居民随意的拆除和新建过程中逐渐消失,留存下的原生态建筑越来越少,缺少原有的立面秩序,同时也影响视觉形象。②空间利用率低。街道内的交流和活动空间较少,除了现存的的庙宇和戏台,没有其他空间供居民交流,而且整个街道步行空间被不合理利用,必要的活动健身设施的缺乏,人们缺少交流的空间。

  4.历史文化的缺失。孟河镇有着丰富的江南水乡文化、运河文化、齐梁文化以及医派文化,但是在整个街道上没有体现出来,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建设,整个街道历史文化较为缺乏。

  总的来看,孟河镇万绥庙前街公共空间的现状主要存在历史风貌难以延续、江南水乡古镇的地域性文化没有体现、公共空间质量与数量下降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也探索合理有效的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方法,重申公共空间的设计对历史的延续和对城市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孟河镇万绥庙前街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1.物质方面。首先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必须注重公共空间整体格局与生活形态的完整。不仅需要从整个宏观的方面来研究,也要使其自身保持相对的完整统一性。其次是遵循原真性原则,要对留存下的建筑物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来真实的形状与样式。一方面,要保护物质遗产的原真性。另一方面,维护和保护传统的公共空间尺度,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多维空间,以适应各种文化行为。

  2.功能方面。首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社会的主体同时也是公共空间的开创者与使用者,要以为大众提供合理有效的公共设施服务,创造舒适的公共环境为目的。其次应该遵循社会生活性原则:一方面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与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相适应,从而去优化人们的生活区域;另一方面,适当地增加一些社区服务娱乐功能如走街串巷、赶集市,赶庙会、看戏听书等,丰富旅游服务内容。

  3.文化方面。首先应遵循连续性原则。以保护为前提加以传承孟河镇万绥庙前街里的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一方面,通过对以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基础去引导整个公共空间设计的营造,如新建孟河历史文化博物馆、孟河医派体验馆等,使其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另一方面,通过无形文化遗产,如宗教、风俗习惯、手工艺等,为其营造一个生存环境,并以其为支撑落实到整个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使其得到传承与保护,如建立非遗文化展示墙等。还要遵循地域性原则,去挖掘和传承古镇原有内涵与文化基因,加以运用到现在的设计中去。

(三)孟河镇万绥庙前街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孟河镇万绥庙前街公共空间设计需要结合当地公共空间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从整体的空间构成上,去改善和丰富传统街道状貌;从空间结构尺度维持方面,复兴激活传统公共空间;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实现公共空间文化内涵的继承和发扬;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创造和谐、富有情态的人文公共空间。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形态的延续。首先公共空间形态是古镇格局和风貌的重要体现。可以对孟河镇万绥庙前街遗存下来的原有房屋建筑进行以保护为主的设计修缮,尽可能地恢复其原有的立面形状与样式。然后对留存下来的明清建筑群的房屋、窗户、图案、立面风格等进行形态的提取,直接运用到万绥庙前街公共空间设计研究对象的形态上,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其次还可以通过界面的连续与变化,通过对古镇公共空间虚实变化、垂直界面变化和前后变化使其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图3)

  2.空间的追忆。空间是人们记忆的场所,可以对传统公共空间尺度进行维持。通过对孟河镇万绥庙前街东西两侧现有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的探究,了解地方文化与习俗。其次还可以通过复兴公共空间的方法,为孟河镇万绥庙前街引入观光旅游功能,如看戏听书、走街串巷、喝茶等,以丰富公共空间的多样性,这样能使生活和公共空间更加富有生机和趣味,也能给游客带来更多体验。

  3.文化的传承。孟河镇万绥庙前街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生活场景的再现,比如运用孟河镇现有的传统文化特色如运河文化、医派文化、江南文化等去重新再现原来村民的生活画面与情形,勾起人们心中遗存的历史记忆;其次可以通过尽可能地还原民俗活动,恢复原有明清建筑群等有形文化遗产,根据原有的建筑形式新建一批公共建筑,这样便可以将孟河镇万绥庙原有的节日活动,如赶集市、赶庙会等习俗传承保护下来。

  4.情态的再现。古镇公共空间是人们生活的载体,对它的设计需要在满足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基础上,尽可能恢复传承其历史与人文性价值。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赋予公共空间情感与生命力,所设计的空间尽可能地促进居民生活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要满足设计的多元化要求,不能过于单调,要使人们对该公共空间产生情感的寄托。

结语

公共空间是城市乡村对外展示的窗口,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城市记忆。本文在总结江南水乡古镇公共空间的特色构成与现状的基础上,从城市文脉延续和如何提升公共空间文化吸引力的角度来思考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并以江南水乡古镇孟河镇万绥庙前街为例,探索合理有效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重申公共空间的设计对历史的延续和对城市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唤醒人们的认同和感知,以期恢复城市文脉和村镇肌理,探索江南古镇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