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杭州 310018)
引言
村落公共空间带有“社会公共性”和“空间物质性”的双重属性①,是村民日常活动交流的主要场所,体现生活观和价值观念;是乡土记忆和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涉及自然生态、社会生活、经济生产等多角度内容。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的政策转型,从“物质需求”到“美好生活”的主要矛盾转变,乡村建设已逐渐处于村落“内在美”的塑造阶段。公共空间作为公共活动与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是提升人民美好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基于社会生活视角,探究社会生活与村落公共空间的相互关系。社会生活在广义上指整个社会物质和精神的活动,在狭义上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②。社会生活公共空间反映历史文化村落的独特风貌,是村落主体为满足公共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营建出的适应社会生活活动的空间,因此以社会生活公共空间作为次坞新村历史传承、业态活化、生态宜居的切入点具有现实意义。
一、次坞新村概况
次坞新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次坞镇,地处诸暨、萧山、富阳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图1)。村落为次坞俞氏发祥地,至今已逾千年,现全村975余户,人口2840余人。2015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2017年被住建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具有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独特优势与代表性。本研究范围包括次坞新村的新岭村、次坞村、新庵村三个自然村的古建集中处(图2)。村内拥有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风貌,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努力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凸显风貌的完整性,体现生活的延续性,实现人文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次坞新村社会生活公共空间类型及特征
在次坞新村整体平面中社会生活公共空间呈现不同的物质形态,主要以点、线、面状分布。街巷空间呈线状,作为交通流线起到贯穿整个村落的作用。民居、祠堂、古庙宇等台门建筑空间建筑呈点、面状分布(图3)。从整体看,社会生活公共空间有建筑密度大,分布集中的特点。村落社会生活空间主要承载的公共活动类型有日常活动、民俗活动、红白喜事三类,日常活动包括手工贸易活动、闲暇交流活动。民俗活动体现多样的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依赖程度大。红白喜事是次坞新村风土人情的重要表征,每逢大事村民一起筹办宴席,“一家有喜,全村同乐”已然成为次坞新村的风俗习惯。
社会生活公共空间可分为街巷空间与建筑空间。街巷空间具有区域性特征,以空间尺度、区域位置为影响因素,存在狭小宅间路荒废空闲,宽敞老街繁忙热闹的现象。建筑空间具有集聚性特征,村落社会是熟人社会,常在院落空间内发生由熟人主导的交往活动,同家族、同爱好、同行业的村民会在此出现集聚现象。(表1)

图1 次坞新村区位图(来源:规划文本)

图2 研究区域示意图(来源:规划文本)

图3 社会生活公共空间分布情况图(来源:规划文本)

表1 次坞新村社会生活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表
三、次坞新村社会生活公共空间现状
社会生活空间涵盖了村民日常生活的一系列社会活动,真正体现次坞新村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包括台门闲聊、祠堂祭祀、婚礼仪式、庙会活动等,分为必要性、自发性、社会性三种类型,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大不相同③,需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与生产活动空间有机组合。因此将社会生活公共空间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从建筑空间、街巷空间、节点空间三方面来研究。(一)建筑空间
通过资料整理和现场调研发现村落内明、清时期建筑数量较多,且分布均匀。从村落整体看,建筑分布密集,群体空间具有聚合特征,且围合出多个广场空间,使得村落内部空间变化丰富。从建筑内部看,多以台门建筑为主,“纵向展开,坐北朝南”,由中轴线从前往后依次为台门斗、天井、堂屋、侧厢、座楼、园地。屋宇之间用天井联系,以解决建筑内部采光通风问题,形成独特的传统合院空间格局。(表2)
表2 次坞新村建筑空间图则(图片来源:自绘)
次坞新村众家聚居的台门建筑如六户台门,院内各立门户,门庭及天井部分公用,呈半私密性公共空间。门堂、院落、天井是村民生活交流的主要空间,多发生门前闲聊、院内下棋等自发性和必要性的活动,邻里生活气息浓厚(图4)。祠堂、庙宇空间用于举办祭祀、唱戏、庙会等社会性公共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特色古民居、祠堂等建筑已然成为旅游景点,供游客驻足参观、游览。因此建筑公共空间体现人与建筑的融合,透露着以血缘为系的宗族文化与宗族社会的生活气息。

图4 台门前聚集交流现状图(来源:自摄)
(二)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是构成村落肌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村落肌理的强烈表征,具有流通性、引导性的特点④。次坞新村街巷空间呈网络状,串联各社会生活公共空间。主要分为主干道(约3.5~4m)、次干道(2.5~3.5m)、宅间路(1~2m)与游步道,村内街巷较窄,只有部分路段可行车,且无法形成回路。宅间路十分狭窄,只供人正常通过,基本没有容纳人驻足停留的空间。由于建筑形态多样,建筑单体之间相互交错穿插造成街巷发生错位与转折⑤,形成各种形态的街巷空间(表3)。次坞老街呈“一”形布局,是街巷空间的典型,除了日常商业交往活动外,还在此开展民俗活动。例如打面节村民共赴盛会,大厨现场掌勺开流水席,更有慕名而来的食客汇聚于街巷空间;马灯盛会之日,村民跑马灯穿梭于各街巷,为家家户户带去吉祥与平安。因此街巷空间不仅是贯穿村落的主线,更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载体。

表3 次坞新村街巷空间形态(图片来源:自绘)
(三)节点空间
在次坞新村社会生活公共空间中,还存在几个独特的节点空间,这些节点处于街巷交叉口空间、建筑围合空间以及住宅入口空间。1.街巷交叉口空间
不同形态的街巷空间,交叉、错落、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转折空间,存在使用频率高、流动性强的特点。村落总体地势呈逐渐上升趋势,每上升一定高度各街巷支路就汇聚成广场空间,这类广场空间往往被“工”形街巷围合,集停车、休憩、晾晒、娱乐(打篮球)为一体,具有功能复合的特点(图5)。古井水是村民日常生活用水来源,村民在转角古井空间取水过程中产生交往活动,但是存在活动时间短的现象。位于街巷交叉口的绿植空间,经改造利用后,采用乡土石材并种植本土植物,用村内废弃瓦罐装饰,加上宣传标语,能使经过的村民唤起乡土记忆,体现在地性(图6)。正如周榕教授所认为的“在地因缘”概念,介词状态中“在”表明了一种确定的邻近关系,而关系,即是因缘,因缘,即是自下而上由土地生发出来的建构线索⑥。街巷交叉口空间虽有较强流动性,但拥有独特的空间元素触发主体与空间的地缘关系。

图5 广场空间现状图(来源:自摄)

图6 街巷交叉口空间现状图(来源:自摄)
2.水域空间
荷花塘空间是次坞新村较为典型的水域空间。荷花塘建于清嘉庆初年,距今200多年历史,呈正方形,有“诸暨月沼”之称。荷花塘相较于古井水质较差,村民通常在此空间进行洗衣、洗拖把、闲聊等必要性、自发性活动。荷花塘空间四面建筑围合,更体现面水迎接夏日凉风、近水取得方便用水、“聚气”的风水观念。
3.住宅入口空间
次坞新村老街是村口的商业街区,位于老街的住户都普遍存在前店后宅的空间格局。老街老字号店铺的活化也逐渐带动村落第三产业的发展,例如蒸糕店、次坞打面店、理发店等,这些老字号店铺入口空间多存在休闲、交谈等自发性活动,是相较于村内台门建筑入口空间更热闹、更特殊的住宅入口空间,在增进邻里感情的同时,也形成业缘关系。(图7)
四、次坞新村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根据实地调研与现状分析,发现次坞新村公共空间在社会生活层面存在以下问题:街巷空间拥挤,空间利用不足。村内部街巷空间狭小,尤其是宅间路才1~2m宽,仅满足行走,未能形成村民聚集交往空间,因此出现较多荒凉小路,利用不充分,缺乏街巷空间生机。
公共意识老化,空间功能衰退。村落主体生活条件改善,公共活动的参与度较低,宗祠、寺庙等社会性活动空间使用频率较低,出现平日闭门不入或空无一人的局面,导致空间功能逐渐衰退。

图7 节点空间现状图(来源:自摄)
村落主体缺失,空间活力不够。村内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缺少年轻人创新活化老字号等产业空间,导致业态空间缺少生机与活力。
结语
次坞新村公共空间在社会生活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资源优势,拥有其村落独特的公共空间分布情况、类型特点,同时存在台门建筑空间、街巷空间、节点空间等空间建构优势。但还是存在空间利用不足、空间功能衰退、空间活力不够等问题有待解决与反思。次坞新村对公共空间的保护利用已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传统公共空间形态的修复已基本完成,但若要完善村落风貌,还需要整体系统的方法来营建次坞新村公共空间。本文对村落公共空间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与反思,将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反映了公共空间的社会特征,分析社会生活公共空间现状,并发现存在问题,为未来村落发展与转型提供基础,起到借鉴的作用,但对村落公共空间从跨学科角度进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注释:
①“村落公共空间”带有“公共”和“空间”的双重属性,一是其社会的“公共性”,其涉及到社会、人文、政治等的相互关系;二是物质的“空间性”,其涉及到空间场所和物质形态,因此村落公共空间的概念是一个跨学科的议题。
②百度百科.社会生活[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4%BE%E4%BC%9A%E7%94%9F%E6%B4%BB/9324529?fr=aladdin.
③扬·盖尔.交往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57-77.
④丁继军,王依涵,申丽娟.要素·结构·类型:历史文化村落肌理解读[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2(06):61-63.
⑤薛凯元,徐建三,王允双.浙东历史文化村落公共空间形态探析——以浙江嵊州崇仁古镇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12):49-51.
⑥周榕.建筑是一种陪伴——黄声远的在地与自在[J].世界建筑,2014(03):74-8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