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明中晚期江南住宅室内地面铺装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19670
王春雷

  (安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地砖作为我国室内地面装修材料历史悠久,先秦时期,砖就被用于砌筑铺装宫室①63。明中晚期的江南地区造砖业比较发达,苏州的长洲、常州府的无锡、嘉兴府的嘉善都是砖瓦的集中生产地,其中,长洲县的陆慕镇和徐庄最为著名。正德《江阴县志》记载陆慕镇所烧砖“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制”,《大清会典》五十八工部也记载:“自明永乐中始,造砖于苏州,盖明代宫殿,用砖多取于苏州。”无锡制砖,正德时已经兴盛,至康熙时,“砖瓦盛行于百里内外”②164,康熙以后的一百年中,无锡依然“砖窑相望,络绎不绝”,“大江南北,以无锡之砖为贵”②164。嘉善镇从事窑业的村镇很多,比较有名的有张泾窑、千家窑两大砖瓦产地。千家窑在明初还是小镇,但随着制砖业的兴起,在万历年间已经成为较为繁华的市镇,直至近代,两地依然被称为“嘉善窑区”。除此之外,乌程县、安吉州、江阴、桐乡、长兴、武康、钱塘、仁和、余杭等县都生产砖瓦。②164-166

  江南的制砖业的发达和当地的泥土原料有很大关系。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③143在江浙地区,盛产蓝色的优质造砖泥料,被称为“善泥”。苏州的土质中胶体物质较多,塑形较好,制成的砖质地密实。优质的地砖也得益于复杂、精湛的制砖工艺,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就有详细的制砖工艺记载。(图1)

  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造方墁砖,泥入方框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烧成效用。石工磨斫四沿,然后甃地。……凡砖成坯之后,装入窑中。所装百钧则火力一昼夜,二百钧则倍时而足。……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凡火候少一两,则釉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折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③143-145

  陆慕所制地砖也被作为北京宫廷地面铺装。正德《姑苏志·窑作》记载“出齐门陆墓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御用地砖的制作工艺更为苛刻,据明代嘉靖年间在苏州主持造砖的工部郎中张向之所著《造砖图说》中,可以看出复杂的制作工艺:

  其土必取城东北陆墓(今陆慕)所产,干黄作金银色者。掘而运,运而晒,晒而椎,椎而舂,舂而磨,磨而筛,凡七转而后得土。复澄以三级之池,滤以三重之罗,筑地以晾之,布瓦以晞之,勒以铁弦,踏以人足,凡六转而后成泥。揉以手,承以托版,砑以石轮,椎以木掌,避风避日,置之阴室,而日日轻筑之。阅八月而后成坯。其入窑也,防骤火激烈,先以穅草熏一月,乃以片柴烧一月,又以棵柴烧一月,又以松枝柴烧四十日,凡百三十日而后,窨水出窑,或三五而选一,或数十而选一,必面背四旁,色尽纯白、无燥纹、无坠角,叩之声震而清者,乃为入格。④

  陆慕所产砖材工艺复杂,制作精良,敲之能发出金属的声音,加之造价极高,被称为“金砖”,多用于皇宫正殿地面,如明代的乾清宫和坤宁宫就是采用这种金砖铺地。

  江南地区所产的砖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明会典》所载“苏州窑烧造二尺、尺七细料方砖”⑤,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明代常见的方形砖尺寸有四种:二尺、尺七、尺五、尺二,长方形砖尺寸:长一尺六寸宽一尺⑥,多种规格的方形砖可以根据房间的大小进行选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研究中并没有给出砖的厚度,这可以和宋代《营造法式》里记载的尺寸进行比对。《营造法式》记载地面铺设的方砖有五种尺寸:方2尺,厚3寸;方尺七,厚2.8寸;方尺五,厚2.7寸;方尺三,厚2.5寸;方尺二,厚2寸;长方形砖尺寸:长一尺三,宽6.5寸,厚2.5寸;长一尺二,宽六寸,厚2寸⑦273。通过比对我们可以看出,明代方砖的长、宽尺寸和宋代几乎一致,只是明代少了长一尺三型号的砖,那么可以推测,明代方砖的厚度也应该和宋时并无太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和明代长方形地砖的尺寸差异较大。宋代长方形地砖有两种尺寸,砖长是砖宽的两倍,至明代,长方形地砖只有一种尺寸,即长一尺六寸宽一尺,砖宽和砖长比值为0.6,约等于黄金分割点0.618。从砖的尺寸可以看出明人似乎已经开始注意到黄金分割比例,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当然,江南地区砖的尺寸绝非仅上述几种尺寸,因为明代时期的城墙、宫室等建筑用砖量之大前所未有,明代造砖技术较之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究竟明代的地砖还有哪些尺寸,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1 《天工开物》中的制砖工艺

  

  图2 明代版画中的地毯

  江南地区住宅正方形地砖的铺贴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方砖沿房屋进深或面宽方向垂直铺贴,或者是四十五度角斜铺。长方形地砖的铺贴方法较多,一般是以砖的短边紧贴另外一块砖的长边呈“人”字形铺贴。较为讲究的厅堂在地砖铺贴之前先磨砖,磨砖之法沿袭宋代做法。宋《营造法式》卷十五载:“铺砌殿堂等地面砖之制,用方砖,先以两砖面相合,磨令平,次斫四边,以曲尺较令方正,其四侧斫令下棱收入一分。”⑦274这就是说,室内铺地的方砖,在使用之前要先两砖对磨,使其表面平整,然后砍磨四边,并用直角尺校正,使四个角都是直角。砖的侧面下棱向内收一分,这样可以使砖缝内的石灰浆更为饱满,两砖之间结合得也更为牢固。施工完成后的地面并非都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营造法式》记载:“每柱心内方一丈者,令当心高二分,方三丈者,高三分。”⑦274即在铺地砖时,室内中心部分要比其他地方稍高一些,以避免因人经常走动摩擦,房间中央形成凹地。

  木地板的铺设,一般多用于楼阁的地面,这样可以减少楼阁的荷载。明人文震亨也曾说:“楼阁忌用砖铺。盖既名楼阁,必有定式,若复铺砖,于平屋何异?”⑧34也有一些卧室地面使用木地板铺设,可以利用木材纤维孔隙调节室内湿度,《长物志》记载卧室“地屏(地板)天花板虽俗,然卧室取乾燥,用之亦可”⑧354。木地板用于室内地面铺设时,一般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铺设,板面较长。总体来看,明中晚期的江南地区室内地面铺设木地板不是太多,因为也有部分人认为,“冬以板铺地平,诚善,入夏又嫌隔住地气,未免作热”⑨。

  地毯的使用由来已久,在南北朝时期的宫廷中就有将色彩艳丽的席簟或锦褥作为地毯,清代学者顾炎武在《历代宅京记·邺下·城内外杂录》中记载,“飞鸾殿……织无色簟为水波纹,以作地衣”,“华林园……用锦褥为地衣,花兽连钩,皆纯金,饰以孔雀、山鸡、白鹭、翡翠毛。彩物光明,夺人目力。不能久视焉”⑩,文中的“地衣”即指地毯。两宋时,富贵人家也多用地衣,柳永《浪淘沙令》中“蜀锦地衣丝步障”即以“蜀锦”作为地毯;宋代学者周密《癸辛杂识》中描述名妓徐兰住宅:“其家虽不甚大,然堂馆曲折华丽,亭榭园池,无不具。至以锦缬为地衣……至元代,还有在宫殿花岗石地面上再铺设一层或多层细毛皮褥的记载①257。在明代地毯被称为“氍毹”“地衣”“锦毯”等,被广泛应用于达官巨贾家府邸中,明万历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就有室内全铺地毯的记载,“时王振新建私第,文襄密令人规度其厅事、内室广狭长短,命松江府织绒地衣以馈,振铺之不爽分寸”,《金瓶梅词话》中多次描绘地毯使用的情况,如第二十回,“厅上又早铺下锦毡绣毯,麝兰叆叇,丝竹和鸣,四个唱的,导引前行”281,四十三回,“月娘又吩咐玳安,后厅明间铺下锦毯,安放坐位。卷起帘来……641,第六十五回,宋御史借西门府宴请黄太尉,“宋御史差委两员县官来观看筵席。厅正面屏开孔雀,地匝氍毹。都是锦绣桌帏,妆花椅垫”1045。除了文字描写外,明代文献插图中也到处可见到地毯的样式。万历年间《便民图纂》卷一《炙箔》、起凤馆刊王李合评《北西厢记》和万历朝《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等插图中都可以看到地毯的使用情况(图2)。从上述插图中可以看到,明代地毯的纹样多是方形连续排列,方形中绘制为“卍”纹或放射性花瓣状。地毯和地砖相比,明代文人更倾向使用地砖,并认为地砖比地毯更雅致,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暖室不可加簟,或用氍毹为地衣亦可,然不如细砖之雅。”⑧36

  除了满铺地毯外,小块地毯应用也较为普遍,如一些饮宴的场景中,厅堂中间会摆放一块地毯,舞妓可在地毯上跳舞。地毯起到空间划分、强化重点空间的作用。明代的许多卧室、书房都有小块地毯应用的案例,可以起到装饰空间、保暖脚部的作用。

  总体来看,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制砖技术的进步,江南的制砖业极为发达。地砖已成为江南住宅室内地面铺装的首选材料。这一方面由于地砖具有防潮与防滑功能,另一方面灰色的地砖较为素雅,深受民众所喜爱。而地板则并未在住宅中得以普及,主要被用于阁楼和部分卧室。地毯则由于其漂亮的色彩与纹理,多被用于达官巨贾之家的厅堂,起到炫耀性装饰作用。■

  注释:

  ①“陕西岐山凤雏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干砌叠于厅堂北面台基处的土坯砖,之后周代建筑遗址中发现印模花纹的陶砖,分为方形(38cm×38 cm×3 cm)、矩形(34cm×27 cm×3 cm、42.5cm×31.3 cm×4 cm)等形式,其花纹主要有斜方纹、菱纹、卷云、‘S’纹、回纹等。”详见李砚祖,王春雨.室内设计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②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

  ③(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译注[M].潘吉星,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

  ④(明)张问之.造砖图说[Z].浙江巡抚采进本.

  ⑤(明)申时行.明会典 卷一百九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

  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257.

  ⑦(宋)李诫.《营造法式》注释[M]//梁思成全集(第七卷).梁思成,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⑧(明)文震亨.《长物志》校注[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⑨(清)曹庭栋.老老恒言[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78.

  ⑩(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邺下“城内外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