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沈阳西塔街景观更新中文化传承的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19721
安琳莉,高一珊

  (沈阳工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一、研究背景

当代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街区建设中对可供资源的限制、产业类型的变化、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等都表现出了更新的要求,其中,特色街区尤其是民俗特色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凭借其固有的历史文化特质、特色景观、场所氛围等记录了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成为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城市文化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理论应用

目前关于文化基因与历史街区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不多见,主要集中于历史街区保护、旅游开发、活化、更新等方面,更多的是对历史街区的商业、经济及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文化元素包含着文化基因,是文化元素的浓缩和精华,运用相关理论及提取方式,可以有效地组织各组成要素,完成民俗特色街区景观的艺术表达,对实现民俗特色景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这有利于提升街区文化精神品质。

(二)国内外代表案例分析

1.国外代表案例分析

  具有生命力的城市是具有个性特征的,拉丁民族的城市街道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为街道不仅具备简单的通行作用,更是融入人们生活中的“社区客厅”一样的存在。在漫长的历史中,意大利形成了独有的街道文化:如博洛尼亚老城区保留了中世纪的街道空间形态,部分地区放大了一些节点(广场),突出其节奏感,形成了有秩序的现有街道形态,保留的沿街“回廊”既遮风避雨、巧妙地联系老城多变的建筑风格,又增加了生活气氛,形成了极富人情味的场所环境,已经成为博洛尼亚旧城景观的代表。这里,古典文化元素、符号成为街区景观艺术表达的最直接阐释方式。

  2.国内代表案例分析

  我国对民俗特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比西方国家稍晚,目前,已逐步建立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日臻成熟。更新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美及带来的附加效益,而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例如,清河坊历史街区,是目前杭州保护得比较完善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保护即是对该街区民俗场所精神的重建:以浓郁的市井文化气息建立为切入点,构建可以让人们回忆并搜寻记忆片段的心理氛围,从中获得记忆认同,激发潜意识中的文化情感。

二、研究定位

课题组成员前期调研中,选取沈阳市西塔街(少数民族朝鲜族主要聚居区)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街区空间肌理、沿街建筑特色、街道尺度、街道景观界面、街道家具、交通现状、人的行为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对西塔街区的各要素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最终定位在:以文化基因理论为基础,找寻景观更新中文化传承的核心,满足当代城市中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解决城市街区景观改造中原有文化价值缺失的现状。

三、景观文化基因元素提取研究

(一)景观艺术元素采集

主要利用实地调研、资料查阅等方法完成采集,共采集50余个景观艺术元素,具体包括建筑、水、雕塑、装饰绘画、民俗符号等等。

(二)实例归类

通过分析整理,元素可以归为物质层元素(具有明显的显性特征)和非物质层元素(具有明显的隐性特征),根据各个元素的特征,将其分别归类,得出西塔街景观构建中的文化元素层次表。(表1)

  

  > 表1 景观文化元素层次表

(三)实例种群建构

依据对采集元素进行的实例归类,对其完成种群建构。(图1)

(四)景观文化元素提取

对建构的种群进行分析,对族群进行抽象、分析,最终提取出影响西塔街景观艺术表达的主要元素,主要涉及到功能、构成2个层级。结合西塔现状功能(商业、居住、民俗文化功能为主)及保护更新要求,可以提取出影响西塔街景观艺术表达的主要文化元素:历史人文、意识形态、餐饮、交通、建筑、设施、休闲等。

(五)文化元素浓缩与提炼

经由前述街区目前现状及资料查阅等,对提取的文化因素进行整理、分类,提炼出西塔街景观具代表性的核心文化元素:历史人文、建筑文化、场所气质及意识形态。其中,历史人文主要包含有历史背景和人文元素,建筑文化主要包含有建筑特色和建筑功能元素,场所气质主要包含有空间、交通、性质和设施元素,意识形态主要包含有民族精神、价值观、生活观以及思维方式元素。

四、景观更新构建机制

(一)景观核心价值定位

确立西塔街景观核心价值的主要表现内容:

  (1)异域特色风情区的历史人文环境

  (2)特色建筑结构及主体文化的适度发展更新

  (3)典型民俗文化代表的场所气质氛围塑造

  (4)确保城市文化多样性的有力支撑

  其总体定位依据其核心价值定位,可以合理且准确地把握本质特征,最终确立其街区定位:

  (1)文化定位:各自街区的民俗、民族文化特色定位;

  (2)场所定位:各街区的特定场所精神表达,即场所气质定位,此项依托于对场所组成因素的全面分析;

  (3)功能定位:明确各民俗特色街区的组织功能,围绕此进行更新改造目标的定位。

(二)保护与更新

1.保护机制

  原则:留存基础上完成合理改造、保证民俗文化的良性传承。

  (1)显性基因要素的充分利用

  如西塔街的建筑具有朝鲜民族的建筑风格特点,其美学及观赏实用价值需要留存,对建筑进行必要的历史演变梳理,在现有尺度宜人的空间尺度上,进行维护、整理,在保留主体特征的前提下局部完成改造维修。

  (2)场所结构优化

  梳理现状空间结构,通过轴线完成街区总体空间的组织,利用主轴与辅轴结合的方式完成节点、空间的联系和整体的统一。需要解决街区空间中节点位置缺失、功能区域联系不紧密、边界不明显等问题,需要明确街区框架结构,增加整体性,调整边界、区域的标志性表达。

  (3)街区空间肌理的修补

  清理街巷肌理结构,保护原有的特色肌理形式,完成对原有肌理的修补和局部改造,增设一些小型公共空间,调整趋于失衡的肌理结构,即采取“有机”的处理方式,促进其可持续的、合理的生长和更新,正确引导并丰富完善街区的空间内容。

  (4)民族文化传承机制

  西塔街的朝鲜族文化保存丰富、完整,特色饮食、特色商品、娱乐活动等都延续了朝鲜族民俗文化特征。但现有空间布局有限,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缺少具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空间举行民俗文化活动,可选取街区内合适的节点位置调整空间布局,设计安排公共集散活动场地,提供举行民俗文化活动的载体。

  2.更新策略

  (1)景观文化基因保育、共生

  为阻断文化主体面临的缺失、萎缩的境地,西塔街景观艺术表达需要重视文化基因的保育与共生。整合街区的历史脉络,找出景观的差异化特征进行比较,总结提炼景观表达核心因素——场所文脉(朝鲜民俗特色文脉),对其进行保护、培育,形成文脉纽带:唤醒现代人的民俗思想意识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保有民族精神的宣传与展示,借助景观小品、景观墙壁、多媒体展示、艺术展演等景观艺术表达,完成或动、或静的文脉建立,逐步培育并激发人们内心的民族情结,构建稳固的文脉传承体系,形成具有朝鲜民俗特色文脉的街区景观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保育的同时要共生,即在保留旧有特色主体的前提下,在培育良好的民俗文化脉络中,采取有机共生的理念:需要改建和修饰的,总体景观风貌要与整个街区风格相一致;部分主体不需要进行更新,仅进行原有基础上的整治,要注重与更新后的文化脉络主体的协调性。

  

  图1 实例种群建构

  (2)景观文化载体完善(移植)

  民俗特色街区景观的艺术表达内涵是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势必依赖相应的文化载体进行表达表现,因此作为载体,其种类和结构、外观等直接影响整体民俗特色街区的特色风貌表达。目前西塔街景观的文化载体单调、呆板,缺少特色表现;交通道路人行、车行混乱。

  因此,其一,景观空间结构要进行错落有序的调整,在保留原来空间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交错、移植,变化空间组成结构,穿插多个展现民俗文化的空间类型,令整体区域完整展现街区特色,沿街立面空间尽量变化,带给行人有差别的、可识别的领域感,空间界面丰富有趣,避免心理疲劳;其二,增设设施小品,承载朝鲜族民俗文化特色元素,增设系统展示历史人文的景观装置,提升街区的文化氛围;其三,种植植物,丰富街区景观层次,对于树木的选择,可根据沿街建筑选择有四季变化的观赏小乔木如四季海棠等,配合常绿树种如桧柏修剪造型,丰富街区的景观层次,同时增设休息座椅、休憩空间,为街区人们提供可停留的区域。

结语

通过对沈阳市西塔街景观建设的研究,有助于构建独特的民俗文化价值体系,有助于重塑民俗文化的活力,有助于城市民俗街区的特色空间营建,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及环境品质、强化文化自觉,有助于城市文化的传承、延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