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100102)
一、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发展简述
博物馆最早是供奉希腊女神缪斯(Muse)的“缪斯馆”,它涵盖了人类所有社会与文化的最高成就,是可供各界学者从事研究的场所。中国最早的博物馆起源于 1905年,创始人是张謇,他是清末的状元,后来创立了南通博物苑,奠定了博物馆事业的先河。博物馆的原型要素分别是收藏、征集、典藏、陈列、研究、运营、传播、公益、转化、保管、公共服务、教育、欣赏、娱乐、艺术价值等。传统博物馆的类型比较常规化,包括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人文博物馆等这几大类别。阿尔法·奥马尔·科纳雷曾说过:“传统博物馆与我们现在关注的东西不再和谐一致,它在僵化我们的文化,使许多产品面临死亡,而且使其丧失了浸透着人类精神的精华部分。”科纳雷所阐释的正是对传统博物馆展览空间设计的批判,应该将传统展览方式的壁垒打开,“破除空间格局”的界定,还原文物跨越时空的本真。当代的博物馆类型变得更加小众,比如失恋博物馆、玻璃博物馆、泡面博物馆、信不信由你博物馆等等。博物馆展示方式多为LED 显示屏、全息影像技术、VR和AR体验、新媒体交互等。新技术已经拓展出自然运动、手势与设备进行交互的功能,即通过语音和面部微观表情来读取用户的情绪状态。艺术家、设计师在实验人机交互,围绕指令图形界面,来阐释自然运动界面的形成,从而转向新技术。与此同时,博物馆空间的发展趋势从观看到体验、从接受到传播、从实物到跨媒体、从单项到多向进行无限延伸。当代博物馆是基于传统博物馆而衍生出的更多的小众博物馆,未来博物馆会更加开放,从功能属性上不再界定。因此,博物馆的体制机制以及存在的“基因”发生着改变。未来博物馆应该破除空间的限定、摆脱传统媒介的“钳制”,呈现一个自由开放式的“混合型”(Hybrid)叙事空间。
二 、博物馆叙事空间的概述
“叙”在文字的表述中有“叙述,记叙”之意。“事”有“事情、故事”的意思。而“叙事”,就是叙述一件事情、一个事件、一段情感。罗兰·巴尔特曾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写道:“世界上叙事作品之多,不计其数,对于观者参与来说,任何材料都可以进行叙事,而叙事的方式又很广泛”。罗兰·巴尔特指出叙事的方式和它所属的维度很广,博物馆的叙事空间也应有其变化所在。如何界定“空间”?在物理学中,空间是无边际的三维存在,物体和事件发生在指定空间中,才能产生相对的位置方向;空间是建立在维度范畴领域的一个单元,而空间维度的轻重缓急,可以创造滋生情感。叙事空间包括叙事媒介、叙事手段、叙事结构,要有机地将叙事的主题与空间展示手段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因此我们常说的叙事空间在文本中所指的是媒介的选择、故事的设置,而叙事在艺术中试图通过再造想象对创造的复建。在叙事空间中可分为视域、境域和场域。视域是指人的视线所能波及到的范围,随着个体的移动进行无限延伸。而场域相对范围更大一些,一般泛指空间所承载的“容器”,在社会学来讲,是对于人行为的一种观念。博物馆叙事空间的观展模式分为顺序观展、倒叙观展和线上观展。顺序观展是按照传统的展览布局方式,按照设计师规划的线性叙事关系,从展厅入口左进右出形成的顺时针观展路线,在原有的叙事脚本背景下,创造出一种空间意境。倒序观展是由于博物馆的独立展厅有入口和出口,游客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或者以自由随机的状态,从出口进入观展,这样形成的观展方式也会改变原本的规划路径,形成自由、散点、倒叙的观展方式。线上观展是基于网络用户体验观看展览的方式,或者借助VR 眼镜设备来实现虚拟现实的观展路径。当代的博物馆展览试图开始进行空间解蔽,每个展厅如同一个单体的盒子,将四壁打通,每个空间相互连接,相互贯通,使博物馆叙事空间蔓延到整个场域之中。
三、博物馆叙事空间的视觉构成要素
叙事空间的视觉构成要素首先就是物理空间,伴随着故事发展所形成叙事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陈列文物、雕塑、场景和新媒体交互装置。通过视觉图像、色彩、字体、声音、照明营造形成“空间磁场”现象,将文物图像媒介与空间展示有机相融,使其浑然一体,从内心有感而发“六根互用”形成以剧场为核心的混合型“空间游牧”(Space Nomadic)状态。(一)叙事空间中的“图像”
博物馆叙事空间的图像语言,主要表现为静态与动态画面。构成叙事空间图像画面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肌理、材质等。而图像的视觉内容则是根据展陈大纲来设定,结合视觉形式构成语言生成静态与动态的图像。在平面空间中,图形是由边界围成相对封闭的区域,用于表现一个具象事物或抽象形态。图形可以分为具象形、抽象形、几何形。图形强调了事物的轮廓特征,而弱化肌理和结构,简洁的形状能够快速地得到理解和辨认,在设计中可用于表现各类符号以及标志。因此,展示界面设计也追求视觉元素之间的协调统一。比如福建省龙岩市客家祖地展厅,在空间的立面版式设计上,充分运用大量的图形符号语言,结合多媒体科技手段打造客家文化示范厅,这样的展示陈列形式体现着视觉元素在空间中的作用、规划和跨媒介的呈现方式。(二)叙事空间中的“文字”
“文字”语言作为一种纯文本的艺术包含很多,如字体设计、版式设计、脚本设计等。博物馆叙事空间的文本在视觉设计界面上,呈现的艺术效果非常丰富,在设计中要体现叙事空间的主题以及文化属性,寻找合适的字体版式运用。好的版式行距关系如同一块“灰布”,其行距比例关系非常匀称。好的字距关系可以通过空谷测定法来检验,衡量正负空间的面积是否均匀相等。使字腔、字壁、字谷、字干、字足、字廓合理化分布在版式构成之中。文字设计反映当代意识,也在图形编排的展示空间中有着无限发挥的余地。字体在新媒体界面的运用上,将其所有构成元素环节联系在一起,进行规划和位置经营。电子界面相对纸媒比较明亮,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要考虑到文字字号大小适当排布与最佳观看距离。(三)叙事空间中的“色彩”
在博物馆空间中,观者用眼睛所观察自身所处的境域,色彩首先闯入观者的视线,引发心理和生理情绪的波动。色彩能渲染空间氛围以及划分空间区域,也可以利用相同或相近色彩使不同空间建立联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可以成为信息的载体或象征意义的表达。空间色彩设计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一是色彩的选择,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的确定;二是色彩的搭配,主要解决空间中展览材料与版式色块的对比和协调问题,对比色的使用效果,能对视觉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材料所表现出的颜色是对光线的选择性吸收的结果,不同颜色材料的合理搭配,能给人以距离远近、空间大小变化等心理感受,从而在视觉情感等方面都获得温度和重量感。未来型展示空间设计师的身份将变模糊,需兼有物理学和工程师等背景,同时还拥有自己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情感的强度。(四)叙事空间中的“声音”
声音是五感中呈现立体维度的表现,作为博物馆新媒体交互设计媒介格外重要。声音体验设计有利于驱动体验机制的创新,它在展示空间中是物理存在与艺术形态的结合体,其中包括了纪实录下的真实声音,也有后期技术制作而呈现的效果声等。布展工作人员可根据展览大纲的主题和脚本情境的需求,结合不同的混音构建来实现展览空间的表现力。叙事空间中的声音设计可分为交互界面配乐、空间的背景音乐以及声音效果等表达方式。背景音乐对于在观展途中的游客来说能缓解疲劳,在使用时注意背景乐要控制在一定分贝内,选择轻缓的音乐结合展品调动,可增强展品的感染力。通过博物馆多媒体的屏幕交互音乐,呈现出与文物的隔空对话。结合AR技术的运用,对声音话语进行配乐和解说,声、光、电以及交互技术的开发,给观众塑造全方位的观看感受,体现出智慧博物馆多维度的艺术表达。(五)叙事空间中的“照明”
照明系统是博物馆必不可少的介质要素,博物馆空间照明系统的位置经营,需要依据叙事脚本、展品信息、环境状况、公众层次等前期调研资料,来开展博物馆的照明设计工作。展厅内的照明类型分为:环境照明、部分照明、装潢照明、安全照明。优秀的展陈空间规划可以将环境渲染得更有气氛,使玻璃展柜所展示的文物,更具有视觉表现效果。博物馆空间内的照明系统,应根据人与灯光的距离调节光亮程度,使照明系统更加节能且富有个性化。博物馆的展示照明设计是从展品的展示需求与公众的视觉感受出发,而营建的一个真实的符合展品展示空间的照明环境。光影效果和色彩在展示空间中经常用于塑造空间氛围,人的视觉对光能形成强烈的情绪体验。20 世纪 50 年代末,展示设计在现代主义设计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赫伯特·拜耶在《展览与博物馆设计的面貌》中说到:“展览设计已经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作为大众传播与集体努力影响多媒体的发展。”视觉传播的整合方式组成了博物馆的展示复合体,它不仅是空间数量和展厅类别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叙事媒介关系在空间功能体系下的再次重组,它是一种思维整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叙事空间的媒介转化。因此,传统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如同封闭式的“盒子”,现代的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将传统的媒介打开,“不再限定”。未来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如同一张“纸板”所构成的界面,根据叙事方式,进行自我生成的多维度空间体验,其博物馆评价体系包括馆内体制机制和最终的展览视觉呈现。

图1 造梦博物馆的视觉型态设计实验及场域空间建构示意图

图2 未来博物馆的形态要素与设计思维模式
四、未来博物馆叙事空间的视觉设计
未来博物馆的逻辑形态无论在精神方面还是在思想认知方面,都与传统博物馆在展示设计中的表现手段、空间环境、设计方法上相比而具有了新的特征。可以说未来的博物馆叙事空间设计是多项技术集成的综合空间,对于观众在实体博物馆与虚拟博物馆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展示信息的接受方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叙事空间的脚本设计
众所周知,脚本指的是舞台戏剧或拍摄电影所依据的书稿蓝本。脚本等同于博物馆的展陈大纲,是叙事空间设计最终呈现的核心,也是场域情境的灵魂载体。脚本设计应根据具体所表达的展示主题进行再次提炼和推敲,这样导出的形式能表现出契合主题且有品质的空间设计。制作脚本设计时,需要更多地考虑运动镜头的衔接方式,以及场景空间设计的视觉表达。比如,2015 年法国著名艺术家菲利普帕·雷诺在美国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举办个展,通过将一场展览的动线与建筑空间相结合,给观者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在军械库打造成一个脚本化的空间,其叙事方式将影像、光、幻影以及记忆融合起来,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感知与共鸣。(二)泛缪斯计划的定义
“泛缪斯计划”实际上是基于当代博物馆所衍生出的对于未来博物馆的类型设想建构的称谓,它所表达的意思分为两方面,一是从根本上改变人对于博物馆思想精神层面上的认知,破除原有物理空间的界定,打破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格局,以及展示介质的限定, 是对于“博物馆”精神意识方面的探索。二是将新类型题材博物馆经过系统调研分析总结,提升未来博物馆的综合价值,最后落实到项目机制的运营,为未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以及其他所属职能创造出一个多维度、多感官的视觉体验空间,未来的博物馆不单纯具备原有的所属职能,更排解生活压力以及具备治愈功能的公共生活空间,从而使“博物馆”的概念,以全新的方式注入人们的思想之中。(三)泛缪斯计划的实验方法和工具
泛缪斯计划的方法体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广义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所谓的“广义博物馆”(General Museum),指的是泛博物馆再生计划,即超验式的体验方式,这是属于心理学、物理学、哲学等相关概念的范畴。因此泛博物馆计划其中构成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破除时间、空间、地点”的因素限制,所形成的广义博物馆。在实验中探讨的重点是未来博物馆的主题类型,按类别划分有生理、心理、物理、科技等题材的博物馆。比如,造梦博物馆、生物血液博物馆、虚拟现实博物馆、基因博物馆、指纹博物馆、声音博物馆等等。对于“实体博物馆”(Entity Museum)来说,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根据游客的线上线下网络大数据调研统计的结果,可开展相应的实体未来博物馆试运营项目。比如造梦博物馆,我们在思考这类博物馆的属性,就会感觉非常不可思议,甚至是天马行空,实际思考则不然。在宇宙的星辰交替的自然环境下,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间,无不体现着人体的生理机能与生态反应。做梦在生理学的定义是入睡后大脑皮层未完全抑制,脑海中所出现的各种奇幻情景,属于人类正常的生理现象,同时做梦也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根据人体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来分析,每天的睡觉做梦所形成的事件或者是片段性故事构成了叙事文本信息。梦境就像由一些不相干的素材组成,在潜意识中所形成的结果。
在实体博物馆中,通过营造所要表现的梦境场景氛围,借助可穿戴设备,在短时间的休息睡眠中,思维进入梦境所产生的脑电波而形成的参数模式,生成不同曲率的图形,建立和发展归档“元数据”形成梦境记忆储存的视觉空间。除了记录数据的原意之外,更注重保存方式的进步,这些数字技术将逐渐成为主流。因此,对未来新形势下的博物馆体验方式保持开放的态度,它不仅是兼具博物馆体制的一切所属职能,更是寻求梦境思维的奥秘及精神释放的场域。自然用户界面通过多种手段拉近了人机距离,新科技产品一步步完善人机交互,客观上也促成了博物馆展出方式的更新,使之成为未来一项重要实践。(图1)
对于未来型博物馆的研究,在本文中的作用是将当代博物馆叙事空间的视觉体验设计进行延伸,探索出未来博物馆可能存在的形式,以及如何促成叙事体验。未来博物馆的形成方式是根据原有博物馆的造型基础进行上升式递进演变,智能化管理、数据资源整合以及技术研发成为新时期博物馆的可能。当代博物馆的叙事空间看似完善,其展示细节存在问题。大数据信息时代到来,实体与虚拟世界融为一体,智慧城市、智能化管理将成为创造未来的必然途径,未来博物馆叙事空间的视觉形态也应该向多维度趋势发展。(图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