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873
潘红艳

  摘 要: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本文将结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分析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必要性,提出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带来各种先进文化的同时,很多消极思想也在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所以,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必然选择。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复杂性,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求新、求异意识强,逆反心理特征明显,这与网络自由、多元、无序的信息环境契合。大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离自己很遥远,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因而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马克思主义教学逐渐沦为学生入党、升职、就业的敲门砖,学习目的明显功利化。此外,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进入我国,加之我国社会的一些反面教材(如贪污腐败等问题等),让人生经历简单,涉世不深,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尚在形成阶段绝大多数学生产生迷茫、错误的思想倾向。社会生活本身就是纷纭复杂的,很多政治问题都与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这让许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困惑,产生动摇。目前,我国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大班课教学形式减少了师生的交流互动,而且受教学时间限制只能解决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难以解决学生的具体难题,这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倦怠情绪,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信仰和理想不同,其是对生活、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理解和升华,是指引人们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支配着人的意识和行为方式。国家或民族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国家或民族是没有延续力、战斗力的,不仅会导致个人自由主义泛滥,而且会置国家或民族于危险境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快餐文化持续影响着传统文化和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是营造积极向上社会氛围的道德保证,是提高学校整体道德建设水平的动力,是提高个人思想高度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提高新时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品德最有效的手段。

  大学是承担着重要教学、育人责任,只有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因此,高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

  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大学生,既是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又是引导大学生正确成长、逐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首先,推进教学内容改革。高校要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敢于面对、认真研究、积极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存在的困惑甚至不正确观点。价值观教育是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教育工作要接触问题的焦点,敢于面对矛盾,用理论和逻辑的力量,摆事实讲道理,使人信服。其次,高校要坚决克服教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般知识讲授,学生把其当作应付考试的一般知识学习的倾向。思想理论课教师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其对学生的影响力必然会大大削弱。再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想,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的渠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靠理论和逻辑力量,而且要借助情感力量,通过结合自身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升华,把深刻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是脱离实际的,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制

  制度构建是高校保障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制,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既有制度上的支持,又有经济上的支持,为他们自主开展活动,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内容,保驾护航。首先,加强考评机制,促使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行动的统一。其次,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管理。高校培养大学生,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己任,教育学生对知識有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其以中医的“五行”理念为纲领,实行“金”“木”“水”“火”“土”五大引领计划,“金计划”——理论导航计划,即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课下自主学习为辅的方式,开展经典党课诵读、宣讲等活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木计划”——自我提升计划,即每学期阅读一本好书,每月召开一次班会,每期评选一次青年学员标兵;“水计划”——导师引领,通过导师与学员见面分享,培养学生成为能够担当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排头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践行者;“火计划”——实践淬炼,即通过参观杏林青马基地,开展团训、志愿服务等活动,让青马学子在实践淬炼中成长;“土计划”——文化滋养,即通过借助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及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结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涵养,助力打造更加优秀的青马学子。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这些培养方式,来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工作。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活动载体

  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专家讲座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方法。现阶段,高校要想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就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以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青年工程为例,其针对青马学生实施“1520方案”,“1”指每个杏林青马学员在集中学习期间,要在校内职能部门或单位进行1学期的实践见习;“5”指学校在校外建立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通化东北抗联根据地、汪清抗日根据地在内的5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个学员都要参加基地教育;“20”有两个,第一个“20”指在校外建立20个中医药类实践基地,并聘请基地领导作为学员实践导师,第二个“20”指每个杏林青马学员在两年学习期间,要参加不少于20小时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这一教育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创新了教育载体,显然更加生动,更具吸引力。

  高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还可以通过现场设置、师生互动、自我教育等手段,根据大学生的理解程度,改进教学内容、方式。例如,针对青年学生实施“1235培养计划”,即建设一个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开展专题教育和专题研讨2个专项培养提升项目,打造课堂实践、虚拟实践和课外实践3个实践模块,通过5个结合,即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改革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下课实证分析结合,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受学生欢迎的具有中医药大学特色的“青马工程”教学体系;建立“杏林青马工程”实训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训途径的育人功能,开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评判的实验训练活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中,在网络不良思潮的强烈侵蚀下,高校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作为科学的行动指南是培育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最直接、最有效的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0-12-09(1).

  [2]蔡亞楠,石华,曹雪梅,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及路径探析[J].法制博览,2019(27):40-41.

  [3]诸凤娟.刍论大学生信仰庸俗化趋向[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6):15-18.

  [4]宗兴川.论大学生精神信仰教育的必要性[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23-12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