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就不断强调要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高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将党的领导制度落实在高校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从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的重要价值出发,论述其内部各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及面临的严峻挑战,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路径创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建工作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高校作为培养当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育优良人才、传播先进文化以及深入学科研究等综合性任务。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理念在高校中加以贯彻落实不仅是加强全国党建工作的关键一环,而且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必须在依照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外部效能,并且在制度体系运转落实的过程中归纳问题不断创新,从而推进其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效能发挥和发展创新。
二、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价值遵循
(一)理论遵循:建立健全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健全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重视加强党在制度体系中的决定性作用,对高校的制度建设以及体系运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建设这一体系的关键就是必须确保党在高校中的领导地位,这也是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以及高校决策实施和工作开展的强有力保障。从理论层面来看,其重要性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其落实党在高校制度体系中领导地位的重要性。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是为国家输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新时代优秀青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储备人才。作为高精尖人才的“培养皿”,我国高校应担负起与生俱来的重任,努力将学术建设与政治建设合二为一,最终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贯穿于高校制度建设的全过程。
第二,建立健全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领导决策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高校决策实施的过程需要各个层级、各个单位以及各个管理人员的相互配合,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也需要相应的人员依据实际情况在判断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解决。因此,在决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有坚强的组织保障,而能担当这一职能的正是高校的各级党组织。
第三,落实党在高校制度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能够有效应对多方挑战。我国高校的发展步伐始终随着国家整体发展趋势而稳步向前,面对新时代的各种机遇和挑战,面对愈加艰巨和复杂的工作任务,我国高校领导制度体系也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适当地改革创新,以进一步加强学校各级党组织的工作能力,确保各项决策在党的领导下稳步推行,使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能在高校层面发挥出其应有的实践效能。
(二)实践遵循:改进完善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必要性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高校的领导制度体系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的实践过程,而最终确立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在比重权衡和角色定位中得到的必然结果,是党委与行政二者间权力的合理配置,是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未来发展的制度体制。但时代是不断进步的,实践是永不停息的,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和挑战,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势在必行。
首先,改革是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特性。作为高校制度改革的最新產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满足了新时代以来国家赋予高校党建的发展要求,但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化,这一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因而,不断完善和改进高校党的领导体制,使其内部各项制度分工合理,各项原则明确详细,各项功能完备有效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在师生监督中不断改进。高校党的领导体制的落实并不只是领导者的个人行为,而应当是体制内各个参与人员自觉行动的总和。在领导体制运行的过程中,加强师生群众的参与度,广泛吸收各方意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才是深化高校领导体制改革的应有之义。
再次,高校党的领导体制的功能发挥需要不断革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的社会功能愈加多样。作为融合多种功能的社会单元,高校领导体制运行的复杂性也在日益加大。因此,在实践中不断深化高校领导体制,提高其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保证高校各项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实现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一环。
三、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路径创新
通过归纳总结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评判高校党建工作的现实困境与挑战,本节进一步提出具有实效意义的解决路径,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高校中的堡垒作用。
首先,以完善高校规章制度建设为基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治理机制。
高校规章制度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工作过程中的政策细化,是学校法治建设和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高校中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要处理好高校规章制度与治理机制二者的关系,只有在加强高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出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学校治理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出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统领作用。其具体措施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各高校应当依据本校规章制度进行权力划分并明确责任关系,在厘清校内各级党委、各级领导、各学院负责人以及各学科教授职责范围的基础上,提高高校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应当大力推进依法办学进程,强化学校法治建设,划定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保障高校依法办校的制度体系。最终从责任主体与法治建设两个角度出发夯实制度基础,从而在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规范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治理机制,推动高校建设最终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次,激发师生的主体活力,完善高校管理的民主机制。
加强高校内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对完善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在明确高校党委领导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效能,将民主落实到高校党建的方方面面。一是要在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主体地位,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动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教职工范围内的展开。领导部门要适时公示公开工作内容,以保障教职工依法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要在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其所担任的角色已不局限于受教育的客体,而应主动承担起其在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内部管理等多个方面的主体职责。对教职工而言,要在日常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引导学生行使其主体责任,以提升大学生参与学校内部管理的积极性。对学校而言,要适当赋予学生代表大会内部讨论和决议的权利,帮助其完成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
再次,优化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推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革新。
在高校领导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各级领导人应当在处理各项突出问题、解决各种突发情况、回应各方合理质疑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在加强制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积累实践经验,全面推进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革新,一要落实高校领导班子的强化建设,将新时代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彻到高校领导班子选拔和更替的实践中,谨慎考察和任命学校党委与校长,这要求各级领导部门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定期组织领导班子开展培训学习,以德行和能力的双重考察作为内部人员的检验标准;二要建立健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监督机制。作为推动高校领导体制不断革新的强有力保障,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评价机制应当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并将这一领导制度的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的考核标准,作为人员选拔、任命、更替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对高校领导体制的要求,对领导群体内部出现的不尽其责、违反规定、逾矩越权等影响高校领导体制治理效能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9-11-05)[2020-06-20].http://www.gov.cn/xinwen/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
[2]江茂森,张国镛.新时代坚持和完善高校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探析——基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76-80.
[3]周建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0):4-6.
[4]姜玉原.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9(19):23-25.
[5]储著斌.增强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制度自信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1):78-80.
[6]欧阳淞.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長负责制的实践与思考[J].红旗文稿,2011(5):10-14,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