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时代;养成教育;实践育人;三全育人
一、技工院校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时代价值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修订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更是对当代大学生行为规范作出了八项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强调,高校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助于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十二五”时期,全国技工院校共计2 500多所,年招生规模达120多万人,在校生300万人以上,职业培训约500万人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但目前我国就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者仅占19%,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5%,存在着人才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的矛盾[1]。同时受生源等因素影响,当前技工院校学生突出存在着“三观”脆弱,法治观念淡薄,文明礼仪失范、行为习惯较差等问题。调查显示,90%左右的学生都会在课堂上玩手机[2]。另据常州交通技师学院一项调查,只有32.35%的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堂,10.78%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漠不关心[3]。技工院校只有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才能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才能完成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
二、当前技工院校学生行为规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想信念缺失,科学的“三观”尚未系统形成,践行文明行为规范缺乏动力支撑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成长动力。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关系到学生的人生定位,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未来与人生价值的实现。受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生源基础等因素影响,不少技工院校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没有明确的人生定位,安于现状,以佛系的心态对待自己学业。同时在校期间学生正处于“三观”培育的关键时期,尚未系统形成,易受西方文化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明辨是非与道德甄别能力較差,导致学生养成了不少不良行为习惯。
(二)道德法治观念淡薄,自我约束力差,文明礼仪失范
技工院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意识、文明意识淡薄,法治观念不强等问题,自我约束能力差,文明礼仪失范大量存在,如课堂上玩手机,校园里喧哗、讲脏话、穿拖鞋,甚至偷窃他人财物等。调查显示,36.5%的学生没有经常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习惯,56.74%的学生不遵守学校纪律[4]。同时,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子女,使孩子产生骄纵心理,缺乏宽容心和同情心,与人交往缺少礼貌礼节,不懂得尊重别人。还有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三)受“互联网+”、手机媒体的影响,学生生活、学习习惯较差
“互联网+”与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宅经济、消费文化的兴起,导致许多学生在校生活、学习依附于网络与手机,学习态度不端正,整天无所事事,只求毕业时能取得一纸文凭,养成了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例如有的学生严重依赖手机,沉迷游戏,出现了神情萎靡不振的状况。调查显示,生活上75.4%的学生有浪费粮食行为,26.3%的学生用完水电后不会随手关开关,36.5%的学生经常乱扔垃圾。学习方面,57.6%的学生很少有主动预习,28.1%的学生每天都不能保证按时交作业,39.8%的学生经常抄作业,68.8%的学生不发言和参与讨论问题[4]。
(四)心理素质不够健全,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缺乏情感意志的支持
学生拥有怎样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行为的持续性,是影响学生文明行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持续的规范行为提供了情感意志支持。然而有关调查表明,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明显,学生存在学习、人际交流、青春期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困扰,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们常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去解决,少数学生甚至采取违法犯罪、自杀等行为[5]。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在家都是被宠溺的对象,受挫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较弱。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自信、抗挫能力弱、人际交往困难等情况日益复杂和严重[6]。
三、新时代技工院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体系
(一)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建构学生行为规范认知体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当一个人对道德行为规范有足够准确、深入的理解时,才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因而加强理论教育,建构科学、完备的思想道德规范认知体系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的首要前提。当前学生普遍对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不良行为习惯无伤大雅,对其缺乏危机感。新余技工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有高达48.2%的学生进校以前对养成教育这个概念不清楚甚至还是第一次接触,特别是农村学生未接触过养成教育的比例更大[4]。因此,要培养学生文明有礼的行为规范,必须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建构学生行为规范认知体系。要以思想政治课为基础,系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匠精神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
(二)唤醒内在情感,锤炼意志品质,打造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情感意志支持体系
道德情感体验是道德观念转化为行为习惯的重要前提,主体的内心体验程度决定了对某种行为的认可度。要使行为规范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就必须唤醒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内在情感,激发其中的情感动力。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多样化的情感需求,创设“体验式”情境,以“活动·情境·角色·体验”的方式促成道德行为的养成,注重弘扬主旋律,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价值取向。同时,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特征,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来支撑,要有针对性开展挫折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不断增强抗压、耐挫的能力。通过社团活动、户外生存训练、心理剧等方式进行挫折教育,培养道德自觉,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增强道德自律。要坚持“三全育人”,构建家庭、学校、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场作用,營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氛围。
(三)坚持实践育人,拓展实践渠道,构筑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实践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强调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要求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注重道德实践[7]。行为规范向行为的转换是养成教育中最关键的环节,实践训练是完成这一环节的不二选择,也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并固化的重要手段。要坚持实践育人,拓展实践渠道,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行为训练、榜样示范、日常规范、监督约束、评价反馈等方式,构筑起初、中级工班学生以建底线、严规范为主,高级工班学生以设通道、重个性发展为主的行为规范养成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德刚,王东.培养高技能人才 服务高质量发展——论新时代技工院校的新使命[J].职业,2018(23):26-27.
[2]张波.手机媒体视域下思政课吸引力提升策略研究[J].青年时代,2020(2):215-216.
[3]王芳.新时代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学困境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2):86-87.
[4]熊伟.技工学校养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5]陈成.技工院校学生日常行为素质理念的建立与培养[J].职业,2018(21):46-47.
[6]胡佩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理论与当代,2005,(6):37-38.
[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2020-04-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_3.ht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