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动画人才的培养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动画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越来越多元化的培养。Maya是一款非常便捷高效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也是高校动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更贴近实践,贴近工作需要的方式进行传授,而“微课”这种新型授课方式就很符合这种要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教学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策略,希望能为动画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
关键词:三维动画;动作设计;实践教学;Maya;微课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所需要的动画产品越来越多元、越来越丰富,单一的动画技术传授已经不能满足需要。MAYA软件是欧特克(Autodesk)旗下的著名三维建模和动画软件。Autodesk Maya可以大大提高电影、电视、游戏等领域开发、设计、创作的工作流效率,同时改善了多边形建模,通过新的运算法则提高了性能,多线程支持可以充分利用多核心处理器的优势,新的HLSL着色工具和硬件着色API则可以大大增强新一代主机游戏的外观,另外在角色建立和动画方面也更具弹性。
高校的Maya教学应该从实践出发,从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进行课堂设计。“微课”教学模式符合时代需求,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有参与感的进行学习。
二、“微课”Maya教学的可行性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运用到实际课堂可以理解为把课堂时间控制在10到15分钟以内完成一个小的教学内容,遵循心理学规律,抓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完成教学内容。除了时间较短,微课的形式也更为灵活便捷,不必拘泥于课堂,可以通过电子通讯设备、应用小程序等形式来完成教学内容。
在Maya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运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现如今大多数公司办公都是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完全可以模拟这种模式进行微课堂,把学生作业当成一个工作项目,把授课的内容当作项目的具体要求,通过视频录制、小程序设定、小组合作等模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数码终端进行及时的预习与复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通过投影演练,学生观摩为主,这样确实足够清晰直观,但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久的集中,与教师的互动性不强,参与感较低,课堂效果收效很微,课后教师还是需要反复讲解授课内容,才能让学生掌握。
在微课堂中就会避免上述问题,例如课程的内容是一个简单人物的创作,教师就可以把这个人物最终的设计作品当成一个工作项目,把具体的操作分别录制成10到15分钟的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摩学习,而教师只需要在最终的作品中指出问题和不足就可以了,省去了反复演示和说教的过程。
这样的授课模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参与感,也有了社会实践意识的雏形,可以说微课堂进行Maya三维动画设计教学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总之,微课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的结合实践掌握Maya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三维建模、曲面建模、灯光、摄像机、渲染、角色动画等技术,致力于培养学生影视广告、影视特效、建筑动画、栏目包装等制作能力,也要通过微课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
三、“微课”Maya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运用“微课”模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施和运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误区。
(一)笼统地分解课堂内容
在“微课”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简单认为“微课”就是把以前四十分钟的内容重新分割,并没有明确的小目标,也没有理解“微课”的意义。如果只是把课堂的直观讲授分成若干个部分录制以后发给学生,就是完全进入了微课的误区。
以经典案例《泰坦尼克号》2D动画转为3D动画内容为例,传统教学即为教师操作场景和轮船的制作以及变化过程,学生在下面观摩,然后课下进行操作和练习。如果只是笼统的分割就是让这个呈现的过程和讲述的内容分成几个碎片,这并不是微课要达到的效果。应该是有条理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及Maya软件的特点把制作的内容进行创设性的分组,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把简易较为容易完成的内容放在一起,把耗时耗力的部分放在“微课”的最后进行,最终完成2D到3D的全部转化,来切实感受这部经典电影在中国再次创作票房奇迹的现实意义。
因此,“微课”不应该是机械的切割机,应该是像实践工作中客户提出的一个修改意见,应该是一个具体而精准的教学小目标。“微课”应该与普通课堂相结合,相互弥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意识。
(二)学生的创作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很多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都更注重技法、技巧的运用,忽视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当今社会需要的動画人才应该是能够独立设计完成一个具体形象的创作。很多教师为了教学进度表现得操之过急,学生最终只掌握了基本技法,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没有独立的创作意识。工作中可能需要完成具体的人物、景观、道具的创作,但学生的能力还停留在绘制一些最基本的模型上。
还有部分教师给出的模板、范例与时代有些脱节,无法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简单的模仿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千篇一律的范本临摹很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在工作中,无法与其他环节的同事良好地对接,完成工作内容。
以皮克斯经典动画作品《海底总动员》为例,很多教师都会选择把其中的经典想象和场景作为范本让学生学习,而事实是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了它们形态,而不注重观察其神态变化,只是单一的复刻,更谈不上创新。事实却是NEMO在创作的过程中一个眼神都经历了多次修改,才有了最终成为经典的资本。
任何一个角色的创作都离不开与人物灵魂的密切交流,这也是动画存在的重要意义,一个呆板而华丽的人物并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缺乏细致和创新,是如今动画教学的大问题。
四、Maya三维动画教学的相关策略
笔者结合“微课”的特点和Maya三维动画设计课堂具体需求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
(一)充分了解授课对象的特点和需求
要了解授课对象的水平和兴趣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和作业布置,对于能力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提高,比如说有的学生操作技术较好,但缺乏自主创新的思维,教师就应该在“微课”使用中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但是相应的技术水平不达标,教师就要给予相应的练习。
(二)了解市场对动画人才的要求
要充分了解社会的动画人才需求。如今除了传统意义上动画公司,各类广告、新媒体制作、电视电影都需要相关人才,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社会需要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培养,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思想和理念还停留在传统动画的范畴内。
以冯小刚导演的经典影片《唐山大地震》为例,这样沉重的历史最直观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3D效果呈现,也是当今动画市场所存在的空缺,传统的动画教育往往满足了奇幻世界的需要,但是对于现实题材的再现有所疏忽。
“微课”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以及社会需求去着重培养更专业的人才,利用电子设备和微课的“短小精悍”培养学生相关的意识和技能技巧。
(三)做好普通课堂和“微课”的紧密衔接
教师要做好普通课堂与“微课”的紧密结合,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将知识点与具体操作环环相扣。《三维动画Maya》之后是《动画联合创作》《影视特效制作》等课程。教师在“微课”里可以把After Effects与Maya运用相结合,已达到Maya学习的最大效果。也要注重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的思维转变,建立有层次的立体的动画设计思维。
(四)注重课堂多元化,增加课堂趣味性
要注重“微课”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化,进行不同的尝试和探索,可以给同学们分享一些迪士尼经典人物形象、经典电影分镜和时下较为流行的一些GIF动图等,充分拓宽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维,建立良好“微课”氛围,促进师生的沟通交流。
(五)注重工学结合
学生最终是要走入社会,面向动画市场的。高校前期的学习可能很难安排长时间的社会实践,而“微课”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把整体的實习过程分割成碎片化的操作内容,比如十分钟可以完成一次创意型的“动画头脑风暴”,也可以是一次简单合作的会议沟通。
五、结语
总之,三维动画的设计课程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应该是面向社会需求的。“微课”Maya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笔者相信教师只要始终秉承开拓学生思维,立足社会实践的角度去设计课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就一定能实现“微课”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飞,李逸轲,崔金敏.“微课”下的高职Maya三维动画设计教学改革探究[J].时代教育,2016(6):106.
[2]舒萌.Maya三维动画课程改革及其微课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6(8):81.
[3]杨超.新媒体语境下三维教育“微动画”制作方案设计[D].长沙:湖南大学,2015.
[4]张伏伏.“微课”下的高校Maya三维动画设计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文艺家,2018(4).
[5]吴国军.供给侧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58(4):104-1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