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表现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7415
韩刘馨

  摘 要: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诚信意识淡薄导致的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而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行为表现出的整体状况,并针对性地提出有关对策建议,为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提供方法参考,同时助力中国青年诚信体系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诚信;行为;新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十分迅速,其造成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当下,网络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峻,不讲诚信的行为会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甚至会扭曲大学生的诚信认知,并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本文结合面向数十所高职院校师生群体进行的线上“大学生诚信行为表现”问卷调查,归纳出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行为有以下具体表现。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表现提升空间很大

  调查结果显示,46%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的诚信表现总体“较好,可以做的更好”,另有2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一般”或者“较差”,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表现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在调查问卷罗列的学术抄袭、缺勤旷课、考试作弊等10项行为不诚信的具体表现中,所有选项均被调查对象大概率选择,整体区间在25%至84%之间,说明高职院校诚信缺失现象普遍,日常行为不诚信频繁可见,这需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加大整改和治理力度,进一步规范和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诚信行为表现。

  此外,不同年级、性别、政治面貌学生群体的诚信表现也有明显区别。低年级学生的诚信水平总体高于高年级学生;女生的诚信水平总体高于男生;党员和团员的诚信水平总体高于普通群众,这与学生群体的性别特点、校园环境适应能力、思想觉悟与综合素质等都关系密切。加之,诚实守信属于道德范畴的建设内容,没有严格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个体更多的是根据了解到的有限信息进行的主观评价,评价的结果可能不够客观、全面和准确。

  二、大学生主体诚信意识淡薄

  诚信,即诚实守信,所谓诚实,就是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所谓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讲信誉、重信用、守承诺。诚实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守信着力于人际间的交往关系。诚信作为立身之本,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大学生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的基础和前提。

  依据调查反馈,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对诚信的理解区别很大,理解的多样性必然导致行为的多样性,诚信意识淡薄导致诚信缺失现象多发。对自己与他人的诚信表现进行评价时,61%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能够做到完全诚信,13%的调查对象认为身边的人能够做到完全诚信,巨大的反差反映出存在诚信评价的双重标准,即对他人诚信要求严格,对自己的诚信要求则表现出了宽、松、软,而这本身也是对诚信认知偏差的又一表现。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各种国际思潮纷纷涌入国内,加之市场经济自身的趋利性,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不同程度的偏颇。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国外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极端主义等影响,使其选择更趋于现实、彰显个性,更多的把满足自我需要作为出发点,当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个人诚信行为的表现往往背道而驰。在构建诚信社会的过程中,42%的参与者认为法律约束的作用大,54%的参与者认为道德约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可见,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制度建设,更好地发挥好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作用,互为补充、互为支撑。92%的参与者支持建立青年守信联合激励信息平台,以期更好地引领和促进青年诚信建设与发展。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行为不诚信的微观表现

  (一)学业不诚信方面的微观表现

  当下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学业失信现象频频出现,俨然成为校园诚信的重灾区。据调查,存在缺勤旷课、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的比例依次为84%、59%及44%,在10项行为不诚信中位列第一、第三、第五。旷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学术抄袭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看似已成为平常“小事”,有些甚至成为常态。

  (二)经济不诚信方面的微观表现

  这主要表现在欠缴学费、拖欠助学贷款以及在日常经济交易活动中的行为不诚信。学校采取多种措施经常性的开展催缴学费工作,除了实际经济困难原因之外,不乏個别同学存在侥幸心理恶意拖欠的情况。由于助学贷款审批程序相对规范,加之需签订合同书,对大学生有着较强的约束力,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如期主动偿付款项。在日常的经济交易和消费活动中,还存在着恶意隐瞒与欺骗等现象,尤其是网络环境下,虚拟空间进一步放大了行为不诚信的实际表现。

  (三)社会不诚信方面的微观表现

  主要包括交往、就业、言行及网络环境下的行为不诚信等。在评优创先、评奖助贷过程中,为了谋求最大利益,个别学生存在夸大荣誉、伪造证件等情况,调查反馈中占比依次为43%、28%。在毕业实习及就业环节中,简历注水和工作违约在调查中占比分别为25%和27%。言行不一则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占比达83%,位列第二;网络失信现象当下尤为严重,占比为48%,位列第四。

  四、学校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上发挥作用有待加强

  鉴于国内高校评估制度影响,加之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导致高职院校更多注重知识教育而相对忽视德育教育、注重校园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文化软环境建设,尽管近年来有所改观,但总体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高校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方面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在德育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评价机制上,存在重知识轻品德、重结果轻过程,把道德评价简单地用各种数据予以量化衡量,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行为的缺失,加剧了失信行为的蔓延。此外,教育机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存在工作无序、制度缺乏、管理松散、监督不力等情况,学生群体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很难落实到位。高职院校应当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社会需要,着力补齐学生综合素质短板,充分认识到诚信教育对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大力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此外,大学生的诚信与否对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建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网络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峻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颠覆了传统的交流方式,在丰富和便捷生产生活的同时,网络上的行为不诚信表现出了新的特点。调查结果反馈,绝大多数调查对象都提出了网络诚信缺失问题较为突出,支持通过实行网络实名制、加强网络监管、强化失信惩戒等方式克服网络失信。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使用,各种信息五花八门的扑面而来,大学生作为利用网络最大的群体在享受信息便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负面影响。一些同学对于网络中的“真善美”“假恶丑”难辨真伪,在网上随意发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谣言、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等;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聊天、交友、恋爱等,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问题,这些不讲诚信的行为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误导其他学生群体的思想认知。

  学校环境对个人诚信素养的完善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加强高校诚信建设,深化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今后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规范参与生产生活实践、更好地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高校要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注重思想引领,切实用好网络诚信教育阵地,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诚信环境。坚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要致力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方面,可以开设诚信教育课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举办诚信主题实践活动等,同时加大诚信褒奖和失信惩戒力度。大力推广公益志愿活动也可以作为传递和践行青年诚信价值的有效途径。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德育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充分认识到开展诚信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制度设计,层层压实责任,坚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确保诚信建设工作抓实抓细抓长效,使诚实守信内化为广大师生的基本行为准则,促进校园诚信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礼群.中国青年诚信建设新探索[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

  [2]肖玉霞.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征信.2012.30(2):41-44.

  [3]衛静芬,侯学标.大学生学习诚信缺失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94-95.

  [4]王丽娜.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养成[J].学理论,2009(12):198-199.

  [5]钱舒.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探析[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8):80-8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