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学习马列经典原著非常重视,中央党校和各省委党校纷纷开展了经典原著进课堂行动,那么地方党校如何有针对性地把经典原著讲好?笔者结合三年多来讲授《资本论》的粗浅经验,围绕《资本论》进党校课堂需要做好哪些工作以及备课过程中需注意的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地方党校;《资本论》;教学
早在2012年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资本论》作为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加强《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学以致用,切实发挥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2016年是《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的150周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又一次指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
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研读《资本论》是高度重视的。全国各级党校作为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必须且必要將《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真经”引入课堂,帮助党员干部学懂弄通马克思经典著作,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那么如何讲好《资本论》呢?作为一名在地方党校讲授几年《资本论》的新人,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薄之见。
一、分清党校授课和高校讲课的不同
《资本论》在高校本科阶段往往以《政治经济学原理》这类课程出现,其内容不仅包含《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更包含了马克思之后所有社会主义领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和完善的成果,内容非常丰富。但同时由于其面向的是高校大学生,所以内容比较精炼简洁,主要是结合时代背景,让大学生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并且能够简单运用。
而党校是培训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地方党校班次时长在1~3个月,讲授专题多以讲座形式出现,时间基本在3小时以内,那么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学员了解掌握《资本论》显然难度很大。党校学员基本都是各级领导干部,他们平时注重理论学习,同时又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比较熟悉了解,但由于其平时工作繁忙,欠缺对《资本论》原著进行系统的研读,阻碍了其进一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那么,按照这种情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党校的授课目的应偏重于帮助领导干部研读《资本论》,把握该书的结构、主要内容,并且要把《资本论》对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意义、指导作用以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讲明白,让领导干部清楚《资本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仍然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课程结构要突出重点
(一)把握《资本论》整体框架
既然党校的授课是帮助领导干部研读《资本论》,使其在日常自学时更快地理解掌握原著的精髓,那么在讲授时一定要让学员们对其结构有一个整体认识,比如:为什么《资本论》有三卷和四卷之说,每一卷的名字是什么。而笔者在设计课程时,专门提到所谓的《资本论》第四卷既不是马克思所写,也不是恩格斯整理完成的,而是后人根据马克思笔记整理出来的成果,且有2个版本。所以我们现在讲的《资本论》,公认只包含前三卷内容。另外,每卷有几篇几章几节,其主要内容以及涉及的理论有哪些都要或多或少提到,如在讲第一卷的商品与货币篇时,要提到它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把握其中运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它不仅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巨著,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两大方法论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它反映了马克思研究问题与叙述问题的方法是相反的。比如:马克思从考察资本主义各阶级、各阶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获取价值的种类着手,分析了利润、利息和地租,最终他发现资本主义所有矛盾和基础都反映在商品当中,也就是他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而在写作《资本论》时,马克思却从商品入手,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直到第三卷,马克思才开始具体地分析、阐述资本主义利润、利息和地租,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这些方法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三)把握重点内容
《资本论》三卷有230余万字,内容浩瀚,精华无数,用讲座形式向领导干部讲授,必须抓住重点,有所侧重,否则就会顾此失彼,无法达到授课效果。有的党校教师会选取第一卷作为讲座内容,毕竟《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近20年后第二卷才整理出版,有学者说:“这第一册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整体,并且20年来一直被当作一个独立的著作。”但笔者认为这样会造成学员对《资本论》宏观整体的把握不到位,因为《资本论》三卷是一个结构严密、逻辑严谨的体系,所以笔者在设计课程时,将三卷主要内容都展示给学员,但考虑到时间因素,将第一卷作重点介绍。具体来说,这一部分的讲授时间如果需要90分钟,则其中50分钟用于第一卷,二、三两卷内容分别用20分钟来讲授。这样既突出了第一卷的重要性,又让学员对三卷内容及其内在关系有了系统把握。此外,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中,一定要把《资本论》的写作背景作重点介绍,让学员们知道马克思写作的艰辛和伟大,同时也让学员们了解《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资本论》中所涉及的许多知识来源于当时高度发达的自由资本主义,明白《资本论》受其时代影响也存在客观局限性,更要明白其“所闪耀的真理光芒”永不过时。
(四)讲授《资本论》的当代价值或现实意义
学习《资本论》不是为了学些名词,更不是学些教条,而是要把《资本论》中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那么在讲授《资本论》时,就必须将《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作为重要内容。这一部分要充分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比如:劳动价值理论在当代的发展与运用;如何解读剩余价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等,这些要尽量与学员讲清楚、说明白。此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它必然也从《资本论》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那么二者的关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哪些方面对以《资本论》为核心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作出了贡献更要讲出来,让学员清晰明了。
三、课程内容要精心设计
(一)擅于使用PPT制作课件
当前,使用PPT已成为党校授课的标配,合理使用PPT能够帮助学员梳理脉络,厘清思路,使讲授更加生动形象。在講授《资本论》时,PPT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不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体现着巨大的政治含义,所以课件背景不宜太华丽,应以淡雅庄重为主色调。其次,《资本论》三卷内容如此繁杂,要多用图表形式将相关内容进行串联,帮助学员明晰不同概念、不同内容的内在关系,另外,每一卷讲解结束后要以小结的方式将本卷内容再次提炼回顾,三卷全部讲完后要做总结概括。
(二)适当运用案例
《资本论》博大精深,即使对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学者来说,其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理论宝库。为便于领导干部充分理解其主要原理,要在设计教案时选取一些生动易懂的案例来加以阐述,特别是在《资本论》当代价值这一部分,一定要对案例精挑细选,或者选取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经典事件,如讲到经济危机,一般会选择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或者选取一些重要的政策理论,如说改革开放是依据《资本论》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规律,然后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三)适当引用词句或《资本论》中的原文
在笔者的课程设计中,在讲到《资本论》的主要作用、当代价值等要点时,多次选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和恩格斯等人的一些经典语句,此外,在《资本论》主要内容这一部分也不时引用《资本论》中的原句来突出该部分的重要性,比如:讲到资本论必然灭亡、商品的重要性等,都以原著中的原文来强调。这种设计在实际授课中效果不错,强化了学员的记忆,也提升了授课的层次。
(四)时间掌控到位
笔者在设计课程时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资本论》的写作背景,第二部分是《资本论》三卷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三部分的讲授时间所占的比例大约为4:9:5。若以课程总时长3小时计算,则第二部分需要90分钟左右,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为40和50分钟左右。此外,由于每次授课之前,笔者都会将自己对《资本论》学习的新收获带入教学之中,所以会在授课前自己全程试讲一次,从而更好地把控时间,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这对改进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李繁荣.《资本论》教学研究及改革尝试[J].当代经济研究,2011(12):14-20.
[3]徐先艳.《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社会存在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62-65.
[4]张雷声.《资本论》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方法论体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22(2):58-63.
[5]屈炳祥.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性与创新:纪念《资本论》出版140周年[J].经济评论,2008,150(2):3-7.
[6]杨永华.《资本论》的商品经济运行理论初探[J].江汉论坛,1991(4):34-38.
[7]熊穆权.简单商品的矛盾体系及其运动:《资本论》“商品和货币”篇的唯物辩证法[J].江淮论坛,1985(5):20-26.
[8]杨文进.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结论[J].经济评论,2007(1):13-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