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学生通用就业力培育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7491
程曦 李明霞

  

  

  摘 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逐年提高,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聘难”并存。相关研究机构调研表明在通用就业能力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培育大学生的通用就业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能够有效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本文基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对于大学生通用就业力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培育通用就业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通用就业力;就业竞争力;培育

  20世纪末由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中国教育带入21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步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招聘要求也在逐年的提高,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聘难”并存,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笔者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发现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不在于大学扩招政策而导致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在于大学生的通用就业力不高,关注和培育大学生的通用就业力有助于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帮助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2014-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及增长情况如图1所示。

  一、就业力与通用就业力的概念

  就业力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1909年率先提出,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对此概念进行了修订,在强调择业者就业力的同时,融入了就业市场、国家经济政策等宏观理论知识,赋予了就业力更为深层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业力的含义也在不断丰富和修正。国内首先由四平师范学院的郑晓明副教授提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立项、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个多方面的集合体,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国内的学者对于就业能力有着不同維度、不同结构的划分,概括而言,大致可以理解为即是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应聘岗位时做出的多方面能考核的指标内容,是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胜任力相关因素的考量。

  所谓通用就业力,是指“能够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就业之后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这一概念相对于专业能力而言,专业能力是大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培训所具备的专业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而通用就业力是对就业者所具备的一般就业能力的考查。在2012年正式发布的《中国大学生通用就业力白皮书》中,对于“通用就业力”作出了三大构成要素的概述:“基本工作能力”是通用就业力的基石,是完成就业所必备的基础能力;“职场英语能力”是在全球化工作环境中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个性心理特征”描绘了就业者性格剖面图,可标记就业者职业发展的潜力,为实现人岗匹配提供量化标准。掌握通用就业力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是除去专业知识之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重要能力,因此通用就业力的培育对于塑造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通用就业力的特征

  (一)普适性

  通用就业力是相对于专业技能而言的,它不受职业类别、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等的限制,具有普适性。主要包括沟通表达、人际交往、思维判断、逻辑推理、团队合作、仪表举止、学习创新、组织管理、计算机操作等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就业群体而言,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些能力也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不同岗位,能促进就业群体快速获得新岗位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通用就业力的普适性,即是指就业者在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位都普遍需要具备且不断强化的重要能力。

  (二)可迁移性

  大学生群体从学校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即是通过就业完成的,在之后的就业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职位变更、职场变化等相关问题,通用就业力的可迁移性能够促使人们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在新的环境中获得同等价值。通用就业力能够适应主体的各种变化,毕业生群体在未来长达几十年的就业过程中,只要有扎实的通用就业能力基础,就能够在不断变化的职场中高效高质的完成工作任务。

  (三)持续性

  通用就业力的持续性是指这种能力可以随着工作的时间的长短持续不断的发挥功能。后天培养的各种能力与先天的性格等因素一样,一旦形成就会持续对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扎实深厚的通用就业力能够在人们漫长的就业过程中持续不断的输出,各种能力的渗透会蔓延至就业的各个阶段,并且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这些多方面的能力并不会消散,反而会进一步促进工作能力的提高,从而呈现出持续稳定的状态。

  (四)强化性

  一方面,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通用就业力的内容在不断的丰富和提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这也就意味着一个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的人,需要兼具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通用就业能力贯穿于个体就业的整个过程,在初始环节促进个体就业的基础上,在之后的入职培训、业务培训、在职培训等职业培训过程中会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和积累,就业能力也会大幅度地提升,促使其在工作岗位中充分发挥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通用就业力培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严峻,这俨然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弊病,要从根本上改善就业问题,需要从大学生本身能力入手,培育其通用就业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胜任力,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9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对15.2万名201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进行了跟踪评价,发布了《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持续缓慢下降,较2014届(92.6%)下降1.6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较2014届(91.5%)上升0.5个百分点。2014-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见图2。

  (一)就業定位不清晰

  面对当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表现出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往往在选择就业过程中出现自我认知不清晰,就业岗位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有的同学执着于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对于就业机会选择观望;有的同学对于众多的招聘单位呈现出心猿意马的状态,这些情况都源自于大学生群体对于就业的定位出现了偏差,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很多毕业生忽视了第一份工作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影响力。通用就业力培育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就业定位形成清晰的认知,从而在面临就业抉择时能够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也对于高校毕业生去向做了相应的调查分析,具体情况如图3。

  (二)职业规划不合理

  所谓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大学生应尽早形成一份完整且合理的职业规划,早规划早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为未来的就业提前打好基础。而现状是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明晰的职业规划,大多数人并未在就业之前形成一份完整明确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未来就业的方向、实现相应的目标、通过怎样的方法等并没有完整的构想与准备;且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就业资讯了解较少、个人理想主义化、就业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众多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其制定的目标、实现途径都存在着眼高手低的问题。

  (三)社会实践不丰富

  在人们一贯的思维模式中,知识的摄取在各个学习阶段始终是最重要的任务,在校大学生普遍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中也往往会强调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极其容易忽略社会实践对自身成长的锻炼。学习理论知识是基础当然不可忽视,但最终理论还是需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事实上,当前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不够丰富除了思想观念的原因,还有极大一部分因素表现为表达沟通、合作协调、组织管理等能力不足,参与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相关通用就业力不高的大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有所收获也变得更加困难。

  (四)就业心态不恰当

  心态和情绪是个人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态是一切美好的开端。毕业生在初入社会进行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拒绝,反复多次找工作失败等情况,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权衡利弊作出选择,国内外大学生求职出现这种情况本是常态,而就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不会自我调整焦虑的情绪和挫败的心态,很容易导致受挫后的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的状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就业的选择。积极良好的心态也是一种能力和素养,在求职过程中需要乐观的就业心态来坚定信心,在未来就业的过程中也需要凭借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各种危机、解决各种难题,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四、通用就业力培育的意义

  (一)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需要

  在教育大众化这一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入学人数逐年增加导致毕业生数量也随之上涨,大量本科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造成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对用人要求也在逐年提高,这对刚毕业进入社会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巨大考验。与此同时,经济转型要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要求人才的就业能力也要得到提升,原本的就业能力结构也需要优化。要解决大学生群体就业难的问题,关键还在高校人才综合能力培养,实际上众多高校在本科阶段均有开设相应的课程,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言语理解力、数字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策略能力、资料分析能力,以通用就业力培育为桥梁,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因此持续培育和完善通用就业力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国进入了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从重规模、速度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中速发展、调结构、提质量的经济新常态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现实劳动力而言毫无疑问具有潜在的威胁,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数量需求有所下降,但对于人才的质量需求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经济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撑,同时也需要高质量人才的储备,各种就业岗位对于应聘者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即使是在职员工也需要不断加强就业力来适应时代变迁的潮流。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是当前社会的巨大缺口,而供需不匹配是造成“就业难”与“招聘难”现象并存的重要因素,进行通用就业力的培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包括学习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从而应对当下的就业问题以及在职过程中各种的情况,为社会发展培养众多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为大国崛起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动员全社会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国家一直以来都在强调就业问题,不断促进就业、扶持就业,是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通用就业力培育,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快速适应就业市场的各种变化,对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相较于具有限定性的专业能力而言,通用就业能力将会伴随着个体的整个就业过程,要着力把握大学生通用就业能力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校层面需对大学生加强相关教育、提供社会实践予以锻炼;政府层面也需完善就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就业;用人单位层面可转变理念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同时注重学生各个阶段的培养,提升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通用就业能力是个体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对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尊利,刘朔.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3):104,107.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2.

  [3]马定松.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164-165.

  [4]谢景文.大学生通用就业能力的内涵构成与培育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4):167-168.

  [5]尚全.大学生通用就业能力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2):239-240.

  [6]岳金霞.关于专门型大学通用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力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1):79-80.

  [7]董喜涛.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3):129-130.

  [8]张互桂,王中.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力[J].湖南社会科学,2009(2):177-179.

  [9]李平平.大学生职业素质视角下的就业能力培养问题分析[J].戏剧之家,2020(17):131-132.

  [10]何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20(12):17.

  [11]郑思侬,王冰.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8):230-231.

  [12]齐瑞杰.山西经济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7.

  [13]阮鹏.雇主视角下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结构与提升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14]贾利军,徐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6(10):129-13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