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国学经典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联系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8081
张润华 弓雪 陈元鑫

  摘 要: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人数千年发展中遗留下的文化宝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与集合,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深化与补充。要把国学经典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就要将国学经典中的价值观念、思想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目标进行对接,找到二者的内在联系。二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内在契合点上,即内容上具有交融性、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地位上具有支撑性、地位上具有支撑性。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联系

  一、内容具有交融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教材体现了与国学经典内容的内在契合。比如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18版新教材部分章节涉及了国学经典的思想精神。

  例如,第一章内容是“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这与《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内涵一致,与北宋理学家张载《横渠语录》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蕴含的对社会和国家的担当相一致。青年应有理想与志气,心怀天下,坚定报国的理想信念。

  第二章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与七言律诗《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片爱国丹心相一致,与大思想家顾炎武所著的学术札记《日知录》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内涵相通,与北宋文言文《岳阳楼记》中提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相一致,都深刻表达了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有限人生发挥出无限的能量。

  第三章的内容是“科学对待人生环境”,这与《孟子·离娄下》中的“仁者,爱人也”和《论语·卫灵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相一致,还与道家的思想精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道德经》中的“去甚,去奢,去泰”“致虚极,守静笃”要求相符,同时还跟墨家观点“兼爱,非攻”和《墨子》中的“尚贤,尚同”的观点一致。在面对人际关系、面对人生甚至是价值选择时,应秉持正确态度,科学研判、严谨客观、理智温和。

  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这些内容与《论语》中记载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禮,与其奢也,宁俭”“己予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仁以处人,有序和谐”“从心所欲不逾矩”等中华美德和修身之道相一致。新时代青年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将中华美德与中国精神融入一生,不断涵养优良的道德情操与文化品格。

  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是“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树立法治理念,尊重法律”,这与法家核心思想“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一致,与《韩非子》中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执法公正的要求相同。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新时代青年应当夯实法律基础,修炼法制思维,懂法守法尊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添砖加瓦。

  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包含着国学经典的思想精神,其教学目标也与国学经典所倡导的精神内涵相一致,二者在内容上是相融的。

  二、目标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现实人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即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本内涵十分全面,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的充分发展,人的才能的多方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等,集中表现为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自然是贯彻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作出最全面、最系统、最科学的阐述,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学经典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塑造君子型人格,树立成圣成贤的道德理想,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意识,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升人们理解人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能力,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增强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1]。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众多的哲学思想和处世之道,为学生们提供了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全方位的正确示范与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着每一位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而高校的育人任务则是要塑造健全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让学生自觉沿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成才;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由此可见,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

  三、地位具有支撑性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继承弘扬国学经典的重要平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扬国学经典,将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也是高校的责任。若想要实现此任务,可以运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重要渠道,在不同课程中向学生潜移默化渗透国学经典的思想精神,实现润物无声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国学经典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总体看来,国学经典教育支撑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涉猎到了一些国学经典的内容。比如儒家思想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信念理想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之中。而儒家的“忠、孝、勇、恭、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里的爱国情怀教育中体现,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热爱党和国家。《道德经》中的万物起源图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提出了矛盾对立转化的思想,这些辩证思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均有体现。

  国学经典教育支撑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重要组成内容,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传承国学经典的重要阵地。

  四、方法具有借鉴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增强文化修养的途径是重点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中国传统经典教育的教育方法十分丰富,如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知行合一、温故而知新、慎独自律、积善成德、见贤思齐、学思并重、立诚致明等。这些思想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扎根,而这些传统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中其实已经有所体现,较为明显的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理论课程或书面学习,还包含课外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更多采用的是国学经典之中的集中性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如穿着汉服诵读经典、演讲比赛、辩论赛、写读书笔记、讨论、专题讲座、观看国学视频等。虽然这些方法看起来有着现代方式的渗透,但是实际上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借鉴古代授课和教学的办法,让学生接受并内化到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之中。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方法上借鉴了国学经典教育。

  参考文献:

  [1]涂爱荣.大学生国学素养培育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46.

  [2]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3-19(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