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有助于发现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因此,本文通过政策工具视角对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文本量化分析,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工具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大数据体系等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政策工具;文本量化分析
一、引言
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活力源泉,然而自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大学生人数规模迅速扩张,加之我国近20年来的经济形势、市场供求以及产业机构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急需加快就业政策的转变,让其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调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工具类型
(一)供给型政策工具
供给型政策工具是指政府部门通过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相关因素,通过提升大學生的实际能力、强化其就业欲望达到支持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具体包括支持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信息资源、科技资源以及资金等。
1.需求型政策工具
需求型就业工具是指政府强化在采购、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举措,进而将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扩张,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2.环境型就业工具
环境型政策工具是指政府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就业的人才市场环境,如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财政支持等,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政策工具体系并不够完善
在当下的供给型政策工具中,政府部门对于高校毕业生缺乏科技支持,资金支持力度也较为匮乏。但是资金支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尽管我国经济逐年高速增长,但是对于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补助在我国GDP的占比越来越低,说明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支出并没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增加。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并没有达到能与发达国家相持平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资金支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所带来的巨大竞争以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的欠缺,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对就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论是工作还是继续科研的意愿都有所降低,进而导致我国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一方面人才匮乏,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人数众多但就业率并不理想的矛盾局面。
事实上,我国对于大学生的毕业就业问题一直非常重视,我国对于环境型政策的频繁使用,正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在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不断探索中,我们需要不断制定新的政策,来完善当前并不理想的调节情况。目前,我国对于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利用情况欠佳,对于服务外包、政府采购以及海外交流等方面均存在空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国对于如何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提升就业还尚不明确,政府工作压力大;二是政府对于人才的能力、市场的需求等问题相比于社会组织不够了解。由于海外交流成本始终居高不下,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海外交流的经验,这对于我国的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而言,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2.高校毕业生就业各个环节的政策力度不均
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可以分为四个环节,即选拔、培育、保留以及使用。然而中央政府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的关注上,常常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更为关注,却经常忽视人才的利用。正因如此,尽管国家大力重视对高校学子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大学生的技能依然无法满足社会中实际岗位的需要。高校人才的培养与产业结构的脱节、错位现象始终无法得到改善。2016到2019年,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人才结构总偏离度持续上升,说明我国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无法匹配,越来越难以互相协调。导致了一方面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要始终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大学生还是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高校和政府的大学生就业管理部门缺乏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就业规划,对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导向没有及时进行调研分析,导致专业设置、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实用性,最终导致高校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难以符合社会实际生产、发展乃至管理的要求。政府以及高校对于人才的利用环节的关注不足、政策投入不均衡,体现了政府对于人才的激励、人才的评价体系不够重视,就业政策得不到细化以及具体实施。
3.政府就业政策工具与人力资源的管理二者之间匹配性低
政府为了扶持大学毕业生就业所使用的政策工具与人才市场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当中,在人才的利用上,政府的就业管理部门对其不论是资金援助还是政策指导力度都较低;在人才的利用和保留环节都缺乏合理的目标规划。为了提高社会人才的利用率,我国一直有建设期起一套完善的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但是截止到目前,该体系一直靠政府的强制性命令来推动,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难以将该体系进行完善和落实,发挥不了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本应具备的反馈功能以及评价功能。生硬的命令建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让该体系缺乏长效性以及动态灵活性,不利于我国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除此之外,我国还缺乏针对大学生的宏观就业战略计划,导致社会劳动力市场上对于人才的选取和使用时始终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一方面不能对当下发生的情况作出及时应对,另一方面也不能对未来的就业状况作出准确预估,影响就业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的政策制定,容易导致就业政策的滞后、失衡或者冲突等现象。
(三)政策工具视角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建议
1.完善就业政策工具体系
适当减少对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提高对于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运用。政府应当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资金以及科技投入,不仅仅要加大资金的额度,更要提升资金分配的合理性。为了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更要加强对科研环境、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利用科技创新带动更多毕业生就业。对于环境型政策工具,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对社会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优化社会福利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以吸引更多人才就业。而对于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应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贸易管制区域以及海外交流方面。政府进行贸易管制时,应谨慎考量行业发展以及行业所涵盖的就业量,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教育部门应加大对高校学子海外交流项目的投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海外交流的项目中,获取更多知识,提升自身就业的竞争力,也会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自信。
2.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运用
为了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其效用,不断帮助政府部门提升政策工具的精准度。高校应针对各行各业建立可以预测行业发展的信息系统,针对未来的市场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人才进行培养,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对生源选拔、教育培养等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让高校毕业生都能成长为未来产业需要、对行业发展有用的人才。政府要重视对于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设,加快改革人才评价机制,不断对用人制度进行优化整改。将人才能力与岗位需求相匹配作为评价人才的第一要素,拓宽人才的工作渠道,让人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工作潜力。
3.充分利用大数据系统,建立动态的高校毕业生政策体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高智能分析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以及政策制定上,政府应当充分将科技的优势利用起来。未来,数字化治理将会成为我国政府社会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每年大学生的毕业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为了应对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当强化政策工作的作用,促进政策工具与市场人力资源管理的协调配合,重视对人才的利用,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为了充分了解就业市场动态,各高校应建立起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政策数据库,并不断对数据进行更新,然后将数据整合分析学生的就业状况。分析出大学生就业都存在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为本校学生进行就业竞争力分析。高校还应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就业平台作为连接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渠道,不仅帮助学生开拓可选择的就业范围,还能为用人单位提供其所需要的人才服务,同时满足人才的供给和需求。最后,除了政策工具的科学利用,高校与政府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合作,进一步强化中央和地方、部委和部委之间的联系,加快促进就业政策合作网络的搭建,才能及时获取到就业市场上的信息,对市场上发生的变化及时感应,并做出对应的调整。
三、结语
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递增,未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日益严峻。我国应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作用,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帮助高校毕业生建立动态、健康的就业体系,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