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应有之义。“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理系统性、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建设和发展必须依据党和国家关于形势政策课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意见,同时总结现阶段我国形势政策课建设的实际经验。在新时代条件下切实提高形式与政策课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政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不断完善
形势与政策教育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青年和知识分子了解国内外形势,准确理解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的重要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不断完善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新时代我国国内和国际形势,运用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我国取得的历史成就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透过现象看本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经验并与现实相结合,增强自身的主体需要与客体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是我国高等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
我国高等教育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紧紧抓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很强的理论时效性,有助于大学生及时了解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帮助大学生准确理解党中央的大政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渗透力和时效性,引领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国家培养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是我国高等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
(三)促进青年学生勇做新时代的“追梦者”和“圆梦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共同奋斗。形势与政策教育结合国内、国际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正确认识自己所肩负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在追梦的过程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脚踏实地,自觉将个人的青春理想融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之中。
二、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存在问题
(一)集体备课制度落实不到位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切实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要设置‘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定期组织认可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现如今,形势与政策课虽然成立了教研室,在开学初也会开展集体备课,但部分高校集体备课仅仅停留在确定教学专题上,并没有真正开展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难点、共享教学经验和成果。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不同教师有不同的侧重点,难以反应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讲授专题表面知识,忽视了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授课内容缺乏学理性,尤其兼职授课教师由于理论不足,存在授课效果不理想问题,很难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同样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相结合组成,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力量仍然相对薄弱。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来说,要求本科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因此每学期上课次数有限,往往由其他思政课教师兼顾本课程,缺乏专职师资力量。虽然学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可以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但兼职教师大多忙于本职工作,很难专注于课程教学,难以真正发挥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作用。
(三)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为充分保证“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开课,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要求不断线开课,因此大多高校采取“大班授课”模式,每个授课班级人数大多在100人左右。这种“大班授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教学方式的选择,拉大了师生之间距离,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存在较大困难,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固化,缺乏创新。此外,“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涵盖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及国际形势与政策,需要任课教师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且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每学期教学内容都会有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任课教师的负担,因此大多课程教师普遍采用较为保守的理论灌输模式教学,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三、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效性对策
(一)落实集体备课制度,规范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且每学期教学内容不尽相同,教师备课时间相对紧张,因此在每学期开学前应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统一教学专题,明确教学重点。通过集体备课,搭建教师集体交流经验的平台,进一步规范课程内容,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集体备课前应由教研室主任牵头,与教研室教师共同商定教学专题,教师应认真研究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教学大纲教材等,为集体备课做好充分准备。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分别陈述自己的备课方案,教研室教师集体讨论、相互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及时组织教师进行课后交流,对课程教学进行及时总结,发挥优势,克服不足。
(二)择优遴选教师队伍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按照‘优中选优原则,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教师队伍中择优遴选“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按照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相结合的原则保障课程教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高校应选拔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从高校辅导员或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中择优遴选聘任“形势与政策”课兼职教师,同时邀请学校党政领导积极参与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丰富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培训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学习专家对于国内外热点问题的理论解读与分析,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从而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深度。
(三)创新教学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应灵活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人的独奏,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即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获得感。在“形势与政策”课授课过程中,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挖掘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交流研讨,切实增强教育效果。在课外要充分利用在线教育资源,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同时,要将“形势与政策”课与学生的课外实践相结合,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柴紫慧.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建设的多重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5):66-69.
[2]何兰萍.新时代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20-1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