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架构理论视角下习近平2018年APEC主旨演讲中“船舶”架构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7001
张艺琳

  

  

  

  摘 要: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隐喻出现的比例极高。在2018年APEC主旨演讲《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中,“船舶”架构成为整篇演讲中最重要的概念。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指出概念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相当于两个架构,隐喻词汇激活隐喻架构,使两个架构之间的映射构建成概念隐喻。本文则基于架构理论,运用Charteris-Black的隐喻识别机制进行隐喻识别,探究演讲中有关“船”隐喻表达。经分析发现,“船”隐喻不仅遍布习近平的演讲中,甚至成为整篇演讲的宏观架构。“大船论”彰显出中国的责任与担当,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普惠共赢的真挚情感,充满“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同时塑造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关键词:2018年APEC主旨演讲;“船舶”架构;架构理论

  一、引言

  近年来,特别是自2014年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后,学术界对APEC的研究态势猛增。“大船论”的隐喻建构有助于推动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构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文秋芳认为:“无论是何种中国特色的理念、方案,都必须首先运用语言这一载体进行传播,离开对语言的深入分析,就可能忽略最为基础、最为本质的东西。”鉴于此,本文将从架构理论的角度,以习近平主席于2018年11月17日APEC主旨演讲《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为语料,运用Charteris-Black的隐喻识别机制进行识别,对其中的“船”隐喻进行分析,解读“船舶”架构以及其中所反映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念。

  本文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总结架构隐喻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第二部分探究习近平演讲中“船舶”的架构隐喻,旨在揭示习近平如何运用架构隐喻呈现“大船论”,表达中国与亚太、与世界“同舟共济”的精神,呼吁成员国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第三部分结语与展望。

  二、概念隐喻与架构理论

  现代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突破了文学和修辞学等传统隐喻理论的范围,将隐喻视为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是人类为认识世界并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隐喻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思维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就是用人们所熟知的、可感知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人们常用“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来表达人生中的各个关键时刻,将“旅行”映射到“人生”上,“启程”映射“出生”,“旅行者”映射“人”,“终点”映射“死亡”等派生概念。

  21世纪初期,Lakoff将架构概念引入政治学领域,产生了架构理论。他认为架构以神经回路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是人类看待世界普遍存在的心理元结构。架构是一种隐喻思维,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反映。架构建构了人们的概念和观念,决定了人的推理方式,甚至影响了人的感知和行动。在他看来,架构具有很强的隐喻功能,多个简单的架构可以组合成复杂的架构。例如,当提到一艘船,通常会自动激活有关船舶的架构:大海、航程、舵手,灯塔等。

  三、“大船论”的隐喻架构及分析

  根据《新华字典》最新释义,船是水上交通工具,古代称为舟。凡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风帆、发动机(如蒸汽机、燃气涡轮、柴油引擎、核动力机组)等动力,牵、拉、推、划或推动螺旋桨、高压喷嘴,使能在水上移动的交通运输手段,都可以称为船。

  本文将使用Charteris-Black的隐喻识别标准,步骤如下。第一步,隐喻识别:找出引起语义张力即非词语字面含义的词语表述,抽取部分文本进行细读,将一些具有语义张力的词语表达作为备选隐喻。第二步,隐喻理解:将这些词语放在语料库中搜索其相应的语境上下文,根据上下文判断该词是否为隐喻性含义。第三步,隐喻阐释:通过上下文分析具体词语,若该词具有隐喻性,则将其称为隐喻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以“大船”开篇,表达生动,内容详实,全文共计4 584字。基于隐喻识别标准,本文从语篇中识别出3个重要的架構表达,分别为“大船架构”“航程架构”和“引擎架构”。演讲稿中一系列的源域(大船、航程、引擎)共同映射到同一抽象的目标域,共同建构出“船舶”的架构。这3种类型的架构将作为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

  (一)“大船”架构

  根据隐喻识别,如下隐喻表述被识别出来,构成隐喻“世界经济是大船”。相应隐喻表述如表1所示。

  演讲内容:大家好!很高兴来到景色宜人的莫尔兹比港,同大家相聚在太平洋探索者号上。在当今世界经济风起云涌、风险挑战凸显的形势下,我们同在一条船上,一起谋划发展合作,具有特别的意义。

  今年的APEC会议在停泊于莫尔兹比港的“太平洋探索者”号邮轮上举行。“我们同在一条船上”既是写实也是隐喻。演讲伊始,习近平“一语双关”将各国比作是“同在一条船上”的乘客,在“风起云涌”的世界经济中,呼吁大家携手合作、共同为世界经济之船稳舵盘、把航向。他以大船开篇作喻,表达“乘客”与“大船”的命运休戚相关这一观点,奠定此次演讲的博喻“大船论”的基调。

  演讲内容: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

  习主席引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这句话的意思是“上百条船在激流的江中划行,努力划桨的人会在最前面;上千的帆船出发在海上,敢于前进的人才会胜利”。习主席引经据典,唤醒人们拼搏进取的精神,唯有“奋楫者”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演讲内容:亚太经合组织因水结缘。刚才登船时,望着广袤无边的大海,我想到了“同舟共济”这个词。让我们握稳舵盘、把准航向、齐力划桨、乘风破浪,共同驾驶着世界经济的大船驶向更加美好的彼岸!

  “同舟共济”出自《孙子·九地》,其本意是同乘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演讲结束,习近平又提到了船。呼应演讲伊始“我们在同一艘船上”的概念隐喻,“把稳舵盘”是指保持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左右摇摆的经济政策必然会给经济运行带来损失。“把准航向”是指坚持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齐力划桨,乘风破浪”是向世界经济之船上的“乘客们”发出“同舟共济”倡议:共同驾驶着世界经济的大船驶向更加美好的彼岸。

  (二)“航程”架构

  根据隐喻识别标准,如下隐喻表述被识别出来,构成隐喻“世界发展是航程”。相应隐喻表达如表2所示。

  演讲内容: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大潮滚滚向前,但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为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亚太经合组织的诞生和发展顺应了开放融合的历史潮流,顺应了亚太地区谋求发展的强烈愿望,顺应了各国人民攜手应对挑战的共同需要。亚太的开放合作不仅激荡着太平洋,也活跃了世界经济的海洋。

  “历史发展的大潮”滚滚向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时代。“同在一条船上”的大家,面临着同样的困难与挑战,如果不团结起来,将会面临共同的厄运。成员国在携手共渡难关的时候形成了“航行者”之间的友谊,同甘苦、共患难;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亚太地区的开放与合作不仅仅“激荡着太平洋”,更重要的是也在“全球经济的海洋”中掀起了一股合作的热潮,而亚太地区的开放与合作正是顺应了“历史潮流”。

  演讲内容:今天,这片海面已经波澜不惊,但我们不能忘却历史上的风风雨雨。“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回顾历史,是要以史为鉴,不让历史悲剧重演。面对历史大潮,如何才能为世界经济发展把握正确方向?如何才能为国际社会找到有效治理思路?

  如今“这片海面”和平发展、“波澜不惊”,但是我们却不能忘记历史上曾经经历的“风风雨雨”。正如在大海上航行一样,海上的天气就是航行者的拦路虎,但是无论“风平浪静”还是“狂风骤雨”,大海就在这里,我们要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更要将困难化为前行的动力。在“对抗、封闭、零和博弈”的背景下,回顾“历史悲剧”,倡导“航行者”践行“合作、开放与互利共赢”的原则。

  (三)“引擎”架构

  根据隐喻识别机制,如下隐喻表述被识别出来,构成隐喻“改革政策是引擎”。相应隐喻表达如表3所示。

  演讲内容:如今的亚太,是全球最具增长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亚太经合组织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先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但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

  引擎是发动机的核心部分,因此习惯上也常用引擎指发动机。发动机是船舶的动力之源,没有引擎将无法工作。由此可见,亚太经合组织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作为亚太和全球经济合作的“先行者、引领者、开拓者”,亚太经合组织应该发挥“亚太引擎”作用,推动发展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动力”和“动能”是物体由于作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为驱动引擎提供能量。现今各领域的政策和规则的制定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能和稳定的增长环境。同时,亚太成员国之间在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虽存在差异,但只要尊重彼此的发展道路,积极交流互鉴就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

  这并非习主席第一次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中以船作喻。2015年,他在马尼拉就说过:“面对世界经济中的激流险滩,亚太这艘巨轮必须校准航向、把好舵盘,亚太各经济体必须勇于担当、同舟共济,努力推动全球增长。”2016年,在秘鲁利马,他又提到“同舟共济”。他说:“面对风险和挑战,各方要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伙伴精神。”阐述这些主张时,习近平妙语连连建构出“大船论”的形象,以充满哲理的中国智慧,为世界经济握稳舵盘,为全球把准航向。

  四、结语

  隐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船”隐喻不仅遍布习近平的主旨演讲中,甚至成为整篇演讲的宏观架构,具有丰富的体现和内在意蕴。“船舶”架构的出现使得演讲通俗易懂、言约旨深。APEC的会场在变,而中国与亚太、与世界“同舟共济”的精神始终没变。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同在一条船上”。“大船论”是以东方哲学为背景,充分架构了“船”包容、进取、自然的概念,让人们重新思考“海洋强国”的内涵,从而携手共建蓝色命运共同体。“大船论”的隐喻架构有助于推动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构建大国形象和责任,助力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Charteris - Black,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Basingstoke:Palgrave-Macmillan,2004.

  [2]Lakoff G.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 and frame thedebate[M].Hartford:Chelsea Green Publishing,2004.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柳晓,石超.修辞视角下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路”的隐喻研究[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8,2(1):65.

  [5]汪少华,张薇.美国政治话语的隐喻架构模式建构研究——以布什和奥巴马的环保演讲为例[J].中国外语,2017,14(2):281.

  [6]文秋芳.拟人隐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评析习近平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演讲[J].外语学刊,2017(3):82.

  [7]习近平.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双语全文)[EB/OL].(2018-11-18)[2019-12-10].https://language.chinadaily.com.cn/a/201811/18/WS5bf0df19a310eff30328958f.html.

  [8]张薇,汪少华.“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策略的架构理论透视[J].外语研究,2019(4):38-4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