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书仅仅作为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在“大思政”格局之下,从“思政课程”育人向“课程思政”转化。作为心理健康教师,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归根结底也是做人的工作,更应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心理健康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课程思政,本文对在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分析,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进行结合做出思考。
关键词:云南边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通过教书来育人,所有的教书,终极目的都是育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3月18日上午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最根本的。
德宏州地处我国西南边境,与外国接壤,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更要注重这个根本问题。首先,培养什么人?我们需要培养的是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培养的是能为我们新时代努力奋进的青年,习总书记说过青年强则国强,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优秀青年。其次,怎样培养人?作为职业院校,我们的最大特点就是进行职业教育,故需鼓励学生学好专业技能,步入社会时,将自己的一技之长用于谋生,并能够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如果个体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那么拥有再强的技能也无益,甚至有害。有人说“德才兼备的人为精品,有德无才的人为次品,有才无德的人为危险品,无才无德的人则为废品”,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精品”,绝对不能出现“危险品”和“废品”。
一、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性
为了培养好我们的青年一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重要,同时,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其他的课程也不可忽视。我们的思想必须要与时俱进,在“大思政”格局之下,从“思政课程”育人向“课程思政”转化,光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全员”参与思政育人工作,所有教师都有责任在思想政治方面对学生做出指导。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中央“三全育人”的重要指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归根结底也是做人的工作,我们更应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心理健康课程进行高效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课程思政。
二、思政课程调查
通过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探索,并对德宏职业学院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提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思考。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德宏职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6 477份,其中男生2 058人,占31.77%;女生4 419人,占68.23%。57%以上的同学表示对课程思政的概念仅理解一点或完全不理解。
这一数据说明,在大多数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思考和实施还很少,亟待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探索出一套较为规范的示范作为蓝本供大家进行参考。
三、关于思政课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人际交往一章为例,提出自己的思考。如知识点“首因效应”。首因就是最先最开始时的印象,或称为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更容易注意开始接触到对方时的细节,如对方的身材、表情、容貌等,而对之后接触的细节注意得不多,这种由先前的信息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它提醒我们要忌“以貌取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質;而给我们“注重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启示。在此就可以融入思政元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护中国共产党留给全国人民的第一印象。
不只是个人需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一个政党也是。中国共产党给人民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各族人民拥护党的领导。但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党内有些不自觉的领导干部慢慢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开始背离我们的人民,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要在中国共产党全党内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所有党员的头脑,推动中国共产党更加自觉地为了实现新时代我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它是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是我们党永远保持年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宝;是让我党始终铭记历史的非常重要的力量;是我们党不断开创未来的一个重要基础。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保护好中国共产党留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印象,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了解咱们党和国家最近的“大事”。同时又能教导学生,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最终深深地铭记是党和国家培养了自己,将来学成之后,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识点“近因效应”,近因也就是最后的、最近的印象。最后即最近留下的印象通常是最深刻的。在交往初期(即双方还较生疏的阶段),首因效应特别重要;随着交往的深入,双方逐渐熟悉的情况下,近因效应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当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它提醒我们要忌只看一时一事,要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也带给我们启示,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交往,有好的开始,也要重视好的结尾;发生冲突及时道歉,知错就改;说话的语序也会影响沟通。
在一段时间内,党内一些领导干部疏于对自己的管理,未能坚守自己的底线,在权钱色等方面把不住自己,让自己堕入了深渊。有的人民群众纷纷疑惑:“共产党员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革命时期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好同志,现在的有些党员干部吃拿卡要,公款吃喝,玩弄女性,对行贿来者不拒,更有甚者身在高位还做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共产党变了。”给了人民这样的印象,为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纪律建设敲响了警钟。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一时间,“打老虎”“拍苍蝇”肃清党内腐败分子的行动一刻不停歇,最让人民安心的可能要数“扫黑除恶”了,扫除黑恶势力,保证人民生活的安宁,提高了人民生活的安全感。现在,人民心中的中国共产党回来了,且更加优秀,因为中国共产党既能进行伟大的革命又能进行自我革命,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二)注重倾听
在人际交往中,需要个体“动动耳朵”学会倾听。人类拥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尤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表达,每个人的表达都希望获得理解和认可,所以,请动动耳朵,去倾听对方。在这里也可融入思政元素: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理念。
小到一个个体,大到一个国家和政党,都需要去学会倾听。只有倾听老百姓心声的领导干部才是好干部。中共中央主席习近平同志曾说“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与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个人层面的“诚信”“友善”等内容也能很好地与人际交往的内容相结合。有些专业课教师会存在疑虑,职业院校,学生需要学会一项专门的技能,上岗就能熟练使用,致使专业课教师授课任务较重,担心实施课程思政会占用自己的专业课讲授时间。但是问卷调查显示70.65%的学生认为,加入思政元素能够帮助自身更好地理解专业课程的内容。部分教师也反映,自己想进行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施,但是不知道怎么把握这个度,在一堂课中,多少时间涉及到思政内容学生最易接受。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涉及思政元素的内容在10%~20%是他们最希望的课程思政实施的占比。
现阶段,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大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任何一个教师和学者敢说自己的做法就是标准或模范。笔者个人认为,只要是在课程中能够教导学生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一个由党和国家培养起来的,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的人才。要时刻不忘感党恩,时刻谨记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期望,“大家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万书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查及对教学的启示[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学术大会.20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