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校文学理论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7672
王士军 佟姗珊

  摘 要:僵化的本质主义教学使当今许多高校的文学理论教学显得乏味低效,学生逐渐对该科目丧失热情。解决这种困境的最重要方式是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入手,明确教学目的,带动并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以文本阅读和文学评论为主,辅之以文化诗学的教学理念,让文学理论在学生的生活中活起来。

  关键词:高校教学;文学理论;文化诗学

  一、引言

  文学理论课是大学中文系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与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而是着眼于宏观的文学现象、规律、范畴,从而带有鲜明的抽象性和理论性特征。正因如此,对于以感性思维见长的中文系本科生来说,具有了天然的理解难度,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此种背景下,就要求授课教师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高校文学理论教学目的与教学现状

  客观而言,思想僵化,知识结构老套,形而上学之风甚嚣尘上,这种风气使当下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一种空洞、僵硬的态势。在文学理论教学中,这种状况尤为明显,学生对课堂传授的知识产生怀疑和不屑的情绪,认为课上的知识既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不能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需求。学生对课堂上提及的文学理论也只是走马观花地了解,这种状况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意识以及对学科的热情,久而久之则会严重阻碍知识的传播以及对知识的再创造。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铭记学生既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知识的再传播者,培养学生对现存知识体系产生质疑和提出挑战的怀疑精神。文学理论教学不仅要依靠理论自身具备的抽象性和复杂的逻辑体系来阐明自身,还要将其与多种繁复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进行更清晰地阐释。既要将文学理论与作家作品、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结合起来,也要与多种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关注以种族、环境、时代为基础的外在性研究,同时还要兼顾形式批评,充分吸收文本细读方法的合理之处,注重外在与内在、理论与文本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作为教授文学理论课程的施教者,首先要明确文学理论教学的目的。现在高校中对文学理论课程的要求通常可以简单地概述为: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及原理、掌握文学的发展脉络、了解各个文学流派的主张、增强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这样的概述看似入情入理,但实际上僵化的教学体系并不能达到这种目的,理论与原典的分离使理论理解起来更加晦涩,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解释逻辑的固定化、规模化也造成学生懒于动脑,这样的体制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的实际内涵,更不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

  文学理论教学最重要的还是教材运用和教学方法选用。这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选定什么样的教材就决定培养什么样的思维逻辑,这在此后的教学方法选择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对教材选择也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学生要依照教材进行学习,但教材往往体现的仅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通过教法选择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对权威提出挑战的精神,使文学理论教学真正意义地充满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迷信、不盲从。高校对培养学生文学理论能力不应该渴望一步登天,而应该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循序渐进。笔者认为这个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首先,应该给学生树立整理知识框架意识,让学生对文学理论的整个脉络形成清晰的认知;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意识及理性思维能力;最后,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对教师来讲达到这个目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不能只是空泛地提出理论,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典籍结合,将理论讲活,并在教学中时刻保持一颗探索怀疑的心,因为任何的教学活动其实都是一种耳濡目染的过程。

  三、“文本”与“理论”:兼顾双向的教学模式

  上文已经指出文学理论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和了解,并且可以理性地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或文学现象。在分析解读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地打下扎实基础的过程。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文学理论的教学方面就应该采取一种将典籍与理论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重视文本,以文本为出发点,用文本中体现出的现象引申到对理论的解读。这是一个双向过程,首先,最核心的还是从文本到理论的解读。所有的文学理论都离不开文本,王一川曾这样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他说“第一,对文学、美学和文学理论的研究毫不犹豫地转向对具体的文本现象的分析,决不再去做空洞理论的本质问题,一定转到具体的文学现象里去,不做空头理论家,力图去做具体的文本分析,从基本原理轉向具体文本批评;第二,从西学转向中学。读西方的书是必要的而且还得继续下去,但做学问要做中国的,研究问题要研究中国的”,王一川先生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学理论研究者,他的经验对每个学习文学理论、讲授文学理论的人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从理论返归文本的过程,现今我们能够找到的文学理论教材每一本都在强调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但如前文所讲文学理论的教学因教育体制所限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反而会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该科目失去热情。所以笔者强调从文本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归文本的教学模式,用意在于用来自文学现象的理论去解释文学现象,这样更是可以在对文本解释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发现理论自身的不足,并对其加以修正,创造出可以推倒旧理论的新理论,不断推陈出新,解释旧理论中存在的不合理处。这样的模式既能更好地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模式,也能为学生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四、“文化诗学”视域下的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应对机制

  重视文本与理论结合,在实践中推陈出新,实质上也就是在教学中引用文化诗学的概念。文化诗学指文学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应和,“文化诗学”的基本追求是:关心现实的文化存在状况;对现实中存在的负面文化及其表现进行诗意批评;重视文化发展中的人文维度;将文学艺术问题、诗学问题纳入文化范围。将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也就是将文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实现培育目标,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通过其他几个方面来促进文学理论理解的效果。首先,除了从文本中摄取理论,还要注重生活实践对学习的影响,文学理论作为人文学科,它的基本意图是指向人的。只有认真生活,感悟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静心思考人生的学问,才能使理性分析成为感性理解的前提。其次,要加强对阅读的重视,现今大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感到迷茫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实在太少,对影视作品的关注度却要远远大于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对理论类著作的指导性阅读,尽量以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入手,比如在《中国美学史》《西方文论史》《西方哲学史》等此类必备教材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较为客观的版本进行教学,并辅之以具体的著作进行理解。最后,将写作训练纳入教学的重要环节,文学理论课堂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文学批评写作,文学理论课的一大目标也是要指引学生写出他们原本并不爱涉足的专业性批评文章。笔者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每半个月就要完成一部理论著作,懂得阅读,并写出至少一篇批评文章并进行小组讨论。经过一年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在专业上都有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童庆炳,王一川.文学理论教学的双向拓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1(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