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瑰宝,是数千年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基本责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一任务仍然需要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血肉中。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因此,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加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实力。党校作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责任。本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总结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关于传统文化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径,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党校思政教育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总书记还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党校的政治方向和功能定位及党校办学的根本原则,决定了党校必须坚持党校姓党,聚焦政治建设,构建干部思想教育“制高点”;必须坚持服务大局,聚焦改革发展,构筑干部党性教育“主阵地”,必须坚持质量立校,聚焦队伍建设,成为领导干部提升素养的“大熔炉”。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校党员干部政治思想教育中,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党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大又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
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必须首先明确二者之间的相融性和可融性。如果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没有契合度,就很难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契合点。
(一)都重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中华5 000年的传统文化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华民族向来向往“大同”理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同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不同的社会时期和不同的文化学派对这一思想的论述不尽相同。《礼记·礼运》中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古代贤人志士为增强民族凝聚力,鼓励人们为争取美好理想的社会而奋斗所描绘的一个没有私有制的美好社会愿景:在这一社会中,有着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为公的社会公德、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这些思想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崇的终极理想。宣传大同文化也就是要比照这一理想社会的管理制度和精神体制,不断改进现有社会中的不足,完善相关体制建设,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都强调政治思想道德提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思想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的精髓,面对种种诱惑,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培养,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修身指要。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中,党政干部应在生活中时刻反思自己的修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否符合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积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否能够无愧我心。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面对种种诱惑,有时难免会迷失自我,倡导“吾日三省吾身”的个人修为,可以引导大家在生活中时时提高警惕,警醒自己的行为后果,及时加以修正,避免走入迷途、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自觉地培养浩然正气,抵御歪风邪气,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本色。
(三)都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人文素养养成和提升,孟子的“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强调先从自身操守、修养做起,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从而平治天下。孟子很看轻那些“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的人,孟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先修德行,先修操守,以修身为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处事应当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在成长和发展中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建立自强不息的积极人生态度是每一个人能够不断成长、实现人生理想的必要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需求。无论出于社会的哪一个阶层,我们都不能够放弃追求理想,必须以自强不息的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每一个挑战和挫折。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通过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思想文化频繁交锋的今天,我们应该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党校思想教育课堂更丰富、更有活力
“诚信”理念与社会思想道德高度契合。“诚信”自古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与人交往的根本,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乃至国家治理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诚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诚是诚实,信是守信。儒家以诚信的主要内涵是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信”为德目之一,重视诚的实践,就是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民无信不立”“言不信者行不果”这些思想都是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诚信理念依旧十分重要,是人与人交往、参加社会活动的基本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条件下,“诚信”所内涵的人文精神,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欲望愈來愈强烈,社会充斥着种种物欲诱惑,坚守诚信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诚信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国家和社会也在公民的诚信管理上采取了必要措施,对于严重失信的个人和企业给与相应惩罚,为规范社会秩序做出了努力。传播诚信理念,构建以诚信伦理为支撑的价值体系,人人将诚信理念作为行为准则,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公共伦理规范,对于提升社会思想道德水平、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仁爱”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高度契合。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展现。“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视人之身如视己身”表达了传统文化中的人人平等的思想,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即为“仁”,仁即友善,是传统文化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可以说,友善是诚信、敬业、爱国的根本,前者是后三者的逻辑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仁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否有仁爱之心是评价社会和谐程度的一个标准。在社会活动中人人都能以德报怨,人人都能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无疑会使整个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迸发出新的活力。同样,传统文化中的“礼”则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思想的渊源。可见,当今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大同”文化与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思想高度契合。“大同”是传统文化中对社会构成的理想形态。目前,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正是大同理想的体现。
(二)党校思想政治课程可以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为新时期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升传统文化的时效性,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供历史依据。
以批判的学习态度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批判的学习态度指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传统文化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指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告诫我们学习要和思考结合起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将学习和思考紧密结合,要以批判的学习态度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简言之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文化的发展总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立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应该结合实际,继承和发扬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对于不适合当前国情、不适于当前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我们应该坚决剔除,对于影响社会发展的封建残余思想文化坚决抵制,坚决抛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辨证关系是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员主体地位与教师的辨证关系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均有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师生辨证关系有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学员与教师的辨证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种辨证关系一样适用于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员的长处和优点,尊重每个人的特长,并对其进行科学引导,促进教师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提升自我思想政治水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实践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劝诫人们要做到言行一致,知指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行指人们的行为行动。知行统一是德育教育过程中系统的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并重,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所强调的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指导人们实际行动的观点正是知行统一的体现。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党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相得益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符合新时期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一)加强宣传,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更应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同样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
(二)提升党校师资队伍,高效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打铁还需本身硬”,党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效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保障。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先从党校师资队伍建设着手,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能引导党员干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切实提升党校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在提升教师队伍师资力量方面要下大功夫,定期组织党校教师深入全国各地进行传统文化考察、研究,结合实际情况鼓励党校教师立项目、立课题,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不定期组织党校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开展教研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组织党校教师开展传统文化主题讲座、主题赛课、主题公开课等,在交流中提高,在交流中学习。多组织党校教师外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增强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创新教学形式,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多花心思,多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创新教学方法。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中,多运用现代化技术和工具,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生动直观地展示在课堂上。组织党员干部学员参加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书法(画)展,组织学员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讨论,让学员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党校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例如组织学员参观当地的人文景观,学习当地的人文趣事,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等。总之,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形式,只有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融合、完整体现,真正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生命中。
五、结语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继承和发扬,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智慧的总结,其中的诚信、仁爱、大同、和谐等思想对新时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长期进行,并不断创新融入教学方法,切实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金龙.中华优秀传統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2]王忠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转化与创新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2).
[3]曹渊清.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冲突与融合——评《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8(5).
[4]李丹,李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合[J].文学教育,2018(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