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思政实践;机制;模块
一、引言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谈到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时提出坚持“八个统一”,其中五个统一即“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均与思政实践教育相关。何谓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大家比较认同的看法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活动,活动内容与育人目标相呼应,以实践活动为表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考核标准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高校思政实践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上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但也出现了活动形式重叠、教学资源分散、协调组织松散等问题[1]。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整合高校思政实践育人资源成为近年来思政界研究的热点。
二、为什么要整合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平台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实践育人活动分为两大类:一是由学生处、校团委和各分院(系)团委等学工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的思政实践活动;二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政教学部基于思政理论课教学所组织的各类思政实践活动。两者在育人目标、教学内容、育人载体上有着天然的共同点。如果能本着“相辅相成、协调共进”的原则,整合两大类思政实践活动,将大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选择。
(一)两者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学工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本着“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生产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适应社会、贴近实际、锻炼能力、了解民生。思政理论课拿出1-2个学分进行社会实践旨在让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积极参与校内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了解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形成理性成熟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两者的教育目标都是力求以国情民情、社会现象等作为教育的资源和素材,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现实体验,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己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
(二)两者的教育内容具有相似性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团委、学工线上的思政老师们(辅导员)经常会采用的社会实践方式包括如下3个类别。一是社会调查。例如,组织学生到农村、企业、社区街道开展调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二是开展志愿者活动。通过义教、义诊、义卖和公益活动、文化服务、社区援助等志愿者服务,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奉献他人。三是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知识竞赛和专题讲座等等。这三类实践活动从内容到形式均是高校“大思政”活动的常用手段,由于组织管理各自为政,高校思政实践内容重叠、形式相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三)两者的教育载体具有共通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活动载体类型具有共同性。例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都会以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为载体;了解40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会以当地有代表性的农村、厂矿企业、城市社区为载体;开展有关道德建设、服务意识、关切民生等教育实践通常会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城乡民生问题大调研、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活动来实现。可见,高校不同类别的思政实践活动在载体上有不少的联结点,二者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要求两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呼声越来越大。
三、整合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平台的体制机制创新
立足于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要做到有效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工线思政实践资源,构建高校统一综合的思政实践育人平台,必须以“大思政”工作体系为抓手,有破有立,“破”在于打破学校思政管理体制机制壁垒;“立”在于建立高校從事“大思政”工作教师的合作交流机制[2]。同时,加强督导与管理组织工作制度建设,以实现融合共进。
(一)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组织,做好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平台的顶层设计
高校思政实践教育实际上分属两大部门管理,一个是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分属教学系统;另一个是高校各级团学部门,分属学工系统。在学校的行政设置上两者是并列平行的不同部门。工作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沟通协调,导致常常出现无法有效的协作,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针对多头管理的弊端,应在校级层面做好思政实践育人的制度体制建设。
首先,完善学校层面的领导机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校级管理体制。由校党委统筹领导,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教学工作单位拟定校级总体方案,建设综合统一的思政实践育人线上线下平台,统一规划活动目标、原则、设计流程;统一规划师资、场地、时间、资金安排等基本问题。
其次,教学与学工部门密切配合研究制定综合的思政教育教学规划,促使思政实践育人工作在行政体系和教学体系上充分融合;研究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管理相结合的实施方案,防止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脱节;综合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与学工管理实际,根据不同学院、年级、专业的不同情况,紧扣国家、省市、学校当年的宣传形势和工作重点,搭建序列化实践育人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常年一般实践活动与创新实践活动两块基本内容。
最后,由于思政实践育人工作包括组织、管理、评价、督导等多个环节,涉及多个单位,学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部)等单位紧密合作,将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与学校社团活动、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及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起来,注意将思政实践育人教育延伸到党团建设、勤工助学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中。力求在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平台之下,通过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制度设计,将现有资源进行充分的梳理与重置,相关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集中优势更多的挖掘和培育出高校思政育人的品牌和亮点。
(二)化各自为政为交流协作,做好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平台的队伍建设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这一指导思想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的着力点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思政实践育人平台的师资队伍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另一类是学生工作与学生党团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这两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有着天然的难以分割的关系。从相通性来看,两者均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者侧重于课堂理论和社会实践教学;后者则以学生日常管理和养成教育为主。两者均应以学生的思想工作动态为重点,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总目标,从不同角度和领域进行高校育人工作。从互补性来看,由于两支教师队伍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入职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使他们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且相辅相成、彼此互补。例如,思政理论课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具有较扎实的学术功底,对党和国家政策的敏锐度比较强,在指导学生进行思政实践时能提升其理论高度与深度。团学干部、学生辅导员每天与不同年级的学生打交道,从事大量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擅长组织协调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特点、喜好、背景有着深刻细致的把握,是指导学生思政实践活动不可替代的组织管理者。
如果能在学校总体思政实践育人平台之下搭建良好的合作子平台和沟通渠道,将两支队伍有效整合起来,让他们乐于分工协作,而不是各自为政,既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理论功底,又发挥团学干部、辅导员的沟通管理能力,高校育人资源整合的质量与效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以暑期大學生社会实践为例,作为共同指导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结合大政方针、时政热点设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主题,负责给予大学生理论支持、方法支持和文宣支持;辅导员和团学老师主要负责活动实施、策划、组织、衔接与监控,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暑期实践的进度。两者强强结合,既能保证思政实践活动的思想性、学术性和知识性,又不乏形式上的活泼高效、井井有条、寓教于乐。
四、整合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平台的模块建构
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成长与认知规律,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内容相匹配,在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平台的框架下,构建不同体系、不同板块、不同项目、不同主题的实践模块。为此,设计了七大板块、20个主题、49个项目[3]。其中,七大板块具体如下。
第一个板块是自我认知。培养的主题是认识自我与适应大学。项目内容包含感恩父母、老师和同学,认知大学、专业和社团。第二个板块是自我发展。培养主题是成长与规划。通过调研优秀毕业生和学长们的成功经历,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和职业成长。第三个板块是自我修养。培养主题是反躬自省、行为矫正、服务社会、职业道德。通过对照自己和他人的言行,纠正自己的不当之处,通过志愿者活动和企业职业道德状况的调研培养公德心和职业素养。第四个板块是合格公民。项目内容是做懂法、守法的好公民。要求大学生观摩案件审理、模拟法庭、拍摄法律常识案例。第五个板块是信仰信念。项目主体是了解历史、坚定信仰,走近现实、谋求复兴。带领大学生考察红色历史文化基地、调研省内改革开放创新示范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第六个板块是中国发展。项目主题是深刻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核心问题在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把握十九大报告所讲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内容包括组织学生利用暑期考察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管理和企业转型升级;针对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环境等重大民生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针对浙江省“八八战略”在基层的实施情况组织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华所知所学。第七个板块是审时度势。项目主题是“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通过文献研究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状况与“一带一路”建设情况,认识“一超多强”格局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大势,对南海问题、朝核问题及中美关系等重要问题有清楚的认知。
这七大模块还坚持了“四个结合”,即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结合、思政教学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的结合,学生自治与思政引导的结合。整合了原有的两大类思政实践活动平台,促进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提高了思政实践教育的效度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邢华平.基于“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一体化探略[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
[2]李国艳.“一体系、两平台”高职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8).
[3]尹健.“大思政”视野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思政综合实践平台与教育体系建设(项目编号:0005719A0303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煦(1976—),男,湖南湘潭人,博士,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