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影视文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影视视听手段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接收信息的方式。影视创作类课程,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新闻影视类人才的重要责任。对社会文明的引领、精神世界的塑造、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明确各门课程的思政育人方向,结合新媒体环境进行影视创作类课程的思政教育研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教育
随着电影电视的迅猛发展,影视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种声画结合的方式生动而形象,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在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人生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电影电视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的形成尤为重要。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新闻影视人才的重要责任。新闻影视人才的培养是做好党的舆论工作的基础,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精湛、艺术修养深厚的新闻影视人才,起着净化心灵、塑造灵魂、传承文化、沟通中外的重要作用,因此影视创作类课程教学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加强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研究。
一、影视创作类课程的思政育人方向
影视创作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影视创作能力,如《新闻采访与写作》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剧本创作》培养学生创作剧本、讲好故事的能力,《广告策划与制作》培养学生通过广告形式宣传产品和理念的能力,《微电影创作》培养学生创作电影短片,用影像讲故事、传递人生观念与个体体悟的能力、《电视专题与栏目策划》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电视专题片、电视栏目的形式讲述人、事、物,传递知识目标,反映现实生活等的能力。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影视创作类课程,主要在教授学生明确影视创作类型特征的基础上,完成创意与选题、拍摄与后期制作的过程。其思政育人目标,可从内容与形式两个部分入手分析。首先,形式上而言,拍摄与后期制作部分的思政育人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艺术作品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趣味的能力。而选题与创意角度的教学,则可以挖掘出更加丰富深刻的思政育人元素。
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新闻写作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应围绕着新闻写作的实事求是、公正客观、时效性、政治理念、国家形象等方面构建,因此其思政内容紧密结合其课程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为先的理想信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爱国意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以诚信、公正、客观为重点的道德素养;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学生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提高其心理承压能力。
以《剧本创作》、《微电影创作》为例,电影创作类课程由于其选题的开放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度,其育人资源则更加丰富。但是,任何一门课程的育人目标要明确,要能找到重点方向。《剧本创作》、《微电影创作》本质上来说,是通过故事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反映时代风貌,因此剧作与生活有着脱不开的联系,因此,其育人目标首先应体现在:鼓励学生从寻常巷陌发现素材,创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百姓的艺术作品,能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国家民族的赤诚,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去传播真善美的艺术审美价值观。第二,影视剧作的叙事动力是牵引观众注意力的核心,
其行动线索终究还是由人去完成。人物所处的困境、人物面对困境时所选择的处理方式、人物之间的关系,无不渗透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处理生活的智慧。其中由于选题的不同,必然会出现不同的创作内容,如表现家风、表现家庭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伦理片、表现青年人现实境遇和人生理想的青春成长片、表现邻里关系的温情題材等。因此,以《剧本创作》、《微电影创作》为例的影视创作类课程的育人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审视生活、拥抱生活、豁达生活的能力。第三,从选题来说,做什么样的选题是影视创作类课程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选题要有高度、有深度,但要便于学生操作练习。如创作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如体现民族传统家国情感的故事,这也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艺术使命感、责任感。
以《广告策划与制作》为例,不论是公益广告中的教育内容的选择,还是商业广告中的软性植入,同样可以结合课程特色进行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如《广告策划与制作》课程中的商业广告,即便是为企业和商品做宣传,但创作者选择的创意切入角度,挖掘的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理念,实则可以起到宣传民族品牌的价值。公益广告有针砭时弊、引领新风、疏导人心的作用,它面向广大社会公众,进行委婉的、善意的规劝和引导,以期能够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便于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运转,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影视广告创作类课程以传播文明风尚、养成文明新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为思政重点。
综上所述,影视创作类课程的思政育人方向应紧紧围绕着创作中的创意与选题问题,结合课程特色,找准方向,找好切入点,实现无缝衔接,总体可概括为艺术使命感和责任感、感悟人生传递真善美、坚定政治立场和树立理想信念、传承民族文化和挖掘民族精神等几个主要方面。此外,影视创作类课程大多为团队合作,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在实践活动和任务完成中实现对学生综合思政的培养,如学生的团结意识、集体观念、时间观念、责任到人的担当意识等。
二、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创作类课程的育人新思路
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是通过数字技术,利用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式。当下大学生使用电脑、手机的频率较高、时间较长,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和传播媒介获得更加即时、开放、融合的海量信息,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课程育人,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与思政育人的联结点,可为课程思政提供新思路。
(一)課堂思政中新媒体手段的运用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展开教学。影视创作类课程学生头脑灵活、视野开阔、关注新鲜事,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与社会热点对接、查看微博热点话题,利用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考虑学生的关注热点,选择鲜活生动的案例、具有高话题度、讨论度的可与课堂内容相对接的素材。如新闻创作类课程可选择当下热点事件。影视剧作类课程可选择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视频素材拓展课程思政资源。
(二)课程实践活动中新媒体手段的运用
影视创作类课程大多需要进行实验课程的训练和实践活动的课外拓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展开思政教育。首先,就创作选题而言,教师可选择热点事件、现实人物、民生日常作为课程训练的命题,一方面训练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创作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去重新认识人与事,感悟人生,从而实现育人目标。如课堂实验项目可以对接网络热点,时事新闻,新闻稿写作的内容就可与其对接。影视剧作类课程的训练项目可表现网络、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讨论的主题、推崇的社会正能量人物,通过作品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此外,实践活动的成果可通过新媒体媒介进行传播,发起社区互动、贴吧讨论等,在实践交流中获得评价反馈,从而让学生再审视和思考。
(三)建立影视创作类课程新媒体思政教育平台
高校应注意培养影视创作类课程学生的媒介素养,要能通过一定的媒介途径建立起学生独立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繁杂的媒介信息中学会辨别、评估、整合、表达信息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具有思辨性、质疑性、思考性。影视创作类课程,更要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并鼓励学生将这种能力运用表达出来,创作出符合社会主旋律的正能量的作品。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的授课教师,要研究新媒体发展趋势下该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规律,建立影视创作类课程新媒体思政教育的阵地,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慕课平台等建立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库,分享社会新闻、名人案例、政策文件等资料,为影视创作类课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开设网络论坛,进行信息集散,搜集民间创作素材。多积累反映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素材,反映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爱岗敬业的正能量的故事原型,反映社会文明新风的社会现象。当然,在使用新媒体手段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网络使用中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影视文化中不健康的部分对学生可能会产生的消极影响。
影视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借助媒介来传播信息,从创意与选题到作品成片分享,都与新媒体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影视创作者,既要能在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去伪存真,提高媒介素养,又要能利用影视的手段传播真善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们在平凡生活中看到希望与向上的力量。因此,影视创作类课程的思政教育既要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隐性介入思政育人资源,又要注意到影视类课程与新媒体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网络与手机、电脑的使用过程中本身也蕴含着较广的育人资源,对学生综合思政素养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影视创作类课程就是要能够为社会培养有政治立场坚定、有艺术使命感和责任感、有道德原则和底线的影视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