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部分,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可成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剖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缺席”现象存在的原因,并探讨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相应措施,并对具体培养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思辨能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
一、引言
当前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经济的腾飞,而是为了实现更深层意义的中国梦。大学英语教学在当前形势下逐步摆脱工具性的社会需求定位,成为国家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培养具有良好思辨素养的英语学习者已成为国家外语战略、文化发展和民族自信提升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现阶段,英语学习者的“思辨缺席”现象成为我国外语教育中较为突出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呈现出一种割裂的态势,从而导致教学中追求片面的工具化功能,忽视了高层思维能力和外语教学的社会功能。
二、思辨素养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思辨素养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历史课题、文化课题,更是一个中国外语教育的战略问题。
起初,国人学英语所承载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人学习英语的主要使命是为了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英语教育的思辨素养是我国发展历史的长河中的特定阶段所面临的课题,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英语教育是中国文化与以英美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进行交流时的重要工具,如何批判地看待这些文化的影响力是语言教育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我国的英语教育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以英语为二语习得群体。英语学习者的规模、英语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直接关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因此,重视英语学习者思辨素养的培养是国家整体外语教育发展的战略考量之一。
三、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思辨缺席”现象
思辨缺席是针对我国外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提出来的。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大师黄源深教授在其1998年的《思辨缺席》一文中描述了大学英语教育中所出现的“思辨缺席”现象。黄深源教授将这种因缺少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现象称为“思辨的缺席”。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我国外语教育思辨素养培养的严重不足。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方面,我国往往侧重语言知识的夯实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学生在逻辑思维和条理性方面较差,缺乏较强的思辨能力,表现出思辨缺席症和智力不足等现象。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辨能力已成为英语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更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之一。
四、大学英语教育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思辨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如果学生缺乏思辨意识、思辨能力、和思辨素养,那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将是无缘之水和无本之木。那么,如何培養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将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教学目标应与时俱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指出,教学目标由学生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学科本身发展三个方面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目标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等之间的联系。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过分强调某一因素都是不正确的,必然会顾此失彼,导致英语教育中所呈现出一种割裂的态势,必然造成学生的学习脱离现实。学习目标以应试为导向,学习方法机械,更无法提高思辨素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的要求,即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突破原有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授方式和以“应试”为目标中心的课堂教学很难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了解决学生“思辨缺席症”问题,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首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教育部门应将思辨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教师可根据所授课程的具体特点,设计课堂活动和训练形式。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提问与相互辩驳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而不是填鸭式的知识传授。例如,教师设计师生问答和简短讨论,引导学生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展开思辨。或者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他们课上发言,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接受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教师通过讨论和辩论的形式组织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强调:“无论是什么课程,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授课,检验一门课程成功与否的重要的标准应该是看它是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改变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建立形成性评估机制
一般说来,考试是指挥棒,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要想让学生重视思辨能力,并有意识地去提高这一能力,就应该将思辨能力考查纳入课程考试中来,在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引入形成性评估机制,即除了传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或小组演示、个人或小组调研项目等多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练习与测试的形式。当然,不论以何种形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考查,教师在关注语言质量的同时都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在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赋予后者同样高甚至更高的分值。
(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CBI,即“内容依托”的教学模式的指导,将学生所学的目标语视为工具,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把语言技能的训练融入到知识学习过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把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且还能学到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素养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将语言技能训练、知识习得和思辨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五、组织教师参加系列思辨能力培训
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思辨者。教师必须清楚什么是思辨能力?哪些思维品质和认知技能构成了思辨能力的核心?如何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如何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思辨能力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和相应的情感素质?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如何评测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这些方面,英语教师普遍准备不足。为此,当前大学英语教师发展规划必须重点推进思辨能力教学策略系列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第一,邀请有关专家举办系列讲座,普及有关思辨能力教学的基本知识与操作策略;或邀请有关专家与教师组成研修小组,就思辨能力教学策略与方法分专题进行深入研讨与经验分享。
第二,选择有代表性的课程和教师开展课堂行动研究,有计划地尝试引入思辨能力教学策略和方法,改进现行教学规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第三,搭建思辨能力教学资源在线共享平台,提供优秀教学案例录像、优秀教学大纲和教案、相关研究成果、国内外教学经验等资料供教师阅读和下载,建立教师在线讨论社区,开通专家在线咨询。
六、结语
随着全球化,特别是数字时代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以及国际间日益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内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主题之一必将是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思辨能力培养。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各高校必须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导向,正视现实存在的学生“思辨缺席”问题,着力推进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发展等方面的改革,以滿足国家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参考资料:
[1]阮全友.学习共同体视角下英语学习者思辨素养发展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5.
[2]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中国外语,2010(1):14-15.
[3]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
[4]常俊跃,刘晓蕖,邓耀臣.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对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外语,2009(3):40-53.
[5]张啸.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6]胡文仲.对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回顾和再思考[J].外语界,2008(5):18-23.
[7]Chesters S. D.The Socratic classroom:Reflective thinking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quiry[M].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2012.
[8]Dozier C.,Johnston P.H.&Rogers R.Critical Literacy/Critical Teaching:Tools for Preparing Responsive Teachers[M].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