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全社会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呼声中,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运而生。辅导员的发展历程、角色演变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视,使得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必然,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
当前的高校学生因为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而引发了很多极端事件因此,辅导员应高度关注该现象,全面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实际情况可知,高校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致包括:入学适应、考试焦虑、上网成瘾、社交障碍、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问题、抑郁等在。鉴于此,有必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者和鉴别者
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为了更加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辅导员必须本着客观性、发展性、系统性原则给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为此,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此项工作:一是根据入学时学生填写的个人资料,了解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学业状况、成长经历、社会关系、既往病史等。二是辅导员可以通过聊天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价值观、人生观。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沟通者和协调者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工作者,与学生接触广泛,具备宣传教育的条件。辅导员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整合多种教育资源,争取校内外多种方式,为此要做到:第一,重视社会教育的强化作用。辅导员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努力增强同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络。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大学生们走近社会、走进社会、拓展视野。第二,发挥家庭教育的主推作用,通过与学生家庭联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辅导员要多渠道、多层次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共同跟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者和维护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团体辅导的运用,为此辅导员要了解团体辅导的知识和方法,掌握团体辅导的运用。[1]著名心理学教授樊富珉认为,对于那些有着相似心理困扰的人,团体辅导在认知上可以相互启发,情感上可以相互理解,有助于人们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而且也更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式。针对不同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及问题,如大一阶段普遍存在的陌生环境适应不良、与新同学相处不佳的问题,大二阶段人际关系、男女恋爱的问题,大三阶段是继续深造、还是择业就业的双驱选择矛盾问题,大四阶段实习实践的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优势
(一)沟通优势
对于背井离乡独自生活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愿意主动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同年龄相近的“知心朋友”诉说并寻求支持。当下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由留校的优秀本科生或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担任,他们大多与在校大学生年龄相近,接触较多,能够对于在校大学生内心情感产生共鸣。
(二)资源优势
为了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2]因此,需要依靠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中的实践教育来实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而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成为了创造学生学习和生活实践教育基地的主力军。辅导员能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促使在校大学生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这种集体氛围,强化自我认同感,提高自我归属感,进而健全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辅导员能够合理利用职业上的优势,为学生组织并创造适合学生的、学生感兴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全国高校大学生在在多样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三)整合优势
辅导员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处于一个关键的地位,辅导员能够整合三者之间的有利条件,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可以第一时间汇总有关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和活动方案的制定。[3]学生骨干作为学生与辅导员沟通的使者,因此在一定层次上辅导员能够通过学生骨干了解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因人施教。而在另一方面,辅导员通过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生整体状况,促使有关部门根据辅导员日常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开展多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
(一)契合学生的个体特征合理开展分层次教育
第一,对症治疗,让学生心理问题大幅减少。对于已存在心理障碍或者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应当和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合作,及时和学生父母进行沟通,关心这些学生平常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在治疗之后,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恢复情况,归纳总结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防止类似问题的产生。
第二,开展好心理问题防范工作。为防止学生因学业、情感等因素产生潜在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当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为学生提出科学的建议,帮助学生缓解不良情绪与状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
第三,巩固教育成果,提升心理素质。辅导员可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相互配合,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到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心理素养,进而深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从根源上避免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
(二)协助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辅导员应当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维持情况,遵照“点和面”有机组合的准则,对学生加以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帮助学生排解各种不良情绪。对于大部分学生,辅导员可运用“面教育”的方法,重视教育的体系性,进而确保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
作用打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4]比如,组织读书会、朗诵活动等让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让情感得到熏陶的活动,组织运动会等让学生放松身心,舒缓压力,排解不良情绪的活动。这些集体活动能使学生展现个人风采,提升社交水平,提升自信。
(四)注重提升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切实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高校管理部门应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具体实践中,各院校应当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辅导员组织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培养辅导员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培训中,运用案例分析、典型示范、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训练,让辅导员掌握主要技能。此外,辅导员自身在日常工作中,也要有意识地总结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并在心理健康教育交流会上与其他辅导员分享。
总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辅导员担负着至关重要的职责。为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基于现实状况,把控重点,明确主次,运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以此为基础进行针对性的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疏导等工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旭,才忠喜,李忠新.辅导员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探索[J].心理素养,2019(1).
[2]唐宁.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醫药学院学报,2019(2).
[3]邓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困境及应对[J].智库时代,2019(01).
[4]姚本先,杜松涛.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