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关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672
褚峰熠 赵书韫

  摘 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主席的论断揭示了教育的重要地位,也显示出教师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师,始终是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群体。在2015年6月下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背景下,乡村教师越来越多地走入研究者的视野。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政策颁布后对围绕此政策研究的成果,形成一篇文献综述。

  关键词: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研究

  一、前言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仅使得乡村资本的弱化从而加剧了乡村教育的落后,更使得乡村教师整体处于弱势地位。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得提高乡村教师地位、拓展乡村教师渠道等变得尤为重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下简称“支持计划”)把教师作为重要入口,以支持“乡村教师”为核心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此政策的推行使得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一群体,围绕此政策所作的研究也如雨后般春笋涌现。本文从政策研究对象、政策文本及价值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和评估三个角度对围绕此政策的研究进行梳理、概括和评析。

  二、政策研究对象

  围绕着支持计划,研究者们专注于乡村教师这一群体,对乡村教师的生存现状、专业成长、主观感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张晓文、张旭(2018)基于支持计划的八大举措,在对东、中、西部8省11县(市、区) 220所乡村学校的3 200名乡村教师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了乡村教师道德水平、生活待遇、荣誉素质等具体方面的生存状态,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对策。孙新、隋志勇(2018)认为《支持计划》中提出的“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是解决乡村地区教育薄弱的一个重要国家行动,并就此探讨了乡村教师的培养理念、培养理念、师资来源、素质规格,最后指出乡村教师留得住的关键是提升待遇。练清华(2018)以最基层的教师培训机构——县级教师进修院校为主体,阐述了县级教师进修院校在乡村教师教育中的地位、职能,对县级教师进修院校在乡村教师中职能的发挥与运用作了详细阐述。刘星(2018)和席梅红(2018)都关注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刘星指出乡村教师的根本属性是乡村性、乡土性,从制度支持、文化融合、生命关怀、精神自恰四个方面提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席梅红则从教育管理者和乡村教师之间的关心现状的伦理学角度,分析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困境,这种关心关系影响着乡村教师自身的内涵发展和专业发展活力,希冀通过改善关心关系,真正发展出符合乡村教师实际需求的政策,以提高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王中华(2018)关注乡村教师的婚恋问题,认为解决乡村教师的婚恋问题有利于乡村教师的队伍和建设、乡村教师个体的事业发展以及落实乡村教育事业,并从政策层面、学校层面、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提出解决婚恋问题的对策。刘娟(2018)对12个省31个县(区)的教师、教育局及学校进行问卷调研、访谈,同时借助SPSS22进行量化,分析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并从物质获得、精神获得和自身职业认同三个角度提出了提升乡村教师获得感的相应对策。

  三、政策文本及价值分析

  作为振兴中国基层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支持计划》政策文本受到研究者们的探究,围绕着政策的设计、内涵与价值,研究者们作出很多具有贡献意义的研究。吴会会(2018)对《支持计划》进行解构,从“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这“三流耦合”的动态嵌套的角度分析了政策制定的过程,也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决策场域下政策制定的路径和机制问题,明晰了中国决策机制下共识形成中的政策形成网络。李赐平、肖加琳(2018)基于《支持计划》对“拓宽乡村教师来源”的明确规定,指出了硕士层次小学教师引入乡村教师的现实价值,辨析了乡村教师与硕士层次小学教师的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教师自身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以曹惠如(2018)为代表的研究者从政策背景和理论依据对政策作出了详细解读,并通过对政策的构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思考,提出了诸如政策的实施对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与财政支付能力提出极大的挑战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张晓文、张旭(2017)和刘胡权(2017)都以全国32个省级单位颁布的《支持计划》为文本分析起点。张晓文、张旭通过寻找32份《支持计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了方案中的重要措施,深刻反思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刘胡权则依据国家和地方《支持计划》,梳理出各地乡村教师发展的困境,因地制宜提出解决对策,并总结出地方《支持计划》的整体特点,在思考乡村教师“留得住、下得去、教得好”以及《支持计划》“行得通”的问题下,提出使得政策明确具体化的建议。李祥、任胜洪(2017)选择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民族八省区《支持计划》的内容分析,从政策环境、政策内容、政策主体三个方面对解析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自身特性,为政策的因地制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李昌庆(2018)从发表文献数量和质量的角度以量化和可视化的科学方法分析了自《支持计划》颁布以来研究对象从城镇教师到乡村教师的转向,并概述了文献来源、研究层次等方面的研究图景。

  四、政策执行的影响和评估

  围绕《支持计划》的执行情况,研究者们对其产生的影响和现状进行了大量研究。根据计划目标,政策落实分成“两步走”:2015-2017年,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至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由于各地发展程度和教育环境迥异,通过对研究不同地区的文献的分析,能够对计划实行中期的影响和现状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针对乡村教师招不满、留不住的问题,付卫东、范先佐(2018)总结了《支持计划》在拓宽教师渠道上的成效,如湖北省提出“退一补一”政策、乡村学校新进教师落实“国标、省考、县管、校用”制度,按照“总量平衡、退一补一”原则,实行乡村教师省级统筹;四川省采取争取扩大“特岗计划”教师招聘规模、加大省属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力度。但马晓媛、伊丽娜(2018)指出,目前我国还未制订完善的“新教师留任支持计划”,新教师到岗后往往得不到后续的有力支持,渠道虽有拓宽,但改善力度受制。李祥,任胜洪(2018)认为,只有教师待遇得到改善,提升教师水平、改善乡村教育才有物质保障。在民族地区考察时,李祥、任胜洪将改善举措总结为教师工资和住房优待,如广西积极引导民间基金,开展乡村教师救助工作;改善教师住房——教师公租房、保障性住房、周转宿舍等。这切合计划中对教师补助待遇和住房需求的关怀,但现实中还存在工资不高、补助拖延的情况。

  在对乡村教师的职称、编制的研究中,付卫东、范先佐在12个县(区)调研发现,高级职称短缺形成困扰,部分地区职称评选政策未向乡村地区倾斜,甚至有未设正高级职称的情况。编制问题上,刘善槐(2016)指出我国农村教师编制面临着分布结构、供给结构和功能结构等多重矛盾,严重阻碍农村教师教育的发展。马媛媛(2018)提出要使农村教师编制结构合理优化,政府可以购买部分社会服务,让农村更多的教师获得编制。这些研究均反映计划“有心”但落实暂时“乏力”的现况。

  在培训方式上,王佳璐、黄靖婷、张媛颖、刘澍心(2018)对198篇相关文献作了整理,各省普遍关注乡村教师的培训并制定出相应计划。如设置教师培训机构、给予教师参加国培和省培的机会、提供名师教育帮扶。但张嫚嫚、魏春梅(2018)认为《支持计划》中提升教师能力的举措较为单一,目的也不明确;缺乏激励机制,针对性较弱。现实是培训资源整合不足,能力提升较依赖于教师主观能动性。

  针对教师荣誉制度,多地对从教10年、20年和30年的乡村教师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表彰。据马媛媛统计,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教师给予表彰这些办法基本没有具体化,辽宁、吉林、安徽、山西、广西、甘肃、四川、贵州、重庆等地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她认为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增强荣誉感和职业认同,需要更成熟、完善的政策。

  五、总结

  随着国家对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的关注,围绕着《支持计划》研究政策对象、政策文本和政策效果的文献层出不穷。总体而言,对乡村教师这一具体对象的研究较多,乡村教师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和专业成长在研究者的调研和实地访谈中得到较大程度的全面解析;在《支持计划》自2015年进行到2018年这一关键节点之时,有较多的研究者对各地政策的实施效果作出比较客观的评析,并对政策的实际作为及需调整的方面提出中肯的建议;研究者们将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科学的方法对政策文本、研究对象、政策效果作出分析。但仍有不足之处。首先,对政策文本的解释大多以文本的实施条例为出发点,以文本本身为落脚点,从深层次的价值内涵和理论解释少之又少。其次,地域研究分布不均衡。对中西部特别是广西、甘肃等地关注较多,对东北落后地区关注较少。第三,虽然有量化分析的方法,但未控制变量分析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因素。因此,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支持计划》实施成果作出评析,并与其他地区的研究作对比,总结出国家的《支持计划》的共性,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为今后各省市推进乡村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赐平,肖加琳.硕士层次小学教师引入乡村教师队伍的价值辨析——基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8(03).

  [2]吴会会.动态嵌套的“三流耦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 》制定过程透视[J].教师教育研究.2018(04).

  [3]曹惠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 政策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8.

  [4]刘胡权.论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政策实践——基于32個省级单位《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文本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01).

  [5]付卫东、范先佐.“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基于中西部6省12县(区)120余所农村中小学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1).

  [6]马晓媛、伊丽娜.乡村教师生存境遇及改善策略——基于31个省(区、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生活待遇文本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2).

  [7]刘善槐.我国农村教师编制结构优化研究[J].教育研究.2016(04).

  [8]张嫚嫚、魏春梅.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6(05).

  [9]王佳璐,黄靖婷,张媛颖,刘澍心.关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文献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0).

  [10]李祥、任胜洪.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问题的——基于民族八省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文本分析的视角[J]. 中小学教育培训.2017.(0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