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是提升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终极目的就是使学生学好。在教学中要能使学生学习效率高,学习内容理解透彻,使学生乐学、爱学。相应的,要探究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学习效率;教学目标
教是为学而存在的,效率、结果和体验是衡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要素,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把有效教学规定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的教;二是增进学习结果,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的教;三是提升学习体验,让学生爱学、乐学的教。对应地,我们把有效教学的策略也分为三大类。
第一,化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
1.化抽象为形象策略。首先,语言表达要形象化。运用具体的大家熟知的浅显的语语言代替抽象、深奥的教学语言,能够将抽象的概念、理论转化成学生熟知的易于理解的生活事物,使学生的脑海中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其次,图像的形象化。图像包括图片、图表、草图、简笔画、摄影、幻灯、视频等。在无法借助实物的情况下,图像直观是实现形象化的最主要途径。它可以把题目中描述内容信息、阐述的逻辑,具体、直观、生动的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理解题目奠定基础。再次,动作的直观化。动作直观在数学中指演示直观。实践证明,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生来说,生动、直观的模拟性操作,最易触及他们的思维世界,有助于学生更积极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题目。
2.化理论为实践策略。理论知识来自实践经验,但又高于实践经验,学起来难度自然就大,所以,教学时应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生通过实践活动和操作进行学习掌握理论知识。通过行之有效的活动,可使繁杂的知识简单化,降低认知难度,做到化难为易。
3.化未知为已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或者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新知,或者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策略。
首先要找准旧知。课堂引入复习要有针对性,要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找到最直接的旧知。复习旧知,要抓得准,引得妙,旧知过渡到新知直接自然,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其次温故是为了知新。导入新课复习旧知,不能机械地重复,要从不同角度,增添一些新的“信息”或“问题”,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一堂课,如果只复习旧知,不教学新的知识,就不是有意义学习;如果一节课全部是教学新的知识,而且不是从学习已有知识中引出新的知识,学生便不易接受,很难进行有意义学习,就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把复习已有知识和教学新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4.化复杂为简单。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教师把教科书钻得深、悟的透彻,才能讲解简单明了、精准到位。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知时;要语不繁,达意则灵。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绝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第二,增进学习结果,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
没有教师的教,学生也可能学懂,但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懂得不深、不透,没有真正领会知识深刻内涵和内在本质。教师怎么教有助于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具体的策略有很多,但这些策略一定有其共同的特点和秘诀:化浅为深。即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上,而是要深入到知识的内核中去,理清其来龙去脉,把知识学深学透。
1.由结论到过程。要展示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求教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2.由知识到问题。 把知识创设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并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研讨,就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深学透。当然,问题要设计得有价值、有挑战性、有新颖性,使其能够有效引领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3.由已知到未知。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从熟悉的地方引到场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让学生处在未知与已知的边缘状态,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4.由“共性、封闭” 到“个性、开放”。 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提倡和强调学生对题目的多角度解读、对问题的多种解答和对情景生活的多种体验感悟。多样化和个性激活了课堂、激活了思维,有助于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出个性来。
5.由传承接受到创新质疑。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创新和质疑;这样的学习才会学得深学得透。
6.由依赖性的学到独立性的学。知识是学会而不是教會的;能力是“做会”而不是“讲会”的。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独立性培养要求: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创造;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讨论、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把握、实现;给学生一次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真正学得会,学得深、学得透。
7.由教知识内容到教思维方法。学习即思维,教师要呈现结论产生与形成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如数学中的公式是怎样被提出来的,又是怎样加以验证的。这些在教科书中往往不容易直接看到,但它们常常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典范,是学生最需吸收的精神养料。
8.由传话到对话讨论。 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促使知识增值,活跃师生思维。
第三,提升学习体验,让学生爱学乐学。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让学生越学越爱学、越乐学的教学。但这些策略有其共同的特点和秘诀:富有情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发现的幸福。这也是有效教学的动力源泉。
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上课应全身心投入课堂,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整个心灵都融入教科书、融入课堂之中,激扬时亢奋动情,悲壮时沉郁顿挫,温婉时细雨霏霏,牵动学生情思,点燃学生心灵之火,引发学生感情共鸣,整个身心带入教学情景中;挖掘学科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在课堂上要豪不吝音、真诚地表扬学生。用多种激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善思、会问、敢辩;构建民主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即接纳学生、重视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让学生有安全感等四个方面。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学好,有效教学的策略,一定会是提升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