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严格规范我们的行为,传教和讲道,并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是文化的播种者,是学生的向导,一名大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正确的道德,认真教学,愿意奉献,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接班人。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师;师德
要在当今时代做一个胜任社会使命的好老师,想要给提供给学生一碗水,那么老师只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它应该是一潭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有丰厚的精神食粮,这意味着不仅要在知识水平上教授学生的技能,在生活层面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也是必要的。
关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政策,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教育者成为道德和知识分子,全方位健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和继承人[1]。” 教师的道德观是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它是教师道德思想的自我反映,也是教师对教师的道德期望和要求。
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能量的地方,是一个培养智慧的地方,一个生活进步的地方。在这个群英汇集的地方,除了知识的汲取外,学生更希望获得的是能力提升和境界的升华,这要求负责教学和教育的大学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渊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一般的社会常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知识,并尽可能的帮助和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重视师德教育的建设,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
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在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师德建设要求大学教师要有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务实上进的求真思想,爱岗敬业的道德修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崇高的职业追求和职业道德,专业的教学技能和研究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都是缺一不可的。教学技能的形成不是短期内的成果,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授课实践中不断的求新探索,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大学教育,心理学,大学政策法规等相关理论,创新教育理念,提高科研能力。大学是培养社会建设者的摇篮,它培养年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意识。因此作为大学教师要重视师德教育的建设,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努力为国家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二、正确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交流和情感的连通
爱岗敬业是教师的基本工作素养,体现教师的职业使命感。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是评判一位高教教师的标准。如果教师只是为了工作而教书,敷衍了事,应付教学,不心系科研,精力分散,那么这样的教师必然会被社会淘汰。教学是教学和学习的补充。既要有老师的“教”,又要有学生的“学”,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全面整体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要正确引导学生,探索学生的潜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全面,健康的发展。
大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概念。除了教学工作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尤为重要,沟通是心灵的互动,知识的交流,情感的连通,师生沟通的互动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我坚信用“爱”和“心”去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有效的知识互通和情感沟通,改变真心,形成“教学”与“学习”之间的互动,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引导与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国家力量的表现,教育应该是一种创新教育。高等学校也应该是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利环境的摇篮。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建立和营造有益于创新能力成长的结构机制和创新的氛围等多方面。教师不应单单像从前那样扮演向学生传授现有知识、技术和方法应用的角色,更应该结合当下现实情况,引导与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探索创新的征程上,真理是我们要追寻的目标。不断创新,执着于真理,可以对现实求真,对相应的社会观点做出合理的评判,追本溯源,不断完善。真理的前提和完整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彼此相伴的[2]。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是无法避免的,这要求教师要好好思考和引导学生。
四、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师表
当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时,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作为人的真理。俗语有道:“正人必先正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每一个的行为,不论是好的坏的,学生都是观察者,好的行为,学生会为之欣喜,崇拜亦或是模仿;换而言之,你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不良或不雅的行为举止,甚至极其微小的言行,学生也会感到惊讶,甚至失望,也可能直接影响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严和威望[3]。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持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完善自身综合素质,转变教学观念,这样才能教好学生。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在改革的新局面新时期,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重视学习,都应是每位教师要认清的现实。教师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研究教材内容,学习学生,反思自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五、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要严慈相济
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必须坚持,特别是安排,检查和实施。我们分配给学生的任务应该经常受到监督、检查和执行,直到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事实上,老师们重视课堂工作,学生也会同样重视起来。老师对他们严格要求,他们也去会遵守。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都是基于对学生的热爱。因为有了爱才可以真诚地相见,甚至达到心灵的交流。这样,教师的表扬就会被学生会视为鼓励;教师的批评就会被学生会视为爱;教师的工作将、轻松地得到学生的支持,教育的预期结果将会实现。所以,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无私、坦率的爱,让师生心理相同相处和谐。对学生的热爱不仅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4]。我们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行为,还要给予学生真诚的爱。任何时候都必须是“严”与“慈”的结合。“严格”和“慈爱”是共生的,慈既是爱,爱是严的基础,有了爱心,严才会有效果。严是爱的提升,只有在爱的前提下从严治理,才会被他们理解和接受,才能使他们自觉地遵守[5]。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学历、专业水平有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不但要求高校教師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持续学习科学技能,遵循教育法律法规,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直面挑战,跟上教学教改的步伐。 要吃透教材,吃透大纲,吃透学情,遵从从师标准,树立正确的充实态度,在行业中不断充实自我,展现才能,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培养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韦冬雪.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金生鈜.教育研究为何要追求真理[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8(05):47-52
[3]高玉千,胡渝,吴坤,张世敏,徐淑霞.师德建设应当“以身作则,行胜于言”[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25-26
[4]王俞巧.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尚情操[J].软件(教育现代化), 2013.5
[5]庞家英.关爱学生如何做到“严慈相济”[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S1):226-2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