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新形势下构建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808
李超?梁润雅?刘海英

  摘 要:在新形势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空前的就业压力仍然存在,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就业指导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如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人员配备不足、服务观念滞后、就业指导服务形式以及内容创新性不够等。为此,文章从完善工作机制、优化队伍建设、强化就业指导职能、建立就业保障机制、搭建服务平台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和诸多高校高度关注的问题。科学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可以有效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求职择业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高校作为就业指导服务的直接参与者,必须尽快找出自身对于就业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改革过去陈旧过时的内容和模式,更好的构建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高校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就业提供制度及服务保障。

  一、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人员配备不足

  按照高校就业体制改革的要求,当前各高校基本上都设立了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但由于部分学校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就业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工作,所以就业部门的人员配备不到位。其实,就业指导服务并不仅是一项行政工作,而是管理、服务、指导、研究、教育多位一体的系统性工作,仅由三五个人承担这样复杂的工作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虽然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大都要接受过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培训,但在承担大量事务性工作的情况下很难抽出精力从事有关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据统计,目前全国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相差悬殊,绝大多数在1∶500以上。

  (二)就业指导服务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由于从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人员存在“专业人士不专业”的问题,虽然进行了就业体制改革,但人员配备基本未变,所以部分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还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时代和市场需求,认识就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发展方向,创新工作思路将成为这部分工作人员首先面对的问题。此外,在现存的行政领导体制也容易导致只指导不服务、只有政策没有落实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很多高校中普遍存在。

  (三)就業指导服务体系缺少全程化指导功能

  由于就业工作和相应的问题只有在学生毕业的时候才能凸显出来,所以很容易形成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只是针对毕业生的误区。这种认识误区的出现是由于对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功能认识不足,忽视了其所应承担的教育功能。进而导致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开展工作,缺乏对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使得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无法充分实现其教育功能和丰富其体系内涵。

  (四)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信息平台的建设不够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同样需要发挥有效信息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工作中普遍的做法是向学生提供就业政策信息和企业信息,向企业推荐学生信息。虽然这种做法并无不妥,但在长期工作中容易出现信息面狭隘和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的问题。就业工作的低信息化不仅造成大量信息丢失,使毕业生错失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成本,而且信息的单向传递无法满足多方主体的

  需求。

  (五)就业指导服务形式和内容缺少创新

  当前就业指导服务形式主要有开展职业测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设就业咨询热线电话、开通就业信息网和微信公众号等,虽然形式多样,但大部分形式都是通过网络开展,而面对面一对一交流很少。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了就业指导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就业指导服务的范围狭窄,方法和手段陈旧,缺乏创新性。

  二、解决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针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进行完善。

  (一)加强就业指导专业化队伍建设

  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的不低于1:500的比例配置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师生比,保证就业指导人员的数量。在此前提下,可根据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需要,对工作职能进行细分,按照不同方向来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的培养也需要大量投入,需要掌握各个专业和学科的就业形势、了解各个行业的发展动态。所以,从事就业指导服务的教师不仅应当是就业工作中的专家,还应当成为各个专业的专家。

  (二)与时俱进,更新就业指导服务理念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服务理念。在传统观念中,高校就业指导就是组织招聘会、联系用人单位、安排校友讲座、宣传就业政策和办理就业手续,而缺乏对大学生就业理念的指导。就业指导不仅是为毕业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更是通过就业指导,让毕业生认识自己,促进毕业生的自我完善、健康成长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加强就业指导理论研究。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新技术加速了大学生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改变了原有的交流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新技术不断出现,职业更迭更是频繁,高校就业指导面临着新的形势。因此,要不断加强对新问题、新困难、新机遇的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业工作实践,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方法与策略。就业指导是就业育人的核心,在今天就业市场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如果用老路子开展工作,不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和学生的步伐,反而会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收到意与愿违的效果。要不断研究新形势、新政策,挑战新任务,动态更新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使原有的就业指导课程、指导教师队伍、职业生涯规划焕发新颜。

  (三)打造、完善就业服务与管理的互联网平台

  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受到肯定的,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完善了各类就业指导版块、充实了丰富的信息内容、链接了有价值并被认可的网站,电话、QQ、在线留言、论坛一应俱全。但这还是不够的,在网络移动终端普及,大学校园“无人不网”、“无日不网”的现状下,打造、完善就业服务与管理的平台,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断更新、完善现有就业网络平台,这是互联网就业平台的基础工程。对平台框架体系、版块、内容、界面、存储、访问方式客观合理设置。要不断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结合自身院校实际,做出成效、做出特色。保持网站与国家政策、学校制度和学生客观条件的统一,与日常开展的就业指导行为的统一,使网站成为对外宣传、介绍的形象窗口,对外交流的媒介。二是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做到就业指导服务的全面覆盖。高校青年学生是新媒体、新技术的拥护者,应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在学生中普及的优势,实时、动态推送就业服务信息到学生手中。要充分利用博客、微信、网络视频等IT媒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实时就业指导服务。

  (四)建立院、系、专业三级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

  就业指导服务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是需要学校全员参与、上下合一才能完成的工作。高校应从国家就业总方向上进行指引,宣传就业方针、解读就业政策,从宏观层面部署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系级结合实际,传达、执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安排。从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级别体系看,大部分院校的工作传达到系里,由专职人员(辅导员、年级主任)来统一组织。由于每个系里的专业方向不同,这些专职人员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就不能够深入开展,日常工作变成了简单的上传下达,也不能做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要使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与学生紧密贴合,既在宏观策略上与国家整体指导思想保持一致,又能依据专业特性、学情特点开展具体工作,就需要在专业级别上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才是做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以人为本”。专业一级的就业指导服务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指导教师熟悉专业领域,清楚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学生综合素质,明白需方用人要求,知晓供方努力方向,还能对海量的就业指导信息进行分类、筛选,有选择性地推送给学生,在就业指导服务中做到优质、高效。

  (五)加强互聯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工作

  意识决定行为,就业观念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成功与否。如今的大学生是与中国的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思想、行为、意识里融入更多互联网思维和习惯。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教育大学生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就业不要盯着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投身到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作中去。二要改变就业“等靠要”的观念,主动出击,参与人才市场竞争。三要教育大学生认识自身,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白就业,强化就业诚信,避免就业后的短期离职、跳槽行为。四要教育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面对互联网产业大潮,发现机会、抓住机遇,敢于实践、敢于创业。五是要教育大学生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建设,要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增强自身素质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1]程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载于《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4期,第78-79页.

  [2]武兵:《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危机原因与对策分析》,载于《农业与技术》,2010年第1期,第186-189页.

  [3]杨武成、栾述文、李宝玺:《全程化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与实践》,载于《教育与职业》,2011 年第 11 期,第87-89 页.

  [4]贾杏:《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新举措》,载于《综合素质》,2015年第7期,第102-104页.

  [5]胡秀俊、于建波:《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载于《职业指导》,2015年第12期,第69-71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