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主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政教育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729
李苗苗

  摘 要:主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情况关系着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者对主体性原则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纵观全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对主体性原则在我国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运用中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现实性与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只有通过高校、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多方协作,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主体性原则得到更好的运用。

  关键词:主体性原则;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对策

  灌输式、填鸭式的思政教育模式,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无形之中限制了受教育者的发展。受教育者被教育者狭小的教学格局所牵制,没有自己的思想,无法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受教育者安于现状,消极适应身边的环境。现阶段,主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状况活跃在教育者视线当中,研究这一课题既是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思政教育适应现代教育理论的必然要求。

  一、主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政教育运用中的问题

  “主体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1]现如今主体性原则逐渐受到高校思政教育者的青睐,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已经形成一种趋势,主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政教育运用过程中获得了不少好评,但纵观全局难免有一些瑕疵和不足。

  (一)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不明显

  高校思政教育者是高校受教育者思政教育学习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他们所教授的知识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思想的形成和定型。现阶段,高校当中存在大量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不感兴趣、上课瞌睡或者逃课的现象。不少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喜欢听什么他们就讲什么,导致高校思政教育者自主性下降,部分教育者以牺牲完成教学目标的宝贵时间给学生讲一些并不应该在高校课程中讲授或者应在其它课程中讲授的知识。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者不但没有忠于自己的职责,主导思政教育工作,反而为了适应受教育者要求而被束缚,思政教育工作势必出现问题。

  (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被重视, 无法发挥其自身的创造性

  全国对思政教育主体原则的关注逐渐升温,各大高校也因此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教师也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體地位,依旧按“常理”出牌,教学方法固化没有创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未被教师所重视,学生被教师构建的空间所局限,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思想上的自由,就像一只小鸟只能在屋里来回飞,找不到突破狭小空间的出口。教师应该是这个狭小出口的引导者,带领学生以小见大,打开隔阂,冲向更广袤的天空,迎接属于自己的自由。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自我需求,一味的向学生传输书本上的死知识、死理论,不结合实际生活。因此学生无法发挥其自身的创造性,学生自我内化的效果不明显,从而导致学生无法达到教师的预期,思政教育工作失败。

  (三)受教育者没有积极性

  思政教育理论课程是高校在培养品行兼优的当代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作为受教育者的高校学生大多喜欢生动有趣、结合实践类的课程,比如选修体育、信息技术、美术等课程。相反却厌烦和抗拒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以及各种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活动。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不感兴趣,不想听也不去听,对各种思政教育活动也是避而远之。这些情况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并不多见,但是这也关乎受教育者的学业以及思政教育的效果。受教育者参与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失败,给高校和高校思政教育者留下了一道难题。

  (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配合不默契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两个端点,二者协作关系和谐与否决定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成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协作不默契往往表现在,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着重强调受教育者的重要性,呼吁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号召教育者要因材施教,照顾不同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把重心都倾向于受教育者。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却忽视了教育者,将教育者置于次要地位,把教育者看作受教育者学习的辅导工具,而忽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现阶段,在各大高校当中存在很多不和谐的情境,突显了“教”与“学”的矛盾。学生上课睡觉、低头玩手机或者逃课,教师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教师备课不充分,上课照着书本念,学生没有质疑;组织思政教育活动,教师只挂名不指导,学生不参与或者功利化思想严重等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会导致思政教育工作的失败。

  二、完善主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对策

  把主体性原则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寻找新机制、新模式才能使主体性原则更好的适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层面

  1.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者根据受教育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向其传授知识,教育者控制着该工作的全局,并起着导向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不如教育者那么高深,受教育者是需要被教诲的,教育者必须从实际出发,了解受教育者的水平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传输给受教育者。其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育者吸引受教育者注意力、提高他们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积极性的致胜法宝。“脑力激荡法”是提出很难的问题来刺激脑袋开发人的智商的方法,“定势打破法”是为了教学的便利而打乱教材秩序但没有跨越教学目标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较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能够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者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

  2.加强受教育者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

  认识是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表现。“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要求、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实现在社会主义事业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他们对主体地位和社会责任的理解,使他们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充分理解和发挥自身的主体性。”[2]如果受教育者没能认识到自身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就别谈思政教育是否能够成功了。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消化吸收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必备要素。受教育者自我接收程度高,思政教育取得的效果也就相应的好,反之则相反。

  3.协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

  改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之间的协作关系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互相尊重。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分高低的。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他可以有选择的接收自己喜欢的内容。但是,学生想内化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就应当依靠教师的讲解,然后再进行自我吸收。教师的存在就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所以学生就该跟随教师进行学习。反过来,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不想听,或者根本不来听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当然,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认真负责。高校教师在培养学生时应当考虑教学效果,思考是否在真正意义上做好了思政教育工作,让学生学到了真东西。二是两者之间的和谐互动。自打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以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就无法分开,二者的交流互动关系到思政教育工作的成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交流互相了解对方的自我需求,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效果直接影响到了主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整个大局,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必备条件。

  (二)高校层面

  1.创造条件鼓励教育者自我发展

  加大高校教师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现有教师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应该给予教师学历进修的经费保障,不断给教师创造进修机会,使高校教师整体学历不断提高,这样既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又可以开阔教师视野,使其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对年轻教师采取鼓励进修政策,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学来提升自己,要求自己达到更高的学历层次。高校可以提供一些物质上的保障给那些愿意提高自己学历的教师,让他们专心进修,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高校“平台效应”的作用,积极促进教师自我发展。高校应该开展培训活动,邀请教学能手为新教师传授经验,讲解方法。同时要开阔教师的视野,重视教师的外出培训和学习。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其平台效应的作用,积极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2.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不仅关乎教师个人教学事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方向以及教育事业的大体走向,所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科学与否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3]高校要给予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足够的重视,制定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从教学过程到教学效果全方位的进行考查,最后进行综合评定,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加强思政教育評估结果对教育者改进教学方式的促进,让教师自己学着改变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学方式,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社会环境层面

  1.构建和睦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

  家庭是培养一个人初始的环境,人的童年和青年时间的部分时间都是和家人在一起,家庭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塑型。和睦的家庭氛围能够带来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神清气爽。想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要求构建和睦的家庭,社会大家庭想发展就得先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和推动学校生活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减少使用网络与媒体的时间

  网络的互动性对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知识体系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学生对于时事政治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不再局限于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学生可以从网络上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无法覆盖的专业知识。在大学里学生可自行安排更多的课余时间,在没有合理运用这部分时间的情况下,媒体与网络占满了整个课余时间。学生的课余时间已经不受自己的控制了,基本都被网络和媒体所耗费。要想思政教育效果得到很好的实现,就必须缩小使用网络与媒体的时间在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占用比例。另外还要加强学生自我控制力,自觉抵制诱惑,防止沉沦。

  现阶段主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出现了很多问题,只有以承认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为切入点,通过教育者、受教育者、高校和社会的多方合作来解决问题。希望这个问题能得到多方的关注与努力,促使主体性原则更好的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当中。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15.

  [2]李亚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郝连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D].盘锦:大连理工大学,201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