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资助与育人工作相结合,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的客观要求。文章针对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开展中出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规范性欠缺、资助项目系统性不强、学业心理帮扶及思想教育需加强等问题,分析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提出了改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问题;对策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发展阶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数比例较高。为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基本建立了以“奖贷助勤补免”主体多种渠道资助贫困大学生系列资助体系,有效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构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重要意义
资助与育人工作相结合,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扶贫一时,扶志一世”,学生资助工作不能单纯停留在“助贫”的层面上,应将资助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倡导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资助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完善对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帮扶,促进诚信、感恩教育的开展。贯彻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教育学生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促进资助育人工作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高校逐步形成了“奖贷助勤补免”的资助体系,做到了有偿与无偿相结合、奖优与助困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及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认定工作规范性有待加强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公平、有效开展的前提,它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资助工作的效果。然而,在认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却存在着认定方法缺乏科学性、认定材料缺乏规范性、对认定对象缺乏全面动态了解等问题。学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依据主要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等证明材料,这些材料因各地区民政部门判定标准不同而存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的差异。同时,因为尚未完成建立科学完整的认定方法、认定工作量大、工作人员短缺,很难对每位同学做到全面、准确的了解,使得认定工作难以做到完全的客观和全面。
2、资助项目多,系统性不强
随着对资助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社会救助风气的逐渐形成,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设立了各级各类的资助项目。但资助项目缺少整体规划,“奖勤贷助补免”管理较为分散、主次位置不甚明确,使得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对资助工作有全面而系统的把握。如在高校奖学金评选工作中,同等情况下奖学金的分配倾向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奖学金的设置上,助困类奖学金的种类和金额也远远高于单纯奖优类的奖学金。这样,奖学金在普通同学中的覆盖面就相对较低,不利于促进学校形成良好学习风气和良性竞争风气,而且过度集中的资助也不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成长。
3、经济资助强,学业、心理帮扶弱
许多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将重心放在经济资助上,着重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却忽视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学业和心理帮扶,使资助体系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较弱。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文化基础薄弱,计算机、外语口语等实践科目水平较其他同学存在很大差距。融入大学的大环境后,他们自身的弱势会更加凸显出来,这种生活水平和学习成绩的双重落差就容易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焦虑,产生自卑和自尊的矛盾、人际交往退缩和情绪孤独抑郁等问题。
4、思想教育不足,资助效果有待增强
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首先关注的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帮扶,因此经济资助形式多样,资助金额近年来也有大幅提高。但是高校在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缺乏与学生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资助效果较差。现行资助体系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多数是借助资助发放典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而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缺少创新性,缺少对育人方法的研究和开展育人活动平台,致使学生的感恩、诚信、进取意识不强,对获得的资助没有正确认识和合理安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三、改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1、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应本着严格把关、尊重事实、动态监督的原则,建立规范有效的认定程序,实施差异性与动态化标准,规范认定材料及民主测评方式,完善公示与监督制度,科学准确的确定受助群体,使资助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分配。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消费习惯等诸多因素,加强民主监督制度,严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口关”,杜绝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要采用生源地认定和校内认定相结合的办法,紧紧抓住生源地认定、绿色通道、班级民主评议几个关键环节,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信息库”,动态管理数据信息。
2、调整资助结构,完善资助体系
高校应以助学贷款作为有偿资助的主体,奖学金作为无偿资助的主体,其他资助形式起辅助作用。国家助学贷款金额高,可以有效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而在校期间的利息补贴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将时间从过多的勤工助学中解放出来,专心投入于学业中。奖学金作为无偿资助的主体,关键是要合理分配奖优类与助困类奖学金的种类和金额,倡导公平竞争,避免资助资源过度集中和良性竞争的减弱。
同时,应当调整资助结构,增大勤工助学的比例。勤工助学是有偿资助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利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摒弃“理直气壮”享受资助的心理。高校在设立助学岗位时,可争取与用人单位合作,将助学岗位与专业学习、择业就业和服务社会相结合,提高岗位的知识性和能力性,在锻炼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
3、丰富资助类型,加强学业资助和心理资助
高校应当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学业进步和心理健康方面更高的要求,丰富资助类型,构建多元化资助体系。
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可以为学生安排专业指导老师或者高年级成绩优异的学长,进行一对一的课业辅导。也可以借助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office应用讲座等,提高学生实践知识水平。同时,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的互帮互助集体,化解孤独自卑的不良情绪,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和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法。通过个别辅导、心理咨询等方法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压力大的情绪得到合理的释放;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讲座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通过榜样的力量,从舆论上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总而言之,要使“心理脱贫”和“经济脱贫”并重,塑造積极健康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助与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相结合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借助高校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开展诚信主题的演讲、征文比赛,在催缴学费、签订贷款合同仪式上进行诚信宣传,普及社会信用体系知识,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还可以通过发起“给捐助人的一封感谢信”活动、号召毕业生捐助“学长学姐助学金”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通过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热爱生活、知礼感恩、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立志成才、报效国家、服务社会。
5、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建设专业化育人团队
要突出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就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加强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经常关注国家资助政策、总结分析国内外资助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方法、掌握大学生思想心理特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等。以理论知识武装学生工作队伍,提高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使学生工作满足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学生工作者怀着爱心、耐心、责任心去工作,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感情。使资助工作彰显人性关怀,为深入学生内心进行育人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常瑜.试论构建“助困”和“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帮困助学体系[J].时代经贸,2010(5).
[2]张晓琴.“资助”与“育人”:助学指导工作的必然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
[3]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4]杨世同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长效机制探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为例[J].教师教学论坛,2017(51).
[5]梁作甲.帮困与育人相结合,健全高校资助工作体系[J].教育理论研究,2010.
[6]张晓艳等.大学生资助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