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每年向社会源源不断输送的大学生,除所必须的知识储备外,道德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精英群体可引领社会的道德导向和道德价值观,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改革创新,全面提高高校德育的价值和时效性。
关键词:高校德育;价值;时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日益迅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信息共享、传递更为便捷。为青年学子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使一些偏激思想、个人主义、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进入学生视野,动摇真善美的思想,大学生变得思想复杂,政治倾向、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功利主义等悄然滋生。高校德育是依据社会新形势的发展,以现有道德规范和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实际需要为基础,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将德育理论内化于心,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德育价值和德育时效性则体现于大学生将道德素质转变为日常行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许多问题,“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高校德育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德育目标过于理想、缺少以人为本思想,德育方法和途径单一,德育工作者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德育内容安排欠合理等。
本文针对高校德育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以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一、坚持“德育为首”。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三、优化德育环境。做好德育工作需要集体的力量,需要每一位教育者担负起精神传递的责任,充分调动起积极性,加强人文关怀,加强实践教学,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高校德育时效性是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也是对社会新形势的顺应。
一、坚持“德育为先”原则
中国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才的选拔制度也以考试为主,都将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学生的评优、评先根据成绩高低确定,这显示出学校对高校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原则,以人为本,深刻践行素质教育,思想上首先要重视起来,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作为,为加强德育价值而改革创新。学校要建立体系化、系统化的德育管理制度,党政部门要将更多精力投入德育工作,完善德育工作机制,设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确保德育工作经费。校领导无论在会议还是在微服私访中都要注重对德育工作的引导,必谈德育,保证德育为先。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目前部分德育工作者因各种原因良莠不齐,自身道德素质水准不高;德育观念保守,不能与时俱进,德育管理理论基础薄弱;教学方式单一,全靠课堂灌输式教育,考核方式也以考试为主,无法对大学生素质状况做出较为精确评估;师生互动缺乏。且在目前处于大数据时代,知识、科技日新月异,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贴近学生生活。必须要加强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首先,建立起良好的选拔制度,严格把关德育教师的质量,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以身作则,同时要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第二,建立良好的晋升机制和激励制度。对德育工作者的重视也是对德育工作的重视,才能在德育管理、德育教学、德育研究、管理育人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教育者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第三,必须要对德育工作队伍有培训和指导,注重德育队伍的培养。定期开展教师学习,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加强实践训练,同时关注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动态,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时效性。
三、确定切实可行、可望可及的德育目标
一直以来,高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脱离学生实际,一味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发展和需求,使有些学生对德育知识左耳听右耳出,持怀疑态度;有些相信后在实际生活中受挫,放弃所接受的教育。对德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是高校德育工任务的关键,德育目标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是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建立起正确的道德信念。德育目标要以“学生为本”,它应以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为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如今高校不再是“精英式”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校,这些人素质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大,德育目标必须要分层次、成系统、分阶段、循序渐进。不再是一个大一统难以企及的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一个个小目標,才减少空泛和茫然,有利于德育理念的内化,才能立足当下,着眼于未来,让大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
四、开辟多种德育途径
德育内容一方面要与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观相符,另一方面要与学生兴趣相符。传统德育方式多以课堂为主、以说教为主、以书本为主、以教师为主,方式单一,忽视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缺少各门学科的辅助,难以对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起到良好成效。
首先要完善课堂教育,加强师生互动,选择有效的交流方式,如课堂演讲、小组讨论等,学习效果也应综合多方面考虑,不应单看成绩。课堂教学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起开悟作用,使大学生意识到遵守道德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不应只浮于理论表面,应深入挖掘,体味背后之理。教师要以身作则,一身正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去感染和号召学生。要寻找学生对道德理解的矛盾冲突点,对关键问题进行详细研究,进行正确的引导,解学生心中之困,才能让学生进步,豁然开朗,体味道德的真谛。教师要帮助学生疏通各种利益关系,解除其精神世界的枷锁
第二要加强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的收获更能真正内化于心。高校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体验社会生活。
第三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关注学生课外活动和社团。党团组织是与学生联系较为密切的组织,是学生政治性组织。要提高党团员的政治觉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团是学生聚集的地方,要利用好社团组织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陶冶情操,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可获得自我教育和发展,学校领导要加强对社团的指导工作,对活动内容加以把关,确保其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五、优化德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会使人受益无穷,无形当中思想会受到感化。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告诉了我们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校要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将德育渗透进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力发挥文化艺术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要经常举办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讲座、经验交流会激励同学们上进;文体活动、歌舞比赛等使得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自身潜力;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大家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积极倡导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自我奉献精神,在实践中进行情感体验。
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要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政府部门要本着服务为民的原则做好道德示范,加强党建工作。要关注家庭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及时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张万山.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北师范大学.2012.
[2]孔明.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对策[N].湖北大学报.2004.
[3]赵志军.德育管理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