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医科院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机制探索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681
刘伟 谢勇刚 周恒

  摘 要:本文从“大思政”战略下高校学生社团的使命和当前医科院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指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医科院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并以重庆医科大学探索的“党团骨干直接联系学生社团”机制为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详细论述了采用“党团骨干直接联系学生社团”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目标、原则、内容、成效等。

  关键词:医科院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党团骨干

  一、“大思政”战略下,高校学生社团的使命

  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为标志,我国高校正式确立了“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强调“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发挥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指明了方向——“大思政”战略下,学生社团不仅仅是“繁荣校园文化”的存在,而应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网络等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

  二、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基本情况

  (一)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屬性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于2016年1月联合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义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可见,群众性是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属性,兴趣爱好聚集性、自愿性、自主性是其组织特点。

  兴趣爱好聚集性在高校学生社团吸纳成员时体现最为充分,共同的兴趣爱好是其吸纳新成员的主要依据,除小部分政治理论类学生社团外,绝大多数学生社团对申请者的学习成绩、政治面貌等不予考虑;自愿性主要体现为申请者加入、成员退出自由;自主性主要是指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是成员自愿交纳的会费,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等紧密围绕成员的“共同意愿”,较少“自上而下”组织开展活动。

  高校学生社团的上述组织特点将其与高校的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学生会组织(以下均简称为“党团学组织”)区别开来,成就了其鲜明的群众性。

  (二)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教育管理体制

  2016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是,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高校团委履行主要管理职能、高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配合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联系,可以概括为“党委统一领导,团委主要指导,社联配合联系”。

  (三)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总体态势

  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全国高校有6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学生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热情高涨,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与90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总体上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创新探索精神较强。他们的线下学习生活交往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行政班、院系,而拓展至全校所有年级所有专业甚至外校、社会。

  三、我国医科院校学生社团基本情况

  当前,我国医科院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因医科院校的专业性等而呈现以下特点:

  (一)社团类型、成员分布较集中

  医科院校学生社团以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为主,成员主要集中于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和与医学专业学习关系密切的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思想政治类学生社团数量较少、成员规模较小。

  (二)成员低龄化、政治面貌群众化趋势较明显

  相较于综合性、文科性高校以及医科院校的党团学组织,医科院校学生社团成员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成员低龄化,以一年级学生为主。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2017-2018学年上学期,该校61个学生社团的5000多名成员中85.3%为大一新生。社团成员反映,进入二年级、三年级后,学业压力越来越重,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政治面貌群众化趋势显现,建立党团组织缺乏基础。已有研究表明,医科院校学生社团成员以团员、群众为主,学生党员较少。必须引起注意的是,随着共青团改革不断深入,团员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2025年时,我国的团青比例将被控制在30%以内,未来,医科院校学生社团成员的政治面貌将以群众为主。

  三是相较党团学组织而言,医科院校学生社团负责人队伍政治理论素质较低。一方面学生社团在产生负责人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分注重候选人在兴趣爱好发展水平方面的引领作用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社团负责人队伍以二年级学生为主,党团骨干较少。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2017-2018学年上学期,该校244名学生社团负责人中仅有4人现任或曾任学生党支部委员、校团委学生书记班子成员、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等党团骨干。

  四、我国医科院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医科院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活动开展具有盲目性,存在娱乐化倾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发挥不充分

  除思想政治类部分学生社团外,大部分学生社团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善于利用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的调研显示,有的学生社团负责人把自己的岗位职责仅仅定位为“带着社员玩儿的”,有的甚至认为“学生社团就不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有的虽有相应意识,但在实践过程中抓不准结合点、教育实效差。

  2.组织建设自主性、规范性较差,凝聚力、战斗力不强

  如前所述,自主性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织特点。然而,实践中,医科院校学生社团的自主意识、能力相对较差,自主性发挥不充分。一方面,各项工作等学校安排、靠工作惯性的情况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存在虽然意识能力不到位但是“为了自主而自主”盲动、乱动的情况,因为内功不够,又常常事与愿违, 同党和国家的大局、学校的中心工作产生不和谐, 甚者影响或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组织建设规范性较差突出表现为章程建设滞后、重要会议质量较低、总结规划缺乏。学生社团章程是学生社团存在、发展的根本依归,章程的制定、修订以及按照章程进行组织建设、开展活动等章程建设活动对于学生社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从中央到地方再到高校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事关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政策,我们的调研显示,仅有个别学生社团能够主动、及时修订章程,大部分等学校部署、安排。成员大会、内设部门工作例会、社团负责人办公会是学生社团的三个重要会议(以下均简称“三会”),也是学生社团重要的组织育人课堂。已有研究表明,相较于综合性、文科性高校和医科院校的党团学组织,医科院校学生社团的“三会”质量普遍不高,有的混淆性质乱开会,有的不明程序开乱会,有的缺乏对党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的深刻理解,习惯搞“一人一票”的表面民主……

  这些问题既削弱了医科院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也极大降低了其成员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体验、正能量体验,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纠正。

  (二)我国医科院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弱化的原因

  1.“大思政”战略下,学生社团的使命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已经研究成果和我们对重庆市医科类院校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负责人的访问情况均表明,医科院校多数师生对学生社团功能的认识仍停留在“繁荣校园文化”的层面,尚未充分理解、认识“大思政”战略下学生社团的组织育人功能。

  2.学生社团成员、负责人缺乏理论武装

  如前所述,由于成员低龄化、政治面貌群众化、负责人缺少党团骨干等原因,相较于综合性、文科性高校学生社团和医科院校党团学组织而言,医科院校学生社团的政治理论素质、政策理解、文件解读能力较低。

  我们认为,在“大思政”战略下,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审视医科院校学生社团的功能,通过党建带动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促进组织育人合力的形成必要而且迫切。

  五、“党团骨干直接联系学生社团”机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党团骨干直接联系学生社团”的目标

  “加强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是不是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学生会?”调研、探索过程中,我们多次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反映了学生社团对其组织性质和组织特点的珍视和对加强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顾虑,必须得到有效、充分的解答。

  加强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绝不是要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学生会组织,因为二者在宗旨、基本任务、成员构成等方面存在诸多根本性区别。概括来说,学生会组织服务的是全体同学成长成才,组织较为严密,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极为鲜明,而学生社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成员,组织较松散,在大学生的校園生活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

  我们认为,实施“党团骨干直接联系学生社团”机制,加强医科院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其主要目标有两个:

  一是引导广大师生、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负责人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大思政”战略下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社团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把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意义,与高校其他育人工作形成合力。

  二是提高学生社团运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组织建设理论、原则、方法等加强其规范化建设的意识、能力,帮助学生社团练好内功,不断提高自主运行能力。

  (二)“党团骨干直接联系学生社团”的实践原则

  1.科学、正确、统一的认识是做好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前提

  “党团骨干直接联系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机制酝酿期间,我们围绕“大思政战略下,学生社团的使命”“当前,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什么是学生社团自主性的源头活水”等面向党团骨干、学生社团负责人和成员代表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面对面调研既让我们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也交换了思想,极大提高了受访对象对加强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纠正了一些错误认识,为后续各项工作推进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严格遴选一支优秀的学生党团骨干队伍是确保实效性的关键

  一支优秀的学生党团骨干队伍是确保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有效进入学生社团的主要依靠力量,其成员必须政治立场坚定、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有较为丰富的学生党团学组织工作经验、对加强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富有热情。

  实践中,我们坚持从现任或曾任学生党支部委员或校团委学生书记班子成员、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的大三、大四学生骨干中遴选。

  3.聚焦“一个对象”“两个内容”是确保持续性的关键

  党团骨干的直接联系对象是社团负责人而非学生社团的普通成员,工作内容应聚焦于理论武装和规范化建设,避免联系对象和工作内容的泛化,谨防边缘化社团负责人及现行医科院校学生社团教育管理体制,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与社团其他常规工作持续融合。

  六、“党团骨干直接联系学生社团”机制的实践成效

  重庆医科大学“党团骨干直接联系学生社团”机制于2017年3月开始酝酿,11月正式开始实施,至今已近一年,主要成效有:

  (一)学生社团负责人队伍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一是学生社团负责人队伍的政治理论素质得到了普遍提升。最近一次调研显示,61个学生社团第一负责人对“学生社团是学校有效的育人载体”这一问题表示“较认同”和“高度认同”的达到了67%。学生社团负责人队伍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理论、时事政治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文件、理解文件、执行文件的能力等均得到了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社团掌握了将党和国家的大局和学校的中心工作与本社团实际相结合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路径。

  二是学生社团负责人的学生干部意识得到了普遍加强。最近一次调研显示,90%以上的学生社团负责人对学校将学生社团负责人纳入学生干部范畴选拔、任用、培养以及“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要求表示“高度认同”。

  (二)组织建设规范化程度显著提高,自主性得到较好体现

  一是十九大后,在党团骨干的直接联系下,重庆医科大学全部61个学生社团均按照《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及学校新修订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对本社团章程进行了系统修订,并根据新章程重新架设了社团内设部门。

  二是“三会”质量提高较大,不同性质的会议相互取代、工作例会随意性较大、不记会议记录等不良现象得到了有效纠正,社团事务公开、社团成员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教育等落到了实处,社团成员的“社团大事知晓率”达53%,主人翁意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朱鹏飞.浅议“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新西部(下半月),2009,07: 168.

  [2]牛海龙.有效发挥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主动性的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7(1):54-56.

  [3]燕振.当前医学类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科教导刊,2016,28:172-173.

  [4]贾祥瑞,孙春艳,鲍作臣,王晶,才运江.高等医学教育领域学生社团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10.

  [5]陈国湘.对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4):57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