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器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推广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6088
郑昱琳

  摘 要:楼塔细十番极具地域特色,其保护与传承也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2008年,楼塔细十番成功入选国家文化部评选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楼塔镇荣膺由国务院命名、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本文在分析楼塔细十番公益推广现状的基础上,为其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楼塔细十番;公益推广;文化遗产

  一、楼塔细十番公益推广背景

  楼塔细十番出现于明代,由《望庄台》《一条枪》《八板》三个民间曲牌组合的单主题变奏民族器乐作品,既有戏曲板腔音乐的板眼风格,又有江南丝竹音乐的抒情美感,其以乐器齐全、曲调优美、旋律悠长而深受楼塔当地人民的喜爱。

  然而楼塔细十番传播范围仅限于当地或萧山地区,社会影响力与公众知名度不高,不利于楼塔细十番的传承与发展。且作为器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细十番的表演常常依附于某几个民间艺人,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如果没有后来者继承,这一民间艺术就会逐渐消亡。因此,保护和传承楼塔细十番刻不容缓。加大楼塔细十番在公益平台上的推广力度,利于扩大细十番的社会影响范围,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非遗的活态保护,以更为直观、生动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宣传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理念,使群众了解非遗项目、掌握非遗知识,形成保护传承非遗的共识。

  二、楼塔细十番公益推广现状

  细十番团队植根农村,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每逢传统节庆,演奏人员便自发为大众送“圣音”,演奏一般在夜晚,主要采用行姿的形式,队伍从楼英祠堂出发,绕村一周。此时人们便纷纷赶来,聆听其悠扬的旋律,风雨无阻。演出给古镇增添祥和的气氛,且由于从不索取报酬,其中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当地人誉为“十番精神”,代代相传,受人敬重,已超越了单纯的民间艺术的社会效应,楼塔百姓对细十番的热爱也为其保护及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如今,楼塔细十番团队还经常组织非遗服务进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演奏细十番乐曲,使得民众零距离接触、了解细十番,为居民带来丰富的文化大餐,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让更多的萧山居民了解地方文化,受到了热烈欢迎,也在唤起当地群众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楼塔细十番公益推广对策

  (一)扩大公益推广范围

  深入各地参加演出,举办活动,是提升楼塔细十番影响力,不断发展的主渠道。协会应积极寻找走出楼塔演出的机会,参加各类比赛,参与或开办公益推广活动,走进社区、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企业和高校等,让社会各届了解并喜爱细十番,提高社会影响力。

  对于楼塔细十番的保护和传承应首先定位在社区中,立足于本地,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并服务于社区,为不同年齡、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居民,提供优质、多样的文化资源,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细十番协会应积极与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展开深入合作,在定期进行演出之外,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和宣传资源,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多媒体演示和宣传手册发放等形式普及非遗理论知识,开展细十番教学体验课程,并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层次,针对不同的对象设置相对应的宣传、体验形式。同时,细十番协会应重视社区在楼塔细十番推广中的作用,不仅利于楼塔细十番实现本土化、特色的保护与传承,还能突出群众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使非遗惠及民众,回归群众生活,对社区的治理和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及传承文化的重镇,可作为楼塔细十番传播推广的重点。细十番可通过组织表演、开展专题讲座、举办文化讲堂、现场体验教学、与学生艺术社团合作及利用校内媒体宣传等方式在高校内推广。在一些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及人员培训等进行传承和传播,以此帮助高校学子扩展眼界、提高修养,培养其在未来进行民间艺术传承和创作的可能性。而对于传承人而言,走进高校也能增加他们与年轻一代交流的机会,使其了解青年人的想法,拓展眼界,提高专业能力,增加创作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在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和企业等平台也可通过类似推广活动扩大楼塔细十番的社会影响力。

  (二)开办非遗保护活动周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遗产日”,借此机会,可联合周边地区,如河上镇、戴村镇等,开办“非遗活动周”形成常态化的非遗节庆活动,结合当地资源,打造非遗文化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

  前期可邀请传承者、文化爱好者共同参与策划,并邀请他们担任文化代言人,拍摄投放活动宣传片,提高活动宣传力度。活动周期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整合周边文化资源,将楼塔镇的细十番、河上镇的龙灯胜会、板龙舞、走高跷,戴村镇的尖山下马灯、浦阳镇的翻九楼等进行编排,并推上舞台进行展演;并通过活态展示、现场观摩等形式拉近非遗与群众的距离,使非遗真正落地。依托活动周这一平台,引入当地特色产品及文化形式,提高非遗节庆文化的附加值,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活动吸引力。同时安排交流会,以“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传承人及政府等共同讨论关于非遗传承相关问题。此后每年轮流设置主办方,丰富活动形式,引起各界对楼塔细十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关注。

  楼塔镇作为“非遗活动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让每个地区的观众都欣赏到细十番音乐的美妙和震撼,利于扩大影响力。召开论坛、会议能够使各个地区的非遗传承人有机会聚集到一起,讨论交流,互帮互助,从而推动交流合作。因此,“非遗活动周”的举办能切实扩大当地非遗展示规模,搭建地区共通信息、共享市场的地区传统文化共享平台。

  (三)提升活动互动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民间,与观众具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而受传者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细十番在推广过程中还应重视培养受众,注重“活态保护”。

  第一,由于观众层次具有多样性,其参与目的和需求也不同,展示应具有针对性,并对观众进行引导。在表演和展览中,应使用本主化、通俗易懂、简单流畅的语言,对楼塔细十番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乐器的构成及表演形式、曲目编排、演奏技巧进行阐释,在静态呈现的基础上,配合影像资料播放、现场表演、知识讲座等动态展示手段,进一步将细十番的文化背景、精神内涵等深层次的内容,以直观、鲜活的方式向观众普及。

  第二,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推出有奖知识问答、现场乐器基础教学等互动项目,让观众真正参与到细十番的演奏体验中,拥有沉浸感和参与感,切身体会原生态文化的魅力。通过体验活动增强观众的感受,引发观众尤其是当地群众对于自身历史文化的共鸣和身份认同感,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娱乐效果,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参与热情,这对今后的传承和传播更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和平.田野调查与非遗保护的双重视阈——萧山细十番的田野调查与保护研究[J].艺术百家,2012(3).

  [2]周铁菊.大众文化视野下高校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策略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5(4).

  [3]郭立红,马骎.高校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以“漳州锦歌”的传承实践为例[J].艺术教育,2013(5).

  [4]萨如拉.玉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社区教育发挥的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