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修辞”是一个很少显明的概念,他几乎没有明确谈论过修辞学的问题。但是由于语言问题始终是维特根斯坦工作的重心,这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与修辞学产生了一种——如他自己提出的概念那样——“家族”式的关联。然而,这种关联究竟具体的包含哪些内容,学界的研究成果尚少。笔者从维特根斯坦前期主要的作品——《逻辑哲学论》入手,分析其相关论述,并以其他著作作为辅证,指出维特根斯坦的修辞原则与修辞方法,以期勾勒出前期维特根斯坦修辞观的轮廓。
关键词:修辞观;维特根斯坦;修辞原则;修辞方法
一、早期维特根斯坦的修辞观
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准确的说是个逻辑学家。这种特质不难从他的《逻辑哲学论》以及《逻辑笔记》等早期著作中看出来。必须指出的是,《逻辑哲学论》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它是由维特根斯坦早期笔记中抽出的重要部分组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逻辑哲学论》一书本身已经具备足够的代表性。
在这里我们先考察一下他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修辞观。
认知修辞以及修辞原则方面(因两者具有逻辑关系,所以先看认知修辞方面):语句的意义由逻辑空间决定,因此逻辑上的可能与否(而非经验上的可能与否)决定了语言是不是有意义,因此我们思维的结构决定了表达选择的疆域。(认知修辞)反过来说,表达必须合逻辑才有意义。(修辞原则)要论证这一点首先要先解决这个论点的几个关键词:
1.什么是“逻辑空间”?笔者认为逻辑空间在这里即是所有可能出现的命题的总和,或说所有命题的析取式。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如下:
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1]p25
所以只要能确定什么是事实,就可以知道什么在“逻辑空间”中。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1]p25。
“事实”是发生的“事情”
每项事情可以发生或者不发生,其余的一切则仍保持原样[1]p25。
这里稍作说明,按照韩林合先生的推导,这个命题的后半句可能导致该命题的矛盾,所以在这里我只引用前半句的句义。从该句可得:事情可发生或不发生,发生的事情就是事实。
事态的存在和不存在即是“实在”(我们还把事态的存在称为肯定事实,把事态的不存在成为否定事实。)[1]p28
肯定的“事实”和否定的“事实”可以看做是发生的“事实”,所以事态其实就是发生的事情,所以实在即是发生的“事情”。
命题记号即是事实。[1]p32
命题记号是“事实”,诸“事实”在邏辑空间,所以在逻辑空间中的是诸命题记号。事实包括肯定和否定,所以命题记号也包括肯定和否定;事态的存在对应肯定事实,不存在对应否定事实,所以,命题记号的肯定即存在的事态,否定即不存在的事态。
2.什么是“逻辑上的可能与否?(而非经验上的可能)”
这里笔者简单的介绍一下,“逻辑上的不可能”是指违背逻辑基本定律的事情(具体地说,是违背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事情)或者能够从这个事情推导出违反逻辑基本定律的事情。简单来说“她穿了一件红色的绿裙子”这就是一件逻辑上的不可能的事情,它违背了矛盾律。而“人类到了太阳上洗澡”则是一件逻辑上可能但是确实一件假的事,但是它是在经验上不可能。“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则是一件经验上可能的事.
3.据此我们可以做出推论:
因为命题记号是“事实”,诸“事实”在逻辑空间,所以在逻辑空间中的是诸命题记号。
因为事实包括肯定和否定,所以命题记号也包括肯定和否定;
因为事态的存在对应肯定事实,不存在对应否定事实,所以命题记号的肯定即存在的事态,否定即不存在的事态。
综上,逻辑空间的事态或事实的排列,决定着命题,命题只在事态有可能存在和不存在的时候才存在,所以命题不能在逻辑空间之外存在。所以逻辑空间决定命题有没有意义。
所有早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认知修辞的观点可以概括为:逻辑上的可能与否决定了命题(话语)是否有意义,我们选择有意义的表达受限于我们思维的结构(逻辑空间)。
进一步,我们可以推导出早期维特根斯坦的修辞原则:
我们不能思想非逻辑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必须非逻辑的思想。
常言道,上帝能够创造一切,只是不能创造违反逻辑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不能说一个“非逻辑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在语言中不能表现任何“违反逻辑”的东西,就像在几何学中不能用坐标来表现违反空间规律的图形,或者给出一个并不存在的点的坐标一样。[1]p31
简言之就是:表达必须在逻辑空间之内,否则没有意义。
我想,熟悉维也纳小组观点的读者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只要把“在逻辑空间之内”理解成“合逻辑”——可不可以被证实,这不就近乎是维也纳小组反形而上学的纲领吗?可是维特根斯坦似乎对此不屑一顾,这要怎么解释呢?
对此我有两点意见,第一,维特根斯坦反对的不是这条纲领,而是维也纳小组试图以此为纲领构建了另一种反形而上学地去建立形而上学的行为。第二,与维也纳小组交换意见的时期,维特根斯坦已经处于其思想的转型过渡期,此时的他不同意这条纲领并不能作为这不是维特根斯坦前期想法的证据。事实上维特根斯坦十分欣赏维也纳小组领袖石里克非凡的理解能力。
修辞原则的另一个方面,是体现在文本风格中的修辞原则。除张志平先生提出的节奏性,隐喻性与简单性的等特点之外,笔者要纠正他的一个说法。事实上,所谓简单性(也即表达要遵守经济原则,简洁明了),其实不如说是一种命题化的倾向。可以看出《逻辑哲学论》当中的这些论述几乎全部都是断言式的,而且几乎只有最基本的主谓结构,精确如一个个命题。笔者以为这比简单性更深地指出了他修辞倾向:论述一个理论时,语言必须如命题般精确简洁。这就是维氏的第二个修辞原则。修辞方法方面:保持沉默是停止混乱表达,无意义表达的有效手段,因为表达他们撞到了我们语言的边界,不要去试图说出不可言说的东西,这里有必要要指出维特根斯坦认为不可言说的东西包括以下几个:endprint
1,逻辑形式。我们可以从如下命题中得出结论:
显然,一个想象的世界,无论它怎样不同于实在的世界,必有某种东西——种形式——为它与实在的世界所共有。
对象是简单的。
如果两个对象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除了它们外在性质的差异之外,它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它们是不同的。[1]p27
对象是最简单的,对象不可再进一步分析,而两个对象又可以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所以逻辑形式不可言说。当然这一结论同样可以根据2.172得到
然而图像不能图示它的图示形式;图像显示他的图示形式
2,哲学,伦理学和美学等问题。这里其实可以不再引述《逻辑哲学论》的原文,我们其实可以从第一个观点自然推导出:因为语言必须合逻辑才有意义,所以当一个句子没有办法判断合不合逻辑时,这句子就是没有意义的。而哲学中充斥着这样的命题。这和维也纳小组的反形而上学思路其实是一致的。
当然,我们事实上也是可以找到这样的论述的:
真命题的总体就是全部自然科学。
真的思想总体就是一幅世界的图像。[1]p48,p31
所以自然科学是一幅世界的图像
哲学不是自然科学学。(“哲学”所知的东西,应该位于各门自然科学之上或者之下,而不是同他们并列)[1]p48
真命題的总体就是全部自然科学,哲学不是自然科学,哲学因此不是真命题,因此也就不能成为世界的图像,因此不能被言说。
至于伦理学与美学,早期的他们甚至没有从哲学母体中脱离出来,单纯从上述结论中也可以推导出来。也可以看一看维氏的论述(7)神秘的东西。参看这一论述:
很清楚,伦理是不可说的。
伦理是超验的。
(伦理和美学是同一个东西。)[1]p102
所以美学和伦理学都是不可说的。
3,神秘的东西。参看这一论述:
确实有不可说的东西。它们显示自己,他们是神秘的东西。[1]p104
那么,划定神秘的东西,究竟和我们之前所定义的修辞观有什么关系呢?很简单,如果不能被言说,我们依然言说,那么就会自陷迷雾不能自拔。因此,维特根斯坦的修辞方法可总结为:保持沉默是停止混乱表达,无意义表达的有效手段。
二、总结
在前期,维特根斯坦的修辞原则包括两个,第一,表达必须在逻辑空间内,否则没有意义。因为逻辑空间决定命题有没有意义。第二,句子的表达必须符合节奏性,同时要像命题那样精确。这是从其文本风格中推出的结论。他在修辞方法的观点是:保持沉默是停止混乱表达,无意义表达的有效手段,因为表达他们撞到了我们语言的边界。
参考文献:
[1](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轮》[M],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第一版.
[2]韩林合:《逻辑哲学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第一版,第41页.
[3](英)瑞·蒙克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M],王宇光 译,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245页.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