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工科类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7904
王顺

  摘 要:在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是高校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常态,推进时代变革而不懈探索的文化育人新模式。工科类院校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工科教育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被喻为“工程师的摇篮”。本文立足工科类院校基本情况及特色,对工科类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进行路径探索,介绍学院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四步走战略,建立适合工科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文化育人新模式。

  关键词: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路径探究;文化育人

  一、研究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是高校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常态,推进时代变革而不懈探索的文化育人新模式。2017年,国务院〔2017〕37号文件《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指出:“进一步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纵深推进的重要力量,也是重视大学生这一最富创新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确保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001年,经三校合并、专业调整,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成功组建。自建院以来,学院就高度重视学生及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十二五”期间,以学院院长葛良全教授为负责人的课题组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大课题“高精度能谱探测仪器研发”,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三年,学院学生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3项、国家级34项,创青春国家级银奖一项、省级金奖一项、银奖一项、铜奖两项,挑战杯省级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互联网+”省级银奖一项、铜奖八项,均位列全校第一名。

  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院通过四步走战略,构建了立足工科类院校基本情况,具有工科类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获得了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同。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为例,介绍学院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二、工科类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路径“碎片化”

  有的高校根据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已有的师资、设备等条件,简单地将一些课程、培训揉合在一起,导致整个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过程的衔接性和系统性不强。还有的高校注重经济、管理类等方面的创业培养,基本没有涉及技术或工程上的创新,对培养工科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十分有限[1]。

  (二)建设方法“无趣化”

  有的高校只是单一地开展创新创业相关讲座,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过于形式化、任务化,按部就班地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企业主、公司老板等进行经验分享,案例分析太过理论化、空洞化,学生听不懂、不想听、不感兴趣。没有打破固旧思维,没有结合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学生,未能营造创新创业积极氛围。

  (三)建设方向“单一化”

  有的高校未能结合自身專业优势进行特色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忽略了各系部专业的交流合作,强强联合,导致学生认为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方向局限于传统的服装出售、产品代购、餐饮店铺等,项目科技含量、创业质量低下。各专业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受单一专业束缚,创新创业项目综合竞争力不强,创业成功率低。

  三、工科类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路径

  (一)注重宣传引领,树立榜样力量,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已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并拓展,内化为自己的见解和技能,在有所创新的基础上迈向创业。所以,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才能有效开展创新,而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环境,正如同硅谷发展得益于良好的创新创业土壤,企业的创新都自发进行。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同样必须要具有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2]。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成立了院级创新创业俱乐部,下设综合办公室、竞赛培训部、外联部。主要为学院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学生创新载体,帮助学生将创新与创业内联,实现科技创新向技术创业的转化,提高创业技术含量,增强创新创业项目的成长性。通过线上官方微信、微博等渠道,结合展板、海报等线下宣传普及方式,两极互动,让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帮助他们萌生创新创业想法。同时以创新创业榜样为车头,牵引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的浪潮中,营造学院创新创业文化积极氛围。由学院创新创业俱乐部综合办公室负责,通过学院官方微信常设板块——“核自创”,积极宣传推广国家创新创业帮扶政策,分享创新创业方法经验,现己推送有《核自创|颠覆惯性思维》《核自创|“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十篇文章,累计阅读量5 000余次。此外,邀请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成绩的学长、校友与同学分享,大力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典型事例和经验,帮助工科学生了解国内外创新创业的形式与发展,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打破创新创业文化高位桎梏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外,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政治性、学术性、娱乐性、公益性等活动。第二课堂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训练大学生的基本技能为重点,与课堂教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整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3]。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有利于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打破创新创业文化高位桎梏,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创新创业浪潮中。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创新创业俱乐部外联部,定期组织开展创客交流会、创业沙龙等活动,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帮助学生迸发创新创业的火花,突破其个人思维局限,同时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参与者的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学院创新创业俱乐部、竞赛培训部主要以学院自主举办的创新创业赛事为引领,结合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大型创新创业赛事,邀请学院创新基地专业老师及往年优秀获奖团队进行创新创业竞赛培训、经验交流,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此外,学院创新创业俱乐部通过之前的活动、培训及比赛筛选出较出色的创客,组织其前往企业实践学习,搭建学生与企业联通的桥梁,整合资源,为创新创业项目落地提供平台。endprint

  (三)融合各专业,使其优势互补,实现创新创业文化多彩绽放

  各专业学生基于自身专业特色,面对同一问题会以差异化的学科视野,从多学科的视角来透视问题的本质,更能全面了解它的价值规律及基本概念与功能[4]。创新创业实体的成功,需要的是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通力协作。企业的良好运转,需要用到方方面面的人才和技术,学院开设的专业都有其各自的优势,汇集各个专业的优势可以对筹备大赛或成立公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创新创业俱乐部综合办公室根据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相关活动、比赛、培训、实践等具体情况,联合班级负责人建立了创客信息库,主要包含各创客的专业特长、创新创业意向及基本信息。在建立健全创客信息库的基础上,创新创业俱乐部作为一个平台,给各位创客搭建桥梁,让有同样创新创业意向、专业优势互补的创客们能组成创新创业团队,充分发掘学生各项才能,调动各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创新创业文化多彩绽放。

  (四)系部对接专业社团,匡正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方向

  所谓专业社团,就是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础上,聘请专业教师作为社团指导教师,在社团开展专业活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引导,最终把握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方向,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专业社团充分发挥专业的优势及特色活动的灵活性与新颖性,引导社团成员主动探索学习。参与专业社团活动的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社团活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获取知识[5]。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根据学院专业配置,结合各系部专业特色,对接设立了相应专业社团。例如:核仪器与测控工程系对接设立了3D动力协会,机电工程系对接设立了机器人协会,工业设计系对接设立了创意设计协会,核技术工程系对接设立了核能协会。各协会在系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经常性地举办学术报告、知识讲座、专业知识竞赛、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形成“课上学理论,课后做实践”的良性循环,構建特色专业创新创业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2017年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的四川省第二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机器人协会组织队伍前往参与,获得两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

  工科类院校大学生因校园环境、教育模式、知识背景等特点有其独特的创新创业模式,相对财经类、文科类院校,在创新性、技术性方面更有优势。但不可忽视的是,现阶段部分工科类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存在建设路径“碎片化”、建设方法“无趣化”、建设方向“单一化”等问题。因此工科类院校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还要针对学校教育和学生的特点,立足于学生和学校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坚持类似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四步走战略的逐步培养模式,建设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开辟创新创业之路。

  参考文献:

  [1]肖国红,周梅,弓清忠.工科类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集美大学机电工程专业成功案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7):43-45,90,128.

  [2]周剑峰,王娇娇.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J].科技资讯,2017(01):236-237.

  [3]吕宏凌,陈金庆,田兆富.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10):79-81.

  [4]岳琳.试论高等教育的多学科观点[EB/OL].(2017-07-12)[2018-01-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905.G4.20170712.2159.192.html.

  [5]邱倩雯.高校学生专业社团实践育人功能探究[EB/OL].(2016-07-01)[2018-01-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019.F.20160701.1856.014.html.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