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6553
曾文莉

  摘 要:英语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对英语有着浓厚兴趣,有着顽强的学习毅力和战斗力,能持之以恒的过程,在英语的教学中,除了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发掘学生的学习能力,面对日益紧密的文化交流,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所有英语教师要面临的挑战的应对能力,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我们在不断给学生灌输国外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的同时,如何让学生也同时学到用英语表达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来传达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给世界。

  关键词:差异;词汇对比;传统文化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由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第一期播出后,许渊冲许老先生迅速走红,他中译英、中译法译著以及他的英译中、法译中著作,共有120余本,这其中有他翻译的《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约翰·克里斯托夫》等,还有他用英文、法文翻译的《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而在书桌的上方,他不仅仅国外的著作都翻译出来,更重要的是他把我国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也翻译出来。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不仅仅是单纯的欣赏喜欢英语国家的流行文化,更重要的是能认识和传播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我们的传统文化。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今中外历来如此。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从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角度来说,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英语的良好习惯,這是掌握英语的关键。要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和同学讲英语,回家听录音,培养听力。在听的基础上说,积极参与课堂练习,要养成大胆讲英语的习惯,朗读和背诵的习惯,书写规范整齐的习惯,运用语言交际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等。在英语课堂上很重要的提问,学会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能力,达到教学目的。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开端。英语学习掌握少量的语言知识,固然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文化渗透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际。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在语境中,在活动,在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

  由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九年级英语第一单元讲到wise men in history 介绍了阿基米德的故事,在more practise部分讲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那么利用课本的知识给学生讲解我们传统的故事,包括Culture Corner 中介绍的老子。其中也有很多的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 journey of a thousand li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那么通过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去拓展更多的关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例如----- 5. Knowing others is intelligence; knowing yourself is true wisdom. Mastering others is strength; mastering yourself is true power.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

  在第二单元的Great Minds 中reading和more practise提及的爱因斯坦的演讲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故事,在listening 部分提及到的名人除了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那么还有中国的孔子,那么也可以利用教学中的这部分进行对孔子(Confucius )进行文化渗透的教育。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简单介绍教育家孔子以及他的一些名言。

  英语语言的学习中,不应该是单纯的单词词组的讲解,课文的背诵,语法点的输出,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渗透,文化的渗透不应该仅仅是国外名人或者文化的渗透,更应该是我们自己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文化知识的渗透在于自然地与知识溶于一体,要善于在学科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捕捉文化因素,做到点到为止,切忌牵强附会。更好地发挥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功能。

  三、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理解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 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英语文化进行比较,能够更好的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而不存在中外文化的优劣之分,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敏感度。

  例如中外文化中对于颜色词汇的内涵理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崇尚红色,黄色,认为其代表了喜庆,高贵,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血腥,暴力,危险,由此可见,单单只是词汇就已经表达了其不同文化背后的丰富信息,正确掌握其内涵是进行成功的英语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不仅仅是颜色上存在文化的差异,最为明显的是有关于“狗”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除了“狗”还有猫,蝙蝠,龙和孔雀这几种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以及相关短语。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 lucky dog(幸运儿)。中国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给予狗那么好的评价,与狗相关的词语大都带有贬义,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吃屎;狗急跳墙;狗皮膏药等。又比如:龙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动物,但在东西方都有这个虚拟动物的文化表述。在中国古代则常用来作为君王的代表。龙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动物,如龙的传人、龙子龙孙等。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就叫"望子成龙"。在汉语中,"龙"总是用于褒义,如鱼跃龙门、龙凤呈祥,生龙活虎等。然而西方人则认为dragon(龙)是凶残的古怪野兽,是邪恶的象征。如果说某个人是dragon,那是说这个人凶狠。在《圣经》中把与上帝作对的撒旦称作the great dragon。英语中dragon—词多与凶猛、专制力量有关,如: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她母亲把她看管得真够严的。She is a bit of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

  她在这里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

  教育没有国界,却有文化背景差异,这些微妙的差异为中西方教育打上了不同的底色,从而使之呈现出有趣的异同特征。

  四、结语

  日常英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不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失语者”,中国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尤其培养我们学生的语言学习意识和文化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就是在经过学习交流,反思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肩负着传播我们文化的重任,这才是我们英语教学的需要,也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朗读者》许渊冲的故事来源于出国留学网网址:http://www.liuxue86.com/a/3132115.html.

  [2]《英语》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

  [3]《第11届全国外国语学校外语教学科研论文评比获奖论文集》,2010年.

  [4]《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