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顺应论视角看《聊斋志异》节选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7557
徐卉

  摘 要:从语言顺应论视角来看,翻译这一跨文化传播活动本质上是译者对目的语的动态顺应选择过程。本文根据顺应论,在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关系顺应两个层面解析翟理思《聊斋志异》翻译实例的节选——罗刹海市,阐述如何在充分解读英语散文意义、风格的基础上,选择以直译为主的翻译策略和多种技巧进行翻译,最终做到意义再生、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顺应论;语言结构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功能对等

  一、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作为一个完整、成熟的理论于1999年发表的《Undersat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在书中他提到:“pragmatics does not constitute an additional component of a theory of language, but it offers a different perspective。”他将语用学定义为“语言现象的一般认知、社会和文化视角,与行为形式的使用有关”,将语用学作为一个功能视角,而不是把它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或者是音韵学、形态学、句法和语义学。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语境关系的顺应,顺应的结构对象和顺应的动态性。顺应性使人类能够从多变的可能性范围内做出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从而达到满足交际需要的目的,它基于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

  二、顺应的结构对象

  选择的过程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次,涉及任何层次结构的可变性。用户选择的语言结构在很大范围内是为了适应特定的语境。在翻译过程中,顺应的结构对象主要来自词、句、文的协调。杨绛说:“翻译包括三个方面:(1)选择单词,(2)造句,(3)完成论文。”在微观层面上,译者从词汇、句法等角度来分析源语言文本,目的是通过结构的对等理论来选择合适的词汇,调整句子结构,并构建具有同源语类似的表达效果的目的语语篇。

  (一)词汇层面的适应

  在翻译中,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在动态生成的语境中要尊重原文作者,做出恰当的词汇语言选择。

  例1: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马由是稍稍权子母。

  “My boy,book-learning will never fill your bellyor put a coat on your back ; you had much better stick to the old thing.”

  在这句话的翻译中,“数卷书”被译成“book-learning”,直接诠释了“数卷书”的实际意思。通常,我们会认为“数卷书”代表好几卷书,但他父亲的实际意思是只依靠书本学习是不够的。另外,“仍继父贾”的本真意思较复杂。译者将其翻译为“stick to the old thing”,我们可以看到,“old thing”更容易简单明了地让读者明白父亲的真实意图是希望儿子可以继续从事祖辈的事业,即从商。所以译文使用了词汇的转换技术,清晰地的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和隐藏的信息。

  (二)句法层面的适应

  句子是翻译的基本单位,在语篇连接词和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对语篇语境的理解,译者准确地理解了源语文本中句子的意义,然后通过调整句法结构选择合适的目的语,从而使译文能够适应目标读者的理解方式,促进原文意义的再生。

  例2:馬初见其状,大惧;迨知国中之骇己也,遂反以此欺国人。

  Ma was somewhat alarmed at this, but finding that it was

  they who were frightened at him, he quickly turned their fear to his own advantage.

  从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but”一词恰当地表达了马先生的情绪转折,“怡知国中之骇己也”翻译成“finding that it was they who were frightened at him”,这一定语从句适应英语的句法结构,表达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用习惯,更容易理解。转折词“but”可使目的语结构更加严谨,更适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结语

  本文主要采用顺应理论的顺应结构对象来分析译文,包含词汇和句法层面的适应,译者要调整句子的组织、顺序、衔接和连贯方式,使得目的语篇能更好地适应源语的语篇结构。这样,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又能符合译语的句法结构和逻辑关联,并且能更好地传达目的语隐含的意思,清晰地传达原文意图,达到一种动态顺应。

  参考文献:

  [1]Hewitt,H. Front Desk Talk: A Stud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Receotionists and Patients in General Practice Surgeries[D].Edinburgh:University of Edinburgh,2006.

  [2]Verschueren,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Zimmerman,D.Identity context and interaction[A].In C.Antaki&.S. Widdicombe(eds.),1998.

  [4]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

  [5]陈新仁.语言顺应论:批评与建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