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大学生不仅仅在经济方面成为贫困生,而且他们的精神方面还表现为机会的缺乏和心理上的贫困。为缓解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压力,辅助体系以学业规划为基础,指导学生学会规划、有效学习;以职业发展为引领,促进学生拓展视野,增进对未来职业的规划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对于促进家庭困难学生积极就业,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构建“四业联动”的就业辅助体系,使就业辅助形成一条良性运行、互为促进的教育链,其教育效果及作用必将大于对学生进行的单独专项教育。同时“四业联动”就业教育能够检验育人效果,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符合我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要求,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我院家庭困难学生情况整体介绍
随着我国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额度的增加、勤工助学等助学方式完善,高职院校家庭困难学生基本可以保证完成学业。据统计,我院家庭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城市低收入家庭、偏远农村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根据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资助中心备案的各院系家庭贫困人数分析在籍学生(不包括成人和励志班)3814人,其中贫困生总数1028人,家庭困难学生人数占全体毕业生人数的27%;就业家庭困难人数有276人,占贫困人数的26.84%;其中低保和低收入家总数有201人,占家庭困难学生总数的19.6%。2017年,我院将对毕业年度内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和临时补贴。家庭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完成正常完成学业,本文将通过“四业”全程辅导体系,给予家庭困难学生就业更多的成长帮助。
二、家庭困难学生“四业”进行现状调查
为进一步梳理我院在家庭困难学生在“四业”就业辅助方面的进展情况。2017年5月,调查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访谈,样本选取遵循分层抽样的原则,以接受过学业规划、生涯辅导、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课程指导的大二、大三家庭困难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向学院2014级、2015级学生发放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7份,回收率为83%。其中男生13名,女生54名,2014级学生47名,即將就业学生20名,与20名家庭困难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同时,为进一步了解在校学生就业心理,课题负责人讲授心理健康课程中就业心理部分,为进一步了解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必需支撑。
(一)关于学业引导方面调查
1.仅四成家庭困难学生开始学业引导行动
学业引导是提高就业能力的保证和基础。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要求所以同学都进行提交学业规划书,仅有41.3%的家庭困难同学“接受过学业引导并开始行动”,有63.8%的同学“思考过,但是没有太多实际行动”,有14.9%的学生选择“没有进行过学业规划行动”。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认识到学业的重要性,但是在落实行动过中存在一定难度。
2.“更好的就业”是接受学业引导的主要动机
在学业引导的动机方面,学生选择“更好的就业”的比例占70.1%,“毕业的要求”占21.1%,“评优入党”占5.9%,“没有认真考虑过”占2.9%。良好的学习动机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从接受学业引导的动机来看,大部分同学已经认识到学业引导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同时,“毕业的要求、评优入党、没有认真考虑过”等因素占28.6%。在端正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以及其他老师需要给予积极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3.“专业技能”为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方面
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方面调查中,有12%的学生认为“思想品质”,有50.7%的同学认为“专业技能”,有11.9%认为“外在形象”,有19%认为“社会经验”,有6%的认为“学校知名度和其他因素”。“专业技能”为学生认为用人单位看重的方面,远远高于其他方面(社会经验、思想品质等)。
(二)关于职业规划方面的调查
1.有77.6%的学生能够接受和适应就业不对口的工作
在家庭困难学生所学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方面调查中,学生认为“很普遍,容易适应”比例占43.3%,“给就业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可以克服”占34.3%,“无所谓”占16.4%,“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根本无法就业”占6%。从中可以看出,77.6%的学生能够适应,也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
2.有74.6%的学生以就业作为职业发展首选目标
在职业发展目标调查中,职业发展目标选择“就业”比例占74.6%,“个人创业”占11.9%,“无所谓”占16.4%,“升本”占10.4%,“西部计划或村官或征兵”占3.1%。直接就业是家庭困难学生职业发展首选目标。
3.顶岗实习期间有34.3%的学生“没有想好”职业发展目标
在顶岗实习期间就业情况调查中,选择“打算在就业单位实习”比例占16.4%,“不打算在就业单位实习”占14.9%,“近期有跳槽的打算”占16.4%,“没有想好”占34.3%。学生选择顶岗实习单位和未来就业单位表现出较大的不一致,有34.3%的同学“没有想好”职业发展目标。
(三)关于就业指导方面调查
在问卷设计中,其中当前就业形势是否感到焦虑问题中,家庭困难学生中有76.1%(51人)对就业形势感到焦虑;有61%(41人)认为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只能靠自己来帮助自己就业;有74.6%(50人)在校期间以及有一定社会实践经历;同时,又25.4%(17人)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历。
1.有65.7%的学生就业心态表现积极争取
在“假如你有一个多人竞争的就业机会时,你将以怎么心态面对”问题中, “积极争取”比例占65.7%,“犹豫不决”占14.9%,“消沉观望”占10.4%,“无所谓”占9.0%。有34.2%的学生表现出不良的就业心态。
2.房租成为就业期间最大的支出
在就业期间各项支出调查中, “生活费”比例占22.4%,“租房”占44.8,“求职购买服装、交通”占22.4%,“其他”占10.4%。由于就业地点远离学校和家庭,房租成为学生就业最大的支出,生活费和交通、购买服装等比例持平均为22.4%。
3.有73.1%的学生选择“跟父母老师朋友沟通”需求心理帮助
通过对“家庭困难学生因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会通过哪种方式解决”调查中,有4.5%选择“专业心理机构”、有73.1%选择“跟父母老师朋友谈心”,有17.9%现在“利用网络查询相关知识”,有4.5%选择“其他方式”。有17.9%的同学选择“利用网络查询相关知识”解决心理问题,“跟父母老师朋友沟通”成为学生多数选择,经过访谈,他们更倾向于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沟通。
(四)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调查
1.有11.9%的学生有创业的想法
关于职业发展目标调查中,选择“就业”比例占74.6%,“个人创业”占11.9%,“无所谓”占16.4%,“升本”占10.4%,“西部计划或村官或征兵”占3.1%。在家庭困难学生中,有11.9%的同学有创业的想法,他们对创业热情比普通同学更高。
2.有65.6%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素质“一般”
有65.6%的同学认为自己偶尔有创新想法,有17.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创新想法很好,参加过院系的创新设计大赛。同时,有16.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创新想法较差。据访谈调查,他们更倾向于有创新实践机会和创业老师的引导。
三、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建议
将“四业联动”理念导入到就业辅导体系中,从课程建设、素养养成、社会实践、顶岗实习、职业比赛、资助育人、创新师资和典型等几个关键环节出发,形成以学业为基础,以职业为核心,就业为目标,创业为依托的就业框架体系。
(一)在学业引导方面
在贫困学生学业引导工作中,入学教育是学业引导的核心。将学业与促进学风相结合,鼓励家庭困难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把扶助贫困与鼓励成材相结合,既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又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发奋学习、报效祖国。
在實际引导过程中,通过学长学姐交流,专家进课堂等方式,不断探索结合行业的就业需求,加强与专业的对接,提高专业实习的有效性。通过学业规划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学业行动,同时指导老师要定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辅导的工作,把学业工作与提高就业能力一并作为工作重点来抓。
(二)职业规划方面
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学生将来事业发展的成败。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在师资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充分考虑到家庭困难学生的职业规划特点,重点辅导,及时消除他们职业发展的障碍。
调查显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存在较大的不一致,实习老师要积极介入,引导学生通过实习发现自己不足,及时调整职业发展目标。树立恰当的职业目标,知己知彼,才能更好确定职业目标,恰当合适地目标有助于学生激发学生落实职业行动。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自我的职业发展做出一个适当的规划,追求与自己相符的社会价值。通过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以及提高自我的实践能力来完善自我。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法,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培养就业能力和责任心,为迈出了职业发展的第一步。
(三)在就业指导方面
以就业到导向,将就业指导纳入到教育与管理体系中来,将就业意识教育的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各专业、各教育环节中去。通过开展校园“勤工助学双选会”和求职面试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撰写简历和面试能力。通过勤工助学之星等活动,把表现突出、刻苦勤奋、自强不息、成绩优异的同学,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内涵作用,在家庭困难学生形成较好地影响。
建立通过建立贫困大学生分年级档案,对在校贫困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状态实行信息化管理,对即将就业贫困学生的就业分类指导、定点帮扶、就业状况实行月报制度,及时掌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加强心理辅导,通过网络等平台开展网络一对一辅导,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调查发现房租等费用成为消费比例较大,学校要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补贴和必须的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同时,由于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不了解,才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和“期望过高”等心理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家庭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培训,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目标,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四)学生创新创业方面
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其优势,他们表现出更加具有吃苦耐劳精祌,更加有韧性。要树立先进困难学生就业和创业典型,对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做好宣传工作,借助学生实例感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致整个学生群体,形成努力奋斗、积极进取、敢于吃苦、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动力。大学生就业帮扶过程全程化,建立了“四业联动”的就业辅助体系,要与学业引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结合,能够使按学期分散的就业辅导形成整体合力,鼓励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帮困助学、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欢等.精准扶贫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探究[J]教书育人.2017(01).
[2]龚曦.“资本”缺失与心理困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与帮扶对策探析[J]大学教育.2013(08).
[3]邹良影.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研究--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5.
[4]张东艳等.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M].《学校与社会》2013(13).

